在科举时代,读书的士子们若想在各级考试中都占得头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壮举,个中有侥幸连中“三元”者(元,即考试中的头名),已被视为莫大的荣耀。然而令世人震惊的,明朝有位大才子竟然破天荒的完成连中“六元”的奇迹,此人便是本文的主角黄观。不过黄观的状元名头在成祖朝却被剥夺,直到近200年后才被恢复名誉,这究竟是为何呢?
黄观是明朝第一位“连中六元”的奇才
黄观字澜伯,元末池州贵池县人,因为父亲入赘许家的缘故,所以黄观在成名之前一直被唤作“许观”。黄观受大儒黄冔的启蒙,自幼便表现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特点,很是受老师的青睐,夸赞他以后必成大器。黄冔在元朝官至翰林待制,以一介汉儒的身份,最终竟然为蒙元殉葬。虽然在外界纷纷议论黄冔死非其所,但在黄观看来老师的选择很正确,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忠贞的种子。
黄冔死节后,黄观虽然只是个孩童,但已经学会鞭策、勉励自己,在学业日益精进的同时,也养成一种注重时论、不尚浮夸的好文风,这为他连中“六元”打下良好的基础(“父赘许,从许姓。受学于元待制黄冔。冔死节,观益自励。”见《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黄观在殿试中一举夺魁,成就“连中六元”的奇迹
从参加贵池县试开始,黄观一路考下来,凭借着扎实、稳健的文风,竟然在六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都拔得头筹,完成从秀才到状元的最完美蜕变。天下士子们对黄观的成就膜拜至极,纷纷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考取状元,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而他之所以能拿到状元,是因为他在殿试中做了一篇《御戎策》的文章,针对北方的防务问题,非常有见地的提出“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的建议,让深有所悟的明太祖朱元璋大为赞赏。殿试结束后,黄观按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成了国家的高级储备人才。
朱元璋对黄观的才华很是欣赏,不断委以重任
朱元璋因为欣赏黄观的才能,便对其刻意提拔,经过五年时间的历练,便任命他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并恩准他恢复原姓,此后,“许观”正式更名为黄观。朱元璋临终前,又叮嘱太孙朱允炆一定要重用黄观,后者含泪应允。
所以等到惠帝朱允炆上台后,黄观便被提拔为右侍中,与方孝孺等人一起参决国政,并积极谋划削藩事宜。当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身份,对朝廷的态度非常傲慢,入朝时竟然不向惠帝叩拜。满朝文武慑于朱棣的权势,大都沉默不语,唯有黄观站出来指责朱棣不尊人臣之礼,使得后者惶恐之余,心中更生了几分恨意。
朱允炆登基后,对黄观更加器重
朱棣在北平举兵造反后,黄观代表朝廷起草诏书,指责朱棣悖逆无礼,并要他停止叛乱、解散军队,并亲自到南京来谢罪,用语极为严厉(“改观右侍中,与方孝孺等并亲用。燕王举兵,观草制,讽其散军归籓,敕身谢罪,辞极诋斥。”引文同上)。朱棣接到诏书后气得横蹦,便将黄观列入“文职奸臣”第六名,发誓入京后一定要对他食肉寝皮。
可黄观的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但对于时局依然于事无补,所以没两年的时间,局面便溃败的一发而不可收拾。建文四年(1402年),局势愈发危急,黄观遂自请到长江上游募兵,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黄观突闻朱棣入京、惠帝蒙尘的消息,自知无力回天,便在船首穿戴好衣冠,然后投江自尽(“命舟至罗刹矶,朝服东向拜,投湍急处死。”引文同上),时年才38岁。
朱棣夺权篡位后,黄观投水自杀
黄观虽然已殉国而死,但朱棣却依然不肯放过他,除了将他的妻女配给驯象人外(黄观的妻女因不愿受辱,最终投江而死),还下令把他的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试图抹去黄观中过状元的记录。直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的名誉才得以昭雪,并被补谥为“文贞”,而此时早已是黄观自尽后近200年后的事情了。
史料来源:《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