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政治家在打天下的时候,都声称自己很爱才,"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恨不得把天下英才尽收囊中。
而且招降纳叛,不计前嫌,即使是对方阵营里的反骨仔也要收入麾下。
但是这些统治者并不是真正爱才,他们的礼贤下士是装出来的,只是为了利用他们。
一旦取得天下,达到目的,他们的狰狞嘴脸就暴露无遗,过客拆桥,念完经就打和尚。
这就像一个穷小子追一个姑娘,追的时候甜言蜜语,对这个女的过去的所有过往也表示不介意;但是得到了之后就不珍惜了。
特别是自己发迹之后,身边女人多了,就会讨厌原先那个她,还会对原先这个姑娘的曾经耿耿于怀。
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是这样那种人,口口声声说自己爱才,一旦目的得到了,立马就过河拆桥,还要把桥烧了。
比如当年朱元璋创业的时候,有个谋士李善长,为朱元璋打天下出谋划策,功劳不低于刘伯温。但是朱重八当上皇帝就翻脸,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把老李杀了,连九族都株连,其中有一条罪名是当年李善长在朱元璋事业低谷的时候曾经动摇过。
可见朱元璋是多么心胸狭窄,所谓的海纳百川都是演戏。
我们今天要说的,朱元璋拆掉烧掉的"桥"名叫张昶,杀他的理由是因为他总是穿着打着补丁的旧衣服。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明朝推翻元朝建立的,而元朝跟清朝一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像这样的政权,想要统治汉族人,必须要以汉制汉,很多汉人一看大势已去,就情愿不情愿地跟元朝人干事,张昶就是这样一个人。昶,北平之宛平人,仕元为户部尚书,以奉使来,上与语,初默然,后见其才敏,留用之,累授参知政事。"(明史)
这段话大意是:张昶很有才华,但是起初却是为元朝效力,后来到朱元璋手下当了官。
那时候为元朝效力的汉人多了去了,因为大家没有别的出路,就像曾国藩李鸿章为清朝打工一样。
张昶是元朝的官员,后来为什么到朱元璋那里做官了?
张昶很受重用,是元朝末期的户部尚书,元朝末期义军四起,元朝皇帝就让张昶带领一个团队去全国各地诏安起义军。
由于张昶能说会道,他们的诏安执行还卓有成效,说服了割据东南的方国珍,接受了元朝皇帝的敕封。
可是当张昶一行再接再厉到了朱元璋那里,却碰了钉子,朱元璋其实也当过元朝的臣子,接受过元顺帝的封赏。可是现在的朱元璋今非昔比,翅膀硬了,军事上连连得胜,所以朱元璋根本不会理会元朝的诏安团队,还杀了元带队的马合谋,把副手张昶扣留了。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杀张昶,是因为欣赏他的才华,苦口婆心劝说张昶为自己效力。张昶经不住劝说,答应为朱元璋打工。张昶在那之后,真为朱元璋发挥出自己的才干,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登基当皇帝后,张昶担任大明的中书省参知政事。张昶兢兢业业,把工作弄得有条不紊,而且待人宽厚,威信非常高,在单位里口碑很好。
朱元璋对张昶也非常欣赏,尤其是对张昶的艰苦朴素赞赏有加,在大臣面前表扬过他,说他的朝服破旧了还舍不得扔,要百官向他学习,不忘革命本色。
但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帝王的脸五月的天,翻脸往往比翻书都快。
朱元璋对张昶的欣赏很短暂,不久之后就翻脸了,还将张昶杀头。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张昶被杀,本来是不需要理由的,但朱元璋还是罗织了一些罪状。
罪状二:跟元朝俘虏勾勾搭搭,里通外国,有反明言论。
张昶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当初为元朝工作被朱元璋扣留,儿子老婆都滞留在元朝,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张昶即使利用接触战俘的机会,打听自己老婆孩子的下落也很正常,即使捎个信报个平安也不过分。以元之旧臣,心常怏怏",尝日:"吾仍思归故土也。罪状三:喜欢穿旧衣服,恋旧,就是怀念元朝的反动统治,想变天、复辟;这条罪状是刘基(刘伯温)给整出来的。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原来思乡也是罪。
旧衣服也是明朝官服,跟复辟风马牛不相及。同样是穿旧衣服,喜欢你的时候是坚持艰苦朴素优良传统,是优点。找你麻烦的时候就成为罪状,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欲穷治,但斥之,焚其书。"碎其骨,投之于江水"。(明史)
如果说元朝得势,张昶心生二意还好解释。元朝皇帝已经被赶到大漠中,苟存延喘。张昶何等明智之人,怎么会弃明投暗?
再说明朝跟元朝的实力对比非常明显,张昶也不会企图以一己之力能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扭转乾坤让元朝咸鱼翻身。
说白了就是一个离开故乡的人怀旧,思念亲人。但是由于朱元璋的反复无常,刘伯温的嫉贤妒能,将一个能臣杀掉,还粉碎了人家的骨头,扔到大江里,做得有点过分。
这正是:张昶朴素成罪名,思念亲人惹祸端,大臣刘基毒计献,碎骨投江太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