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听闻李鸿章去世,慈禧大发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听闻李鸿章去世,慈禧大发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419 更新时间:2024/2/8 15:08:41

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享年79岁。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在李鸿章去世的前四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在这些国人今日谈起来仍面色肃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李鸿章身处其中,就如同清廷的一根定海神针。风暴铺天盖地压过来,慈禧就指望着李鸿章去挡。

李鸿章最初的跳板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太平天国全盛时曾占领清朝的半壁江山,势如燎原,甚至西方列强也都一度转向支持;李鸿章组建了继曾国藩以后晚清为数不多有战斗力的部队——淮军,因其治军有方,这支初到上海穿着破烂衣服和大褂的新军队一战成名。

此后淮军边打边建,在平掉太平天国后,先后转战皖、鄂、豫、鲁、苏数地平息捻乱,到1868年后,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晚清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军。

李鸿章凭此势力,先是做了湖广总督,后来又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正式进入晚清的政治舞台。而1861年辛酉政变后掌权清廷的慈禧,在经历南有太平天国北有英法联军的战乱以后,觉得国家确实需要一些措施来求富图强,所以任用了许多汉族能臣,包括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领导了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这场运动持续数年,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才正式宣告破产。在这场近代化的运动当中,在李鸿章等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既没有触犯清朝的统治框架、危及清政府乃至慈禧本人的权力,而且确实引进了诸多西方的先进科技产物,所以在甲午海战之前,慈禧和洋务派都将其视为中国恢复国力和声望的希望。

而正因如此,这几十年里主持洋务运动的李鸿章他认为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可能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所以规避战争,即便出让国家利益也要争取和平,先后与日本、英国、法国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

左宗棠曾在《中法新约》签订后痛批李鸿章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中国不败而败。

然而,在深宫中养尊处优的慈禧与主和求时的李鸿章在策略上奇异地达成了一致。

这样的战略一致延续到甲午战争。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然而北洋舰队的战舰有的12年下水,7年未检,战时起火;即便如此海战时为六十大寿大办庆典的慈禧还在挪用海军经费。甲午战争战败以后,国家自强天下太平的大梦一碎,慈禧太后终于忙不迭地担心会不会有外国人打到京城皇宫里来,把一向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的李鸿章任命为全权大臣推了出去;李鸿章在用“争取和平”战略麻痹自己几十年以后,不得不明白自己“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于是签订了《马关条约》,发誓终生不履日地,并倾向于变法。

可惜的是,李鸿章因为替太后承担了国民的怒火,清政府不得不在甲午战后解除了其在任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他与孙中山的会面也因为互存戒心而并无成效。

这期间义和团揭竿而起,慈禧先是意图镇压,发现无人可镇压后就招安以对抗打来的八国联军,结果还是无法对抗,又想通过处置义和团来平息战争。

然而义和团被歼灭了,八国联军却还是不肯停下,恐慌之至的慈禧逃去西安,途中再度把李鸿章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来谈判。并连续电催其北上。

原本李鸿章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又成替罪羊。然而之后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清朝国都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时值暮年的李鸿章身心皆衰,联军唯恐再找不到人收拾烂摊子,于是加紧催促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赔款9.8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此后八国联军撤兵,天下将李鸿章与秦桧并称,慈禧才又从西安逃了回来。

纵观这四十年,本应该是中国决定未来的关键四十年,却大部分在这两人联手的求和战略中耽搁了过去。

早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爆发,开始为消除种族歧视而奋斗;俄国废除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型;而在以求和为国家战略的三十年里,俄国和日本从封建国家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在进行从里到外的工业革命……这些变革没有不伤筋动骨的,而认为不能够“伤筋动骨”的慈禧与李鸿章所达成的政见一致之下给中国带来的表层、缓慢的变化,就中国自身来看是进步,就全球而观,反而是与前线越退越远。但这和谐的三十年为这对君臣建立了相当的政治信任,这是无法否认的。

于是在大梦初醒的最后十年里,慈禧与李鸿章所维系的清政府必定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李鸿章成为了慈禧对内对外的挡箭牌,而慈禧给予了他以地位财富,这样互利的关系确实维系了清政府最后的稳定。

慈禧的最大底限是保全自身和清廷,在这之前什么都可以让步的她发现只要、也只有把李鸿章推出去,就可以实现这两样,所以视其为救命稻草。

李鸿章死后十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不复存在。在此前慈禧最后挣扎了一番,决定实行新政,然而手下再无一个李鸿章可用,这场改革最大的成效是最终引导了其自身的灭亡。

慈禧为李鸿章之哭,其实不过是提早为无可救药、无人可救的清廷哭一哭罢了。

更多文章

  • 乾隆对叔叔说你以后见朕不用跪拜!叔叔死前后悔我不该当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对叔叔们怎么样,乾隆需要跪拜嘉庆么,乾隆的皇叔上朝跪拜吗

    允礼作为康熙的第十七子,康熙驾崩时,他才25岁,资历尚浅,无任何爵位。再加上他的母亲出自汉军旗,康熙生前他的母亲被的位份仅仅是嫔(勤嫔),因此允礼的存在,很容易被人忽略。正是因此这样,允礼从小就知道皇位与自己无缘,便饱读诗书,修身克己,形成了谨慎的性格。允礼属于做事认真,话语不多的郡王,雍正交代他的

  • 她13岁嫁给道光,连生三胎,却因为和皇后争宠,被降级死在宫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道光皇后个人资料,道光最宠爱的嫔妃,皇后与道光的关系

    祥妃,钮祜禄氏,父亲是郎中久福,郎中在清朝时期属于六部部属官员,为正五品,生于嘉庆十三年,在道光元年参加了选秀,当时年仅13岁,比道光皇帝小26岁,钮祜禄氏姿色绝伦,在秀女中脱颖而出,被册封为祥贵人。道光三年十一月,钮祜禄氏被晋封为祥嫔,当时的她年仅16岁,两年后,在道光五年,18岁的她生下了道光帝

  • 活了102岁的民国才女,用半辈子骂鲁迅,离婚后孤独一生无儿无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身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民国,她的一生完完全全演绎了这个时代特色。她是不幸的,坎坷的求学之路,拥有着新思想却不能摆脱封建社会的蚕食,向往着自由婚姻到头来却不得不服从父母所谓的“父母命,媒妁言”,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包办婚姻。也就是这样的无可奈何的经历,造就了她这样的性格,而她所经历的,或许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

  • 她是一大户人家的丫鬟,生出两位国母,亲手缔造了民国第一豪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宋庆龄俗话说,一个成功丈夫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同时,一群优秀儿女的背后也必然会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今天和大家聊得这位母亲,她是民国时期著名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女士。她共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子女在民国时期混得都很牛。长女宋霭龄嫁给了家财万贯的孔祥熙,二女宋庆龄、三女宋美龄分别嫁给了孙中山

  • 遇到纠纷,对手得理难缠开价太高怎么办?李鸿章的手段老道实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咱们今天就来聊一桩这样子的事,瞧瞧李鸿章李中堂是怎么对付难缠又强势的主的。作为慈禧口中“再造玄黄”的中兴能臣,李鸿章大人的办事能力那是毋容置疑的,从一个角度讲,李大人的一生似乎都是在和各种各样的人在周旋,而且周旋的结果往往还不错,至于说到那些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说实在的,那多是扣在李大人头上的脏帽子,

  • 不积家财左宗棠何等忠介?慈禧感动做一事,朝臣抨击李鸿章差太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鸿章和左宗棠,慈禧有多么重视左宗棠,左宗棠和李鸿章谁对中国更有功

    社稷凋敝,有力挽狂澜之功的一代中兴名臣,之所以欲用这两个字为自己盖棺定论,一方面是因为清廷有规定,一般情况下,只有被点翰林或授大学士的朝廷重臣方可获谥“文”,左宗棠只是个举人,因此不敢奢望身后获谥那一个“文”字;另一方面,左宗棠认为其一生的品格气节可落在一个“介”字上。何为“介”字?在左宗棠身上,其

  • 大清灭亡之后,清朝皇族子孙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清灭亡后14万皇族去哪了,清朝灭亡后皇族去向,大清时满族都是皇族吗

    一个皇朝的灭亡,使得当时的皇族贵族们从此跌下神坛,这里的皇族不仅仅是指爱新觉罗本身,因为爱新觉罗大多和满洲贵族联姻,因此和爱新觉罗联姻的家族也算皇族,那大清灭亡后,曾经的贵族皇族后裔子孙去了哪里呢?爱新觉罗等皇族们虽然在清朝时期,享尽富贵荣华,然而清朝灭亡后,就处在备受歧视的舆论环境中,甚至在上学、

  • 周围人全在反对,件件洋务实事还是让李鸿章干成了,他怎么办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鸿章对洋务的态度,阻碍李鸿章放手办理洋务的原因,李鸿章回应洋务实事

    毫无疑问,李鸿章就是这样的高人,深陷晚清那个悲催的泥潭里,没有排除干扰、争取机会的超一流技巧,李鸿章倡导兴办的那些洋务实业恐怕都得化为泡影。咱们今天要聊的就是李鸿章兴办洋务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李中堂排除干扰、争取机会的法子可谓是又巧又好用。光绪二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二条铁路,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

  • 慈禧掌权48年,祸国殃民,很多人痛恨,为什么没有人能够推翻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慈禧统治中国的48年,慈禧掌权的原因,慈禧为何能统治47年之久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之所以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慈禧统治的合法性古代人自古讲究忠君爱国,受封建思想影响,讲究从一而终,慈禧作为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和同治皇帝的生母,是名正言顺的圣母皇太后,特别是慈安皇太后去世后,慈禧自然是唯一说了算的皇太后,不听她的听谁的呢,而且满族自入

  • 唯一穿太平天国龙袍,风光下葬的清朝官员,王有龄:从未叛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王有龄是谁?对比晚清众多有名的官员,他不如曾国藩成就高,不如李鸿章威名远,不如左宗棠智略多,也不如张之洞学问深。他只是一个巡抚,却是一个忠于清廷,以死明志,清名远播,为人为民的好官。连太平天国李秀成都叹其忠烈,赏其龙袍予以厚葬。清廷也为其追谥"壮愍",为他建宗祠,很是风光。王有龄的为官之路王有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