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那取决于你从什么人的视角来看!

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那取决于你从什么人的视角来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56 更新时间:2024/1/5 13:33:48

这句话在网上可谓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时众说纷纭。

毕竟人家高晓松先生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他的节目《晓说》拥有广大的收视受众,比起我们这些草根自媒体从业者,高先生才是不折不扣的意见领袖。因此那段节目播出之后,这句话在网络上很快就流传开来,而且围绕这句话展开的众多讨论可谓是有褒有贬,赞同者与反对者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高晓松评价郑成功的这句话到底是否正确、符合不符合史实呢?

先看看“倭寇”的定义。

什么是“倭寇”?“寇”的意思,盗匪;“倭”字不用多说了,中原朝对东洋人的非褒义称呼。加在一起,倭寇的意思,就是东洋流窜过来的盗匪。

历史上倭寇盛行的年代,从元朝开始,一直绵延到明末时节。我们经常把他们定义为打劫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由日本盗匪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无业游民组成的军事性质的团伙。“倭寇”这个名字从那时发明以后,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得到“发扬光大”,我国民众也把这个称呼送给了新时代的侵略者,借以表达对他们的憎恶之情。

我们可以得到这个结论——虽名为倭寇,其实明朝的倭寇来源鱼龙混杂,既有日本来的盗匪、浪人、商人、渔民,更多的还是我国东南沿海当地的渔民、流民、盗匪和无产者,“倭寇”这个称谓是对他们的一个统称。

由此可见,“倭寇”也分广义狭义,可以简单点说,狭义上的倭寇,就是日本人,广义上的倭寇,也包括中国人。

说“倭寇”定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阐述一点,郑成功本人是百分百的中国血统,或百分百日本血统,或中日混合血统,对他是否符合“倭寇”的定义,并不重要。

我们不应该关心他来自哪里,而是要聚焦于,他究竟做了些什么。

还是要介绍一下郑成功的出身,从郑成功的父亲说起。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就在日本从事贸易,算是定居在日本,娶了一位日本妻子,也就是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

虽说郑芝龙生活在日本,但是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郑芝龙的妻子虽然是日本人,但是很凑巧,她是由在日中国人收养长大的,所以郑芝龙的妻子不仅懂得汉文化,而且还算颇有造诣,这对以后的郑成功的成长教育影响极深。

郑芝龙从事什么贸易?其实说穿了,就是活跃在东南沿海和日本之间的海商兼海盗,套用上文的概念,郑芝龙即属于一个广义上的中国人“倭寇”。

那时候郑芝龙已经有了很强大的私人海军,而且颇具规模。明朝朝廷无力降服郑芝龙的军队,于是便转为招抚,郑芝龙也觉得这一行没前途,便脱离了海盗的身份,成为了明朝朝廷的一名官员。但是好景不长,后来清军入关,郑芝龙又投降了清军。

作为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不认同父亲的投降之举。他或许是为了感激明朝朝廷的知遇之恩,也或许是他认为作为明朝的臣子应当有自己的气节,一臣不能事二主。所以在清军多次招降郑成功未果之后,便软禁了他的父亲郑芝龙,想用郑芝龙来威胁郑成功,最终郑芝龙被清朝官员所杀害。

父亲死后,郑成功率领父亲郑芝龙的余部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继续进行抗清斗争。对于当时的天下来说,清朝的统治已经是大势所趋,即使郑成功有父亲旧部的支持、有领导部队作战的才能、本领,却也无力抗衡一个偌大的朝廷的镇压,于是在清军一次次的围剿之后终于不堪承受,开始节节败退,最终郑成功的军队只能退守到厦门、金门一隅。

但郑成功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倒激发了抗争心理,无论是面对清军的威逼还是利诱,他绝不妥协。在清军的绞杀下,为了开拓新局面,找一个稳定的抗清基地,他把目光放到了海峡彼岸的台湾岛。

当时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已经占据了台湾,郑成功毅然决然的率领自己的军队与荷兰海军作战。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他最终击败荷兰海军,将荷兰海军赶出了台湾,成功收复了宝岛,立下了不世奇功。

对于台湾民众来说,郑成功担得起英雄二字。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举措使台湾民众避免被他国统治,最终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所以在郑成功去世之后,台湾专门为他建立庙宇来祭奠他、铭记他的丰功伟绩。

郑成功对宝岛回归大陆怀抱所起到的积极意义,怎么盛赞都绝不为过。

纵观郑成功的这一生,再来回顾高晓松评判他的这句话,很明显是有失偏颇。虽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海盗,可以被认为是广义上的“倭寇”。

但这“倭寇”二字在郑芝龙成为明廷官员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了最终的“洗白”和救赎;作为他儿子郑成功,则是从与降清的父亲郑芝龙决裂的那一刻起,就从一个官二代提升为抗清领袖,从收复台湾的那一天起,则再次升位为民族英雄。这几个关键点,务必分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了继续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与大陆的满清政权斗争到底,自然要持续在东南沿海一带登陆袭扰,假如我们站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视角上来看,郑成功当然是一个该死的“倭寇”。

但假如这个该死的“倭寇”奋起余勇,掀翻满清统治,等待这位民族英雄的最终待遇,将是高高在上的汉家皇权宝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朝女子出嫁的嫁妆为何如此丰厚?聊聊厚奁与士子攀比心态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嫁妆,宋朝为什么要嫁妆,宋朝有嫁妆说法吗

    一、宋朝奁的特点据史料记载,宋朝嫁妆非常丰厚,甚至女子的嫁妆远超男子的彩礼钱。历史上就有这么一则关于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故事,苏辙一门三苏,苏辙、苏轼、苏洵,可以说这一家极富盛名,自然也称的上是半个豪门,可是这样一个豪门,也因嫁妆而头疼。苏辙为了苏小妹的嫁妆,卖掉一块良田才凑齐六千四百贯的嫁妆。九千

  • 《清明上河图》:商家鳞次栉比,如何脱颖而出?全靠“广而告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明上河图的商业特征,清明上河图中商铺,清明上河图上有哪些商业气息

    清明上河图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实力的下降,皇帝不想和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发生战争,想使用金钱向他们进贡获得国家的和平,那么钱从哪里来?自然要从百姓,所以要做的事情就是让百姓富起来。商业的快速发展,当时宋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宋代竟不发展国力,反而还以进贡的方式换取和平,真是令人唏

  • 重文轻武的宋朝,如何给军人“安全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重文抑武的利弊,宋朝轻武全过程,宋朝为什么重文不重武

    一路从最底层拼杀出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深知武官势力强盛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宁。为了让自己一手缔造的大宋王朝不再重蹈前朝覆辙,他先是杯酒释兵权,再制定由文人主导的分权制度管理国家。近百年的武官凌驾于文官之上的局面被彻底颠覆。虽则如此,军人始终是强盛国家的坚实力量。为了安抚军人,大宋朝廷为他们开出丰厚的薪水,

  • 明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35岁纵欲过度而死,后世却评价他是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最差的十个皇帝,明朝存在感最低的一位皇帝,真实存在的明朝皇帝

    大明穆宗庄皇帝朱载垕明穆宗朱载垕(hòu)(1537年-1572年),年号“隆庆”,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第三子,明朝第12位皇帝,年幼时因生母杜康妃失宠,明世宗变得很少关心他,明穆宗十多岁的时候封裕王,离开京城前往封地,他当藩王期间,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对他日后治国影响非常大。本来明穆宗就失

  • 宋朝不同颜色的官服,都有何区别?皇帝如何辨别文官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官服颜色等级,宋朝官服的特征,宋朝官服有哪几种

    人多嘴杂,再加上皇上日理万机,那应该如何区分每位大臣的品级,以及所属职能的不同呢?原来,古代官员面见皇上或是参加重大典礼时,皆会身穿官服。官员们品级不同,相应的官服样式也就不同。宋朝也有其独特的官服制度,从颜色来看,宋代官服共分为四种颜色。分别为紫色、绯色、绿色和青色,那这四种颜色的官服,彼此之间有

  • 宋朝太学的“教师”是如何管理的,也需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学教师需要教师资格证吗,古代教师资格考点分析,各朝代教师资格

    太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代的最高等的一种学府,在宋朝的教育制度当中,太学也是其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当时,不仅仅是太学的学生需要一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教师也是需要进行管理的。很多人会产生一种疑问,宋朝的太学教师上岗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吗?他们的考核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即使是古代没有教师资格证考试,太学的

  • “既不是文、也不是武”,谈谈北宋宦官参预军事的社会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宋文官与宦官,北宋历史政治军事资料,北宋军事制度

    宦官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在此种背景下,文官参与军事,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在这文官与武官之外,宦官其实是最受统治者的受用的,而且在北宋时期,宦官参预军事的现象十分严重。虽然如此,北宋的宦官参预军事的现象达到顶峰,但却没有发生明朝的“宦祸”,是有着一定原因的。北宋宦官参预军事现象,在中国历史上都

  • 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全都坚持要南下攻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耶律洪基南下侵宋,蒙古大军南下灭宋视频,宋朝南下路线

    宋朝拥有着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拥有着极其灿烂繁盛的文化思想。在整个宋朝的历史上,也并不缺乏向岳飞、孟拱这样的军事奇才。但即使宋朝已经无数次成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入侵,但却始终无法打消他们的念头,无法让边境线和国内得到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宋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全都坚持要南下攻宋呢?想要解答

  • 为何说吴三桂降清对李自成而言是一大幸事,对山海关也是一大幸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万里长城1935年,诗文中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顿时将护了中原大地几千年的万里长城知名度推向了一个人尽皆知的高潮,也向世人昭示这个几乎伴随中国封建社会全程的巨龙在中华人民中的地位。长城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上下几千年劳动人民的结晶。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从秦汉开始,到明朝土木堡之变,长城作为屏

  • 这位皇帝是明朝的中兴之主,因为幻想长生不老,差点被宫女们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被太监宫女抚养长大的明朝皇帝,明朝有几个皇帝想长生不老,明朝第一位中兴之主

    明世宗朱厚熜像朱厚熜(1507年-1567年),兴献王朱祐杬之子,生母蒋氏,明孝宗朱祐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之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无子,张太后和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