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姬是刘邦的宠妃,刘如意是他们夫妻两个的爱子。刘邦晚年十分担心自己一旦死去,生怕戚姬母子随之也会遭遇不测。为此,刘邦煞费苦心得分封刘如意到赵地为王,由忠诚耿直的周昌辅佐赵王,让他远离帝都长安的政治斗争漩涡。
能做的都尽量做了,但刘邦心里仍然极为放心不下。恰巧这时又传出樊哙举兵的消息,已经有些老糊涂的刘邦情急之下,竟然不去做进一步的调查求证,当即命令陈平去斩杀樊哙,提头回来复命。
刘邦作出这样的决策,除了太过于爱护戚姬母子,情感上关心则乱外,还有一层比较符合正常逻辑的理由——樊哙是吕后的亲妹夫。
牵着这层亲戚关系,由亲妹夫出手帮姐姐铲除政敌,不是也合情合理吗?
说到这里,小编先来理一理汉朝初年的政治势力格局。
汉朝建立之初,把持顶层政治权力的,除了刘氏宗亲外,主要还有三股势力:
一是异姓诸侯王。这部分势力以韩信、彭越、英布为代表。他们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立有赫赫战功,因功受封了帝国将近三分之二的版图,而且手底下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人口和兵权,是威胁汉朝中央政府的最不稳定因素。
二是吕氏外戚集团。吕氏亲族以吕后为中心,以支持和巩固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为奋斗目标。吕后性格强悍,政治手段十分阴狠毒辣,在反秦灭项的战争岁月,没少给丈夫刘邦出力。
三是丰沛功臣集团。这些是刘邦起兵初期,在故乡丰县、沛县一带拉扯起来的造反班底,代表人物有萧何、樊哙、曹参、周勃等。他们打小与刘邦一块长大,一块游荡吃喝,“革命意志”最坚定,打起仗来也最卖力,是刘邦最信得过的一帮人。
尤其是跟着刘邦“有酒一块喝、有狗肉一块吃”的樊哙,生性勇猛,攻城略地、冲锋陷阵,是刘邦阵营中最给力的一把好手。俗话说功高不如救驾,而这个杀猪屠狗的樊哙,正是对刘邦有救命之恩的护驾功臣。
当年项羽摆下鸿门宴,项营谋士范增设下计策,安排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精彩好戏,只等项庄剑锋所指,沛公刘邦命丧宴席。
生死时刻,是樊哙手持宝剑、挺着盾牌,强行闯入鸿门宴搅局,成功转移了项羽的注意力。随后,刘邦借“尿遁”逃离险境返回汉营,途中紧随护送的还是这个樊哙。
樊哙立下如此大功,自然在刘邦眼里要高出其他人一等。况且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按辈分关系算起来,刘邦与他还是亲密的“连襟”。
然而,刘邦对樊哙,由亲密到不信任,再到刻意戒备,最后竟然恶化至严令斩杀!这当中的转变,还是脱不开樊哙是“吕后亲妹夫”的这个身份。
西汉初立,刘邦生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一不小心被人夺了去,于是着手去除一系列影响汉朝稳定的潜在威胁。
威胁最大的,当然还是手里有地、有人、又有兵的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而要剪除诸侯王,最保险的做法,自然是先联合外戚、功臣两家,人多势众得斗倒诸侯王一家。因而一个消除诸侯王对汉朝中央威胁的共识,自西汉刚一建国,就在刘邦、吕后、萧何三人中达成了。
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多吃草。刘邦剪除韩信、彭越、英布的行动,在所难免得要加强吕后的政治权力。等到诸侯王一个个相继死去,回过神来的刘邦发现,吕氏外戚集团已经呈现尾大不掉的势头。
更要命的是,由于吕后在杀韩信、杀彭越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铁腕残忍手段,连边上的丰沛功臣集团也感到深深的恐惧,从此不敢得罪强悍的吕后。
唯有同时身兼“吕氏外戚集团——吕后妹夫”,和“丰沛功臣集团——刘邦发小”的樊哙,算是活得比较舒心,在刘邦和吕后面前都能混得开、说得上话。
刘邦生前,也曾尝试通过用刘如意取代刘盈的方式,消除外戚集团对刘氏江山的潜在威胁。可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吕氏外戚和功臣勋贵的激烈抗议,甚至连刘邦最为信任的张良也站到了太子一边,可见此时的吕后势力该有多大!
刘邦的内心是苦闷的,眼看身边的戚姬和刘如意难以周全、朝不保夕,自己又年老体弱、死期将至,不能长长久久得守护他们。心烦意乱的当口,又听到樊哙举兵的流言,一气之下就下达了斩杀樊哙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