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毫不畏惧,他不能眼睁睁看着父亲死在眼前,于是他带着二十多个家丁冲出了城,竟也解救了父亲!无论是他匹夫之勇也好,用兵有道也好,总之,从此吴三桂名声大噪。
历史上对这个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因为他“冲冠一怒为红颜”说他是真性情,敢作敢当,但也有人说他没头脑,为了女人抛弃天下,卖主求荣,造成了明王朝彻底的覆灭,那他究竟是功是过呢?
说他为女人抛弃天下,为主求荣的,无非就是和他让出山海关,迎清军入关有关系,在大多数人的世俗眼光看来,这就是昏庸至极,卖主求荣。但是,他迎清军入关其实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就算他没有开关,通往京城的路有很多条,清军入关只是早晚而已,而他,只是加快了这段历史,并没有发挥多少实际作用,我想后世对他的贬低大约应该是来自那句流传百年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认为他色令智昏了。
其实,出生在官宦家庭的他,从小便接受官方教育,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他自认为也是一个忠臣,所以当京城危险的时候,他一接到诏令就赶紧率兵上京擒王,不过走到半路上,他就得知了皇帝已死,李自成占领京城的消息。正统已无,他便原路返回,但是接着又收到了皇帝送的银子和父亲的劝降书,他只得再次上京,但不一样的是,这次去,为的是向敌军投降。
所以,在这里我们能知道,如果不是李自成拿他父亲威胁他,他也不会乖乖投降,更何况他家的其他家眷也还都在京中。
等他回到京城,他才知道父亲早已被下狱,自己的爱妾圆圆也已被那新任皇帝霸占,他这才回到山海关,迎了清军进来。他如此做法,其实并不是全无思考的,皇帝绑了他的父亲,占有了他的爱妾,这一方面说明了皇帝对这个有可能被招安的力量并不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所以,投降未必是一个好的出路。而此时李自成和清军尖锐敌对,他夹在中间,原本最好的出路就是保持中立求的安稳,但是,在父亲下狱,爱妾被抢之后,他再也没有接受李自成招安的书信,和他撕破了脸皮,为求自保,他也只能投靠清廷了。
那么,改变阵营,山海关就成了他的投名状。
有人抱怨,说是吴三桂毁了明朝的天下,但是他也不是情愿的,当初让清军进来的时候,他打算的是“借兵”,让清廷的兵马帮他把明朝的江山拿回来,但是他忘了,无利不起早,若无任何利益可言,清廷又怎会帮他呢?于是,八旗子弟骑着骏马浩浩荡荡的进来了,而且在之后的几百年间都没有出去,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再说了,王朝更替是历史规律,当历史的洪流袭来,谁也不能改变,凭他吴三桂一己之力,就算有一座城池和一些兵马,也绝对不够挡住。明后期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差,根本无法抵挡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所以,明灭亡的过错不能归咎到他一个人身上,如果他有错,那他就错在身为一个武将,却卷入了文臣的潮流中,搞起了政治。
如果他是一个政治家,那么,李自成入京之后事情的发展方向和现在很有可能不一样,不管他是徘徊于清廷和李自成之间还是悄悄壮大自己的实力,历史都会改写,可是,他偏偏就是一个精通于用兵打仗,于心计城府上没有多少造诣的武将!于是,他没有那么多的脑子在知道爱妾被抢占之后思考做什么,而是忠于本心,放了清军入关。
话说回来,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他也无法选择自己是否能够远离政治,毕竟是政治选择人,即便他是一个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