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国都为何只选这四个地方?朱棣说的五个字太关键

中国国都为何只选这四个地方?朱棣说的五个字太关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373 更新时间:2024/3/5 13:36:54

中国的历史很长,王朝更迭也很频繁,有人问,为何在中国这么长的历史时期,被选为国都的城市只有那么几个?这几个城市何德何能,竟能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首先,我们知道,首都不是一般的城市。首都是一国的首善之地,要成为一国的首都,不仅仅是看这个城市的大小和容纳度的多少,也不仅仅是看这个城市经济是不是繁荣,交通是不是便利,而是一个综合因素。就是既要考虑经济、根基,又要考虑民风、根基,还要考虑风水,交通、文化影响力。一句话讲,统治者考虑的是城市的性价比。

这样比较下来,能够有资格成为首都的,真是寥寥无几,也难怪有九朝古都,十二朝古都的说法。

纵观历史,大家公认的符合做首都的地方有“西安、南京、洛阳、北京”,这几个城市有很大的规模,也有便利的交通,有良好的风水,也有深厚的文化影响力。杭州也是景美,风水好,可杭州比起南京、北京、西安,影响力就没那么大。

首先,这四大城市地理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名山镇守。有人可能不以为然,在军事不发达的古代,雄关名山可就是中原的“防盗门”,古人也需要安全感,皇帝也需要安全感,要选一个平原,没任何阻碍,估计他晚上都睡不着觉。

西安有函谷关,还有其他的关口护卫,南京有钟山作为屏障,勉强可以抵挡一下,至于洛阳,有太行山和嵩山,这个高级,估计防盗水平不错。北京有绵延的燕山山脉为之驻守。异族要想来这些地方抢劫,首先得从山上艰难的冲过来,一般到了京都就人困马乏,不攻自破。

除了山岭,水源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百姓有京都情结,一旦哪个城市成了京都,人就乌压压的全去了,还梦想着把祖宗十八代都搬到京都。当然,这时的京都压力超大,对水源的需要也很多。别看我们自来水管一拧,水就哗哗的,其实古代水的“南水北调”超级麻烦。所以京都的位置也就在靠近水源的地方。

南京有秦淮河,洛阳有黄河,西安有渭河,北京虽然远点,但也有隋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

古代统治者迷信风水,陵墓都拼命的选址,就是为了选一块风水宝地。死了都那么重视风水,活着的房子更得建在风水好的地方,所以他们不仅要选一个风水宝地做首都,也要选王气环绕的地方建立宫殿。

首先,在历史上,西安是建都时间最长的,也是比较早的。长安城是富庶之地,也是天下之都,作为天下首善,长安在汉唐之际就是首都。当时长安是全国地利最好的城市,因为那时南方还处在蛮荒状态。

古代帝王迷恋观星学,长安是观天象最好的城市。

从秦国开始,一共有十三个朝代选择西安为国都。包括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更迭比较快的朝代。

西安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王气的熏陶给了西安一种文化底蕴和雍容的气度。西安靠近水源,又有秦岭扼守天险,军事上占尽优势,对人民生活上也十分的便利。地理优势在和平年代没那么重要,一旦异族入侵,屏障就成为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宋朝,宋朝就是因为丢失了幽云十六州,才会陷入被动,中原一览无余,辽宁铁骑进出毫无障碍,直到失去首都。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训,其后的统治者想起来都胆战心惊。

历史上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长安城被攻破的时候,统治者就会慌忙跑到洛阳,但在清朝,北京被攻破的时候,统治者反而会跑到西安。这其中的奥妙也够我们琢磨一阵子的了。

这四个首都中,又以洛阳为最贵重。三千多年前,夏就定都在这里。武则天称帝后也将洛阳作为天下的首善之地。

洛阳曾经诞生过华夏文明,孔子老子都选择这座城市来传播自己的学说,班固陈寿,都将洛阳作为著书立说的地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在洛阳完成的。据说他还特意在洛阳挖了个地窖,在里面呆了十九年才完成这部书。

洛阳是夏朝、西周两朝重要的国度,商朝的遗址至今尚存,彰显着洛阳的大气与厚重。

洛阳做都城的次数没有西安多,最多九代,但比起西安毫不逊色。中华民国的“陪都”就是洛阳城。

南京的历史也算是悠久了,方士对秦始皇说,南京有“王气”。不过南京一般都是在比较仓皇的情况下成为国都的,比如那些南渡的政权,将国都定在南京城。南京是流亡政府喜欢的国都。

一旦北方国都没办法保住了,统治者必然席卷宝贝跑到南京城来,借助长江,守住华夏文明的种子。

其实南京作为国都,一点也不比北京逊色,正因为如此,反而容易玩物丧志。南方经济发达,玩的名头也多,古人把持不住,就沦陷了。而且江南脂粉气重,美人多,至少在古代江南美人令人缱绻不已,所以也就没心思理朝政,从皇帝到大臣,都是如此。

明朝朱棣对着六朝的浮华,说:“天子守国门”,结果大家搬迁了。不然南京城有可能现在还是首都。

在四大古都中,北京建都时间是最短的,但却成为中国的首都。

北京成为首都的原因就相对简单了,北京是游牧民族喜欢建都的地方,因为他们能承受北京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如果南下,他们受不了南方的气候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北京是因为离他们的老家也比较近。

定都北京也要感谢朱棣,永乐大帝认为,身为天子必须驻守国门,这也是明朝令人赞颂的地方。

更多文章

  • 明朝最有权利的一个机构,此位置是所有太监的梦想,结局往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太监级别排名,明朝三大机构谁权力最大,明朝太监邓瑛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宰相权利过大而威胁到天子的情况,如:东汉末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这就导致古代帝王大都对于宰相设有防备,并不能完全信任的情况出现。随着朝代的变更和时间的推移,宰相一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宰相一职在明代被彻底废黜,明朝初期,朝廷中的职位配置和历朝历代差别不大,宰相一职仍

  • 靖康之难,她2度被凌辱被要求裸身执行仪式,成了唯一殉节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靖康之耻太后被百人羞辱,靖康宫女被俘事件,靖康之变后宫廷女人们的悲惨下场

    作者:月小妆靖康之难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无法抹去的屈辱和伤痛,在靖康之难中,大批的女子如牲口般被赶往金国。她们备受凌辱,被当成营妓一样遭受金兵凌虐,像猪狗一样被参观展览。这里面有皇后、嫔妃、公主,都是曾经非常高贵的女子。靖康之难完整的诠释了在国破家亡之际,女子所承受的耻辱,是我们汉人永生都不该忘记的耻辱

  • 赵匡胤最大的愿望,刚说出口就遭赵光义的反对,不出半年一命呜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赵光义杀死赵匡胤的事件,赵匡胤与赵光义的争斗

    开宝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携群臣西巡洛阳。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故地重游,洛阳是赵匡胤出生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二是考察洛阳,为迁都做好准备。然而,洛阳之行却成为了赵匡胤最大的遗憾,以至于从洛阳回到都城开封不到半年就暴毙了。这个最大遗憾就是迁都洛阳的目标未能实现,遭到了群臣

  • 史上最惨的状元,刚当上状元20天后,朱元璋说:车裂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临死前做了三件奇葩事,明朝历史上最惨的状元,朱元璋对状元的评价

    曾经有人研究过明朝的史料,统计出明朝的状元只有八十九人,传承数百年,而科举考试却是三年一次,从数不胜数的学子中挑出仅仅八十九人,足以可见科举考试的严苛程度了,可他们成为状元之后享受的待遇,也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平步青云,前途无量,所以每次科举考试仍然是最大型的一次人员“迁徙”活动。可在这仅有的八十九

  • 明朝极无耻的首辅,因一事致王朝覆亡,气得皇帝大骂:你死有余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十大首辅排名,明朝历史上最厉害的首辅,历史对明朝首辅的评价

    崇祯帝在位17年间,虽然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但最终却依然丢掉江山,落得自缢殉国的下场,究其原因,除了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急躁外,还跟他任用了一大批庸才、佞臣有关。在这些祸害明朝的罪臣中,内阁首辅陈演尤其罪大恶极。那么,陈演究竟做过哪些坏事?他最终额结局如何?陈演是四川井研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

  • 成吉思汗征战之时碰到了一个硬茬子,硬抗了22年还把他活活耗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吉思汗最怕谁,成吉思汗的最大对手,成吉思汗作战能力

    据其他史料记载,西夏并算不得弱小,曾经面对势不可挡的成吉思汗时,硬抗了二十二年才被灭国,这在当时可是颇为了不得的大事件。所以,这等事件不应该被正史所舍弃。如此看来,那定然是有所隐情,才导致西夏的这段历史没有进入正史。在笔者看来,这段隐情实为蒙古人故意抹去,因为,西夏人曾经让他们吃过大亏。十三世纪初,

  • 戚继光厉害,她的老婆更厉害,敢给倭寇摆一道“空城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戚继光杀了多少倭寇,戚继光在哪里打败倭寇,戚继光为平定倭寇做了什么

    然而,对于这位为国有功的将军来说,我们对他最最熟知的除了他驱逐倭寇的英雄事迹,更还有的就是他的夫人了。早年间的戚继光本来是个穷酸小子,在元朝蒙古人的统治下只能心含发怒,却也无可奈何。但是,幸运的是,戚继光偶然间得到了当时的王家小姐的欣赏,还因此成就了一段好姻缘。而这王家也并非什么普通人家,王家的老爷

  • 为何说锦衣卫是双刃剑,暗杀敌人却也沾满功臣的鲜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锦衣卫的历史教训,锦衣卫历史真相大揭秘,真正的锦衣卫到底有多厉害

    为何很多人如此害怕锦衣卫呢?原来,锦衣卫制度是明朝的一大特色组织,这个组织被皇帝赋予了很多特权,甚至有些特权是大大超过了明朝的司法部门。例如,一个地方官员,甚至是封疆大吏,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之下,只要皇帝认为此人有胡作非为,居心叵测,甚至是谋逆造反的嫌疑,只要皇帝同意,锦衣卫就可以对其秘密进行逮捕、审

  • 皇帝无能累死三军,松锦之战明清兵力相当,都怪崇祯急于求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松锦之战后明朝还剩哪些将领,松锦决战,明朝松锦大战txt

    俗话说得好:“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可大家有没有听到过皇帝无能累死三军,中国历史上曾经就有过这么一个例子。 这位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他虽然勤政爱民,但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急于求成。不能完全说他是个昏君,但庸君绝对跑不了,比起哥哥天启爷爷万历来说差太多。根本不是做皇帝的材料,硬是命运把

  • 于谦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复辟成功后,却为何非要将他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英宗不杀于谦会怎么样,于谦为何不拥立明英宗复位,明英宗为什么选择于谦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年仅30岁的明景帝朱祁钰一病不起,越来越接近生命的终点。然而,由于独生子朱见济先前已经夭折,而储君之位空虚,一旦皇帝驾崩,江山社稷将无人可以托付。正因如此,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人为帝国安危考虑,决定联合奏请复立朱见深(明宪宗,明英宗的长子,明景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