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84 更新时间:2024/1/6 14:58:20

对于摇摇欲坠的清朝来说,在寒风中传来的这个消息,比冬天更冷:当年11月7日,暂居在北京贤良寺里的李鸿章因胃血管破裂,大口地吐血,终于不治身亡。享年79岁。

还在陕西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闻讯,唏嘘不已,追加谥号为“文忠”——这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在李鸿章之前,仅有林则徐、周天爵、骆秉章胡林翼等少数几个汉人,获得过这个谥号。由此可见,清朝对李鸿章的重视。

盖棺论定,当李鸿章死后,面临着后世怎么样的评价呢?

《清史稿》评论他为中兴名臣: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这里,既夸奖了李鸿章“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的优点,又批评了他“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的缺点,持论较为公允。

而来自民间的评论,则呈两极化。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将李鸿章必做是“东方俾斯麦”。众所周知,俾斯麦是德国的铁血宰相,在政坛上上纵横捭阖几十年,通过连年征战统一了德国,并确立了德国在欧洲的霸权,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将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的人,是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

李鸿章奉命筹备建设北洋水师时,柯纳德率一支舰队来到中国访问,停靠在天津大沽口。柯纳德拜访李鸿章后,极力邀请他前去自己的军舰上参观。

不巧的是,到了他们约定的日子,海上突然刮风下雨,波涛汹涌,不能出海。李鸿章不顾柯纳德的告诫,冒雨乘坐一艘小艇,穿过险恶的风浪,终于抵达柯纳德乘坐的军舰。

柯纳德感慨万千地说:“中堂大人真是守约之人啊,这么大的风雨都如期前来,这样坚毅的性格,很像我们的首相俾斯麦。”

就这样,“东方俾斯麦”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开来。

李鸿章死后,梁超写过《李鸿章传》。在这本书里。梁启超写过李鸿章的落魄,也写过他的风光,并以不小的篇幅,讨论了“东方俾斯麦”的说法。

梁启超说:“或有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者,虽然,非谀词,则妄言耳。李鸿章何足以望俾斯麦。”显而易见,梁启超认为,将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不是阿谀逢迎之词,就是荒唐可笑之语。李鸿章根本就不足以与俾斯麦相提并论。

随后,梁启超还从“兵事”“内政”“外交”三方面入手,论证李鸿章为什么不足以与俾斯麦相提并论:

“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以内政论,俾斯麦能合向来散漫之列国而为一大联邦,李鸿章乃使庞然硕大之支那降为二等国,以外交论,俾斯麦联奥意而使为我用,李鸿章联俄而反堕彼谋。”

梁启超感叹说,从这三方面比较的话,李鸿章比俾斯麦相简直就是霄壤之别,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这并不是以成败练英雄。李鸿章的学问、智术、胆力,都远远不及俾斯麦者。因此他做出来的成就,也远远赶不上俾斯麦,实际上就是优胜劣汰。

梁启超最后苦口婆心地强调:

“人各有所难,非胜其难,则不足为英雄。李自诉其所处之难,而不知俾亦有俾之难,非李所能喻也。使二人易地以居,吾知其成败之数亦若是已耳。故持东李西俾之论者,是重诬二人也。”

意思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家都有自己的难处。如果不能战胜这些难处,就不足以为英雄。李鸿章经常念叨自己的难处,却不知俾斯麦也有他的难处。如果将他们两个的位置进行调换,他们的成败仍然早已注定。所以,那些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的说法,是对他们两个人的诬陷啊。

【参考资料:《清史稿》《李鸿章传》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临终前留下遗诏,子孙后代不得动他,乾隆一上任就把他给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雍正传位遗诏,雍正是改了遗诏吗,雍正有没有可能改遗诏

    提要:封建帝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创造出来了天赋皇权这样的说法来欺瞒百姓。可是,有时候皇帝自己的做法便会影响到这种说法的合理性。比如说先帝和继位者施政方针相冲突,岂不是打了先帝的脸,让老百姓看皇权的笑话吗?所以,为了维护这样的皇权,继位者往往是不会推翻前人的做法,最多也就换个解释,很少有直接对着干的

  • 清朝官员个个头顶大宝石 雍正:全部换成玻璃珠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雍正脖子上挂的珠子,雍正的珠子,清朝皇帝帽子上的宝石

    很简单,看他们的帽子——准确地说,是看帽子上面的珠子。这种珠子叫“顶戴”。清朝时期,朝廷以“顶戴”来区分官员级别的高低。一品官员,“顶戴”为红宝石;二品官员,“顶戴”为珊瑚;三品官员,“顶戴”为蓝宝石;四品官员,“顶戴”为青金石;五品官员,“顶戴”朝为水晶;六品官员,“顶戴”为砗磲;七品官员,“顶戴

  • 李鸿章为什么要把美若天仙的独女嫁给年过4旬张佩纶?原因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鸿章简历资料,李鸿章为什么将女儿嫁给张佩纶,李鸿章与张佩纶的关系

    当年,李鸿章将小女儿李菊耦"下嫁"给"落迫"的且已是四旬的老男人张佩纶,生下了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最后有了张爱玲的诞生。那么,李鸿章为什么要把美若天仙的女儿李菊藕下嫁给已过四旬且是丧偶续娶的张佩纶呢?张佩纶其实不是一般的人,他从小才华横溢,文采飞扬,23岁时就考上了进士。赴入仕途后,他做事雷厉风行,

  • 曾国藩谁都不怕,唯独害怕石达开,见他就绕着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石达开曾国藩结局,石达开在江西三次击败曾国藩,曾国藩打石达开最后一战

    曾国藩打仗以勇猛闻名,谁都不怕。不过,凡事均有例外。曾国藩非常忌惮太平军名将,甚至到了见他就绕着走的地步。这是怎么回事呢?1860年以后,太平天国受“天京事变”的影响,以及遭到清军的连年打击,已经出现了衰败的痕迹。许多人都欢欣鼓舞。他们认为,太平天国的覆灭已成必然,只是时间早迟的问题。可是,就在大家

  • 清朝立下最严厉祖制 道光皇帝违反后连功德碑都不敢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功德碑大全,清朝皇帝道光,大清皇帝功德碑全文

    道光皇帝死后,葬于位于东陵、西陵之间的慕陵。“慕陵”这个名称,是道光皇帝生前亲自选定的,表达仰慕列祖列宗功德的意思。的的确确,道光皇帝对于列祖列宗的功德,也只有仰慕的份。慕陵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而且,这座陵墓没有立功德碑。在中国古代,皇帝们是非常注重后人对他一生的评价。所以,总是要在死后

  • 《走向共和》李鸿章进献咖啡,慈禧皱眉:这是中药吧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走向共和慈禧回忆李鸿章,李鸿章咖啡,走向共和李鸿章第一次喝咖啡

    比如,李鸿章给慈禧太后敬献咖啡。在《走向共和》第9集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给慈禧太后送上一款英式咖啡,慈禧太后微笑着表示怀疑:“黑不溜秋的,有什么好的?”李鸿章连忙解释:“这西洋人可爱喝这个,提神哪。”慈禧太后不以为然地说:“咱们的茶还不算一样提神?”李鸿章一边泡咖啡,一边娓娓

  • 曾国藩之子和李鸿章之子都是外交官 他们谁的成就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和李鸿章为师徒关系,性格各异,但后代走出了不少外交官。比如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三子李经迈。李鸿章三子李经迈在29岁时就担任出使清朝驻奥地利公使,是当时清朝最年轻的外交官。不过,他从事外交活动的时间不长,累计只有两三年时间,远远不及他的兄长李经方。所以,我们就以曾纪泽和李经方

  • 李鸿章富得冒油 为何不在京城买房子而是住在寺庙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李鸿章到底多有钱?老百姓把他写进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里是“宰相”,指的就是李鸿章。而“司农”,指的则是李鸿章老对头户部尚书翁同龢。然而,哪怕李鸿章这么有钱的大臣,都没有在京城买房子。他每次进京,都住在一座寺庙——贤良寺里。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传》记载:“李鸿章之在京师也,常

  • 慈禧逃跑前真的赐死了珍妃吗?慈禧曾孙揭晓答案,实在令人惊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慈禧为什么赐死珍妃,慈禧太后为什么把珍妃处死,珍妃赐死

    首先,来看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慈禧太后的两大奇葩之举。一是慈禧逃跑时为何带床出逃?原来,眼看世风不对,慈禧选择了逃往西安。令人搞笑的是,当时的慈禧出逃时依然不忘“温柔乡”,竟然令士卫带着一张可拆卸的紫檀木的大床,然而,这张床实在太大了,晃晃悠悠地还没出城,已是风声鹤唳,情况十分危急,慈禧也知道这床

  • 此人杀尽“大官”,却没有人敢报复,曾国藩李鸿章都拿他没有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鸿章晚年常提起曾国藩,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图,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

    彭玉麟这样的官员似乎不多见,侯亮平的存在似乎是一个异类,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这样不拉帮结派的官员了吗?不,其实在清朝末年那种糜烂的官场风气中,还是有着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的。这个人不慕名利,不避权贵,不置私产,不御姬妾,他专杀高官子弟,却没人敢动他一根寒毛,就连曾国藩李鸿章都拿他没有办法。他就是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