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她是一代贤后 丈夫千古第一仁君 临死挽救苏轼 保护王安石

她是一代贤后 丈夫千古第一仁君 临死挽救苏轼 保护王安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086 更新时间:2024/1/26 1:58:18

在北宋时期,也发过一次宫廷卫士叛乱事件。这次挺身而出的是一位皇后,她挽救了千古第一仁君,自己也成了一代贤后。这位第一仁君就是宋仁宗,一代贤后曹皇后。我们先来了解下被称为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

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42年。他在位期间,也曾励精图治,改革弊政。他推行范仲淹富弼韩琦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宋夏战争后,签订“庆历和议”,又与辽国的“重熙增币”都没占到便宜。宋仁宗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政绩,但是他却以仁政著称,为政宽仁,知人善任,科举选拔一大批文官,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活跃时期,也是文学艺术罕见的黄金时期。

宋仁宗一生节俭,贤于纳谏,使思想开放,政局稳定。这个时期既有范仲淹领导“庆历新政”,又有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这些举措,使文化、艺术、科技的发展都达到了历史顶峰。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是在仁宗时期出现的。唐宋八大家,有宋六家出现在这个时期,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在宋词领域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同时大放异彩。此外,还出现了一大批历史名臣和清官: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包拯、狄青……。宋仁宗为各种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自己也被后世人称为千古第一仁君,流芳百世。

讲完了宋仁宗,我们再来了解下曹皇后。曹皇后是宋仁宗第二位皇后,她出身高贵,其祖父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她自有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熟读经史,颇具胆识和谋略,心思缜密,关键时刻临危不乱,稳如泰山,生于武将世家的曹皇后,颇有巾帼不让须眉风范。

庆历八年的正月的一个夜晚,北宋宫廷发生了一起卫士叛乱。侍卫官颜秀、郭逵等人趁着夜色杀死守宫校卫,直奔仁宗寝宫。当时正是曹皇后在侍寝,突然听见外面宫女惨叫声。那是作乱卫士由于找不到皇帝住所,杀害宫女所产生的声音。曹皇后听见惨叫立刻警觉起来。久居深宫,实行文治的仁宗,哪见过这个场面,顿时无比惊慌,穿上衣服跳下床就往外跑。曹皇后一把抓住他说“你身边没有护卫,万一惨遭毒手,如何向黎明百姓交代”,于是皇帝又回到寝宫,才幸免于难。

此时,曹皇后处变不惊,十分镇定,迅速想出对策,先是派人召亲兵护驾。当官颜秀等人已经杀到门外时,宦官为了安慰仁宗,说那是小宫女被乳母殴打发出的声音。曹皇后正色呵斥宦官“反贼正在杀人,皇帝要往外跑,你不要胡说,误导皇帝”。曹皇后面对突发危急,不逃避,可谓胆识过人。

在亲兵卫队赶到前,曹皇后料到反贼一时找不到皇帝,会放火。于是,命令宦官提着水暗中跟踪,看到有火就去浇灭。将门之后果然不同凡响,她杀伐果断,亲自剪下愿意出力的宦官头发,以此作为证据,平贼后论功行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宦官坚持到亲兵的到来,一举拿下反贼。就这样。曹皇后,凭借一己之力,轻易化解了江山易主的危机,挽救了千古仁君一命。

曹皇后被后世人称为一代贤后,源于她鞠躬尽瘁,保卫皇权。她垂帘听政,不篡权,不贪权。曹皇后听政期间,吸取汉高祖吕后和唐武则天前车之鉴,严于利己,遵从祖制不敢有半点逾越。她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多次在大臣请求下听政,听政期间秉承“天下计不从一人出”的理念,召集众人商议,从不专权独断。等到条件适宜时,立马主动还权给皇帝。

曹皇后爱惜贤才,保护忠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后,随后发生了“乌台诗案”,欧阳修、富弼、韩琦相继被废黜,大文学家苏轼受到牵连,被诬陷诽谤皇上而锒铛入狱。李定等大臣趁机株连张方平、范镇、司马光、曾巩等人,定将苏轼置于死地,这次苏轼是必死无疑。

面对这样情况,曹皇后心急如焚,在其弥留之际,将宋神宗叫到跟前,为苏轼求情。神宗将苏轼流放,保存了性命,此后“乌台诗案”不了了之。王安石改革触动贵族利益,曹皇后是王安石的反对者,但是爱惜其才。为了保护王安石性命,她建议宋神宗将其调离京城,以图后计。可见曹皇后知人善任,才能非同一般。

曹皇后此举也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史,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苏轼被冤杀,就没有后来的1100篇文章,包括《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就没有后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1000多首诗。就没有后来的括《念奴娇·赤壁怀古》等200首词,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宋仁宗是千古第一仁君当之无愧,曹皇后也无愧于一代贤后。他们共同塑造了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巅峰。所以的这些,如果没有曹皇后帮助宋仁宗,平定宫廷卫士之乱,挽救仁宗一命,或许中国文化史将改写。

更多文章

  • 大臣穿破衣服也不换,朱元璋都夸他是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准许刘伯温告老还乡,刘伯温朱元璋陈友谅,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杀胡惟庸

    古代的政治家在打天下的时候,都声称自己很爱才,"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恨不得把天下英才尽收囊中。而且招降纳叛,不计前嫌,即使是对方阵营里的反骨仔也要收入麾下。但是这些统治者并不是真正爱才,他们的礼贤下士是装出来的,只是为了利用他们。一旦取得天下,达到目的,他们的狰狞嘴脸就暴露无遗,过客拆桥,念完

  • 朱元璋和刘邦很相似,自己亲外甥是如何死的?权力和金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还是略有所不同,朱元璋和刘邦比起来,对女人和爱情还是比较忠贞的,相对于刘邦的花心,朱元璋对马皇后可是专一的爱情;朱元璋在早期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这人也是比较有本事,在自己的圈子内打出了名声,让许多人都来投奔他,对他也是比较言听计从。早期的朱元璋是比较有情有义的,他有一个姐姐,而后嫁个了一个小财

  • 包拯的龙,虎,狗三把铡刀,竟是上古三把邪刀,真实来历并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真实的包拯有没有三口铡刀,包拯三大铡刀,大宋皇帝御赐包拯铡刀

    说起这三把铡刀,都有着先斩后奏的功能,不管是平常老百姓,还是王侯将相,哪怕是皇亲国戚只要做违法的事,在那个年代都是难在这三把刀下保命。所以在那个时候这三把铡刀还有另外的名字叫青天三铡。看到小编讲到这里,大家应该会认为这三把铡刀都是来保护老百姓的,都应该是良刀,但是历史上这三把铡刀却被称之为邪刀,这又

  • 陈德身中9箭救朱元璋,被许诺“永不负卿”,27年后却遭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对陈德的态度,朱元璋手下陈德怎么样死的,陈德和朱元璋什么关系

    朱元璋以草根起家一路升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才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因为他的多疑和猜忌,死在他手下的朝臣也有很多,其中不乏跟随他多年、出生入死陪伴他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元勋。甚至有为了救他替他挡下9支利箭的陈德,朱元璋当时说得好听“永不负卿”,却最终还是灭了陈家满门。朱元璋真的这么嗜杀?还是这件事

  • 宋代“信托“机构—检校库:主管遗孤财产,副业放贷也做得风生水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信托,古代信托公司,中国古代家族信托

    宋代繁荣景象宋代出现了一种专业的信托机构,被称为检校库。这种官方经营的信托机构能够代为管理有纠纷的财产,还有无人认领的财产等。在王安石的变法之下,由检校制度衍生出的放贷职能更是对宋代经济起到了推进作用。由最初的核查、保管、发放财产转变为更丰富的经济效用。并且引导了国子监、武学等官府机构纷纷将资金投放

  • 扬国威,还是伤国乱?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对历史走势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万历抗倭援朝地图,万历抗倭援朝打了几年,万历抗倭援朝双方兵力

    但明朝也于此次战争中元气大伤,被历史称之为明朝不是颠覆在崇祯之手,而是颠覆在万历手中,所以历史对神宗朝政批评的十分严厉,这也是因为大明王朝在数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消耗了大量国力,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可此场战争到底是福还是祸,让我们前来一探究竟。在当时那个动荡战乱的时代,中央集权无从谈起,就连至高

  • 同是削藩,康熙成功了,明宣宗成功了,而建文帝却把江山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建文大帝,建文削藩有多狠,建文皇帝朱允炆

    经过顺治朝,到了康熙朝,三番已然是成为了一个个小朝廷,手握重兵,部将遍布全国,更掌握了地方赋税,康熙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所谓卧榻之地岂容他人酣睡,为了加强皇权,在其未曾秦政时就已经将平定三番作为自身功业中的一步了。在剪除家臣鳌拜之后,与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终于被他抓住了机会,平南王尚可喜

  •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却为何不敢动这4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为何将一同打江山的人杀了,历史上的朱元璋杀了多少将领,历史上朱元璋到底都杀了谁

    但是如此为国为民的君主为何会被冠上“暴君”的称号?这其实跟他的性格有关,朱元璋在参加起义军的时候,骁勇善战、慎谋能断、仁慈宽厚,这让众人对他心悦诚服,愿为他所用。但是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却显露出自己残酷霸道的一面,将当年跟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都杀得不剩几个。有人说是朱元璋出身卑贱,自卑心作怪,有人说他是

  • 考古发现宋代陵墓,出土两块墓志铭,墓主人竟是王安石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代王安石家族,最新考古发现的宋墓,王安石墓志铭完整版

    在南京的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施工,这时,一位工人正用铁锹挖土时,突然挖不动了,再往下挖时,却听见了一声清脆的响声,于是,工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继续往下挖,这时可不得了,工人们发现了古代的瓷器等文物裸露在表土上,工人们十分震惊,工地怎么会出现古代的瓷器呢?会不会下面埋着什么东西?工人们没有犹豫,立刻告

  • 明朝灭亡后,曾经让满朝文武大臣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去了哪,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

    既然是朱元璋创立的锦衣卫,那锦衣卫也发挥了它的作用,他们只效忠于皇帝,充当皇帝的眼睛,行踪诡秘,来无影去无踪,专门打探大臣家中机密,很多大臣的一举一动都会出现在锦衣卫的聚焦范围,他们无孔不入,只要发现大臣有反常的,或者对皇帝大不敬的,马上汇报给皇帝,或者直接逮捕审讯,被抓的官员也基本离死期不远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