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四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霍去病最令人惋惜,最后一位才华冠绝全唐!

四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霍去病最令人惋惜,最后一位才华冠绝全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630 更新时间:2024/2/3 13:04:02

第一位,甘罗

甘罗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是对他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古有甘罗十二岁拜相”这句话上。事实上这句话并不准确,甘罗出生秦国的名门,祖父甘茂就是秦国的左丞相。甘罗在十二岁就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了吕不韦的门客。

后来甘罗又主动请缨出使赵国,让赵国割让了五座城池。因此秦王政封他为上卿,但实际上“卿”与“相”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上卿”在秦国的体制中如同今天的军衔,而“相”则是实际掌管国家权力的决策者。因此后世称“甘罗拜相”还是有所夸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未及弱冠的甘罗,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也是值得人佩服。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少年成名的甘罗,并没有如同想象般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就,而是很快的湮灭在历史之中,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其实甘罗一生成也吕不韦,败也吕不韦,少年时因为吕不韦的举荐成就了他的功名,但后来又因为卷入了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斗争,被迅速的边缘化,后来年不过二十就郁郁而终。、

第二位,霍去病

霍去病可以说是西汉时期当之无愧的战神,和舅父卫青一起被誉为“帝国双壁”,十七岁的霍去病初次随舅父卫青上战场就斩杀了单于的舅父,功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

其后又奇袭匈奴龙庭,单骑招降混邪王,歼灭左贤王部,扫荡匈奴幕南之地,许多匈奴畏其威名,甚至暗中祭祀以获保佑。一生短短不到七年的军旅生涯,却取得了其他人一辈子也难以取得的成就,让人不得不承认,有人天生就是战神。

但天妒英才,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还没有来得及发挥自己全部的才华就去世了。唯一的儿子霍嬗也在不久之后暴毙而亡,一代军神甚至就此绝嗣,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历史上对于霍去病的死有很多看法,有人认为是汉武帝担心霍去病与卫青互为姻亲,势大难治因此除掉了霍去病;也有人认为是关陇军事集团担心霍去病所带领的新兴军事集团的崛起,使他们永无出头之路而害了霍去病,还有人认为是卫青害死了霍去病等等说法,不一而论。但是不论哪一种说法都不能真正的解释,如今历史远去,真相尘封,我们更无从得知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就是霍去病的光芒闪耀了整个时代!

第三位,曹冲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这个不到八岁的少年,表现出的智慧几乎不逊色一位成年人。真正历史上的曹冲也是极为得曹操得欢心,不仅聪慧异常,而且仁义爱人,对曹操也孝敬有加。曹冲可以说是标准的别人家得孩子。

《三国志》中写道:“冲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魏书》也写道:“冲每见当行者,辄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劳之吏,以过误触罪,常为太祖陈说,宜宽宥之。”

9但是曹冲却未及弱冠就得重病去世了,据说曹冲去世时年仅十三。曹操得知曹冲去世后伤心异常,对儿子曹丕说道:“曹冲去世是我的不幸,是你的大幸”言语中对于曹冲得重视可想而知。这里多说一句,曹操得后代质量是真的高,曹冲就不用说了,曹植是建安七子,曹丕是三国少有得睿智君主,早死的长子曹昂也是忠孝俱全,其他的诸子也是允文允武,为父如此,曹操也可以自傲了!

第四位,王勃

王勃是唐初四杰之一,时年十五岁的王勃就写出了《乾元殿颂》的雄文,唐高宗读后忍不住击节而叹。一年后,刚过十六岁的王勃就参加了唐朝的特招的考试,一举高中成为了官场中的一员,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就是刚及弱冠的王勃写出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道尽了极致,而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将音律、对仗、辞藻、典故发挥到了极致,古今第一骈文就此诞生。

《滕王阁序》一出,长安震动,所有人都在为这篇绝美的华文而赞叹,这篇文章后来又传入了唐高宗的耳中,曾将王勃革职发配的唐高宗也不得不为他的才华而折服,立马下令召王勃入长安为官,但是没想到王勃已经身陨。676年,王勃与探望父亲的途中,落水染病不久后病故。时年26岁。

或许是一篇美轮美奂的《滕王阁序》耗尽了王勃一生的气运,也或许是上天太欣赏王勃了,王勃终还是英年早逝,我们不知道如果王勃再多一些时间,还会有多么令人惊叹的作品,不过单凭一篇《滕王阁序》,我们已经不能再要求太多了

更多文章

  •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下令杀掉鸿门宴上的救命恩人樊哙?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为何拼了命也要杀掉樊哙,樊哙鸿门宴吃生肉,刘邦因何杀樊哙

    戚姬是刘邦的宠妃,刘如意是他们夫妻两个的爱子。刘邦晚年十分担心自己一旦死去,生怕戚姬母子随之也会遭遇不测。为此,刘邦煞费苦心得分封刘如意到赵地为王,由忠诚耿直的周昌辅佐赵王,让他远离帝都长安的政治斗争漩涡。能做的都尽量做了,但刘邦心里仍然极为放心不下。恰巧这时又传出樊哙举兵的消息,已经有些老糊涂的刘

  • 夷陵之战,胜利的不是陆逊而是刘备,结局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夷陵之战刘备陆逊,夷陵之战陆逊和刘备多少岁,夷陵之战刘备为何败给陆逊

    刘备起兵讨伐孙权之时,孙权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派遣使者称臣于魏国。魏文帝曹丕非常高兴,准备接受孙权降书,可是刘晔却建议曹丕拒绝孙权受降。他认为孙权之所以委身臣服魏国,是因为夺取荆州以后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又恐惧大魏乘机也进攻江东。现在东吴和蜀汉本来就很弱小还不能同心协力互相攻伐,是自取灭亡之道。

  • 司马懿一眼就能看穿空城计,为何还是不杀诸葛亮?原因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空城计司马懿真的不知道吗,司马懿早已识破了诸葛亮空城计,司马懿破诸葛亮空城计后来怎么样

    东汉末年,三足鼎立,三国的时代也就此开启,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涌现出很多的英雄豪杰,还有许多拥有顶尖智慧的人物,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被称为“三国第一人”的诸葛亮了。不管是各种历史还是小说甚至是游戏,三国时期最具有谋略的人,总是诸葛亮,他聪明无比,有过无数的奇谋神计,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他,最终出山助刘备

  • 赵高在秦朝根基并不深厚故子婴可以刺杀之法将其诛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子婴不杀赵高秦朝会灭亡那么快吗,赵高为什么不让子婴称王,赵高为何斗不过子婴

    赵高弄权,陷害李斯、冯去疾等大臣,掌控秦朝大权秦二世胡亥依靠赵高,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就开始骄奢淫逸,荒废朝政,将大权交给了赵高。代理皇权的赵高,与以李斯为首的朝臣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李斯保持着维护秦朝统治安定的志向。眼看秦二世荒废朝政,山东群雄并起,天下危亡,内心也是很煎熬的,希望辅政秦二世重整大

  • 赵高“通于狱法”是其得以留在秦始皇身边的原因,也是焚书令的缺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随着一统六国,秦始皇迫切需要解决一个紧迫且重要的问题:以什么形式来整合这个规模空前、矛盾错综复杂的首个中央集权王朝。最终,通过两次大型“廷议”,这一课题的解决方案被敲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刚刚完成统一大业,丞相王绾提议,鉴于燕、齐、楚三国旧地距离关中过于遥远,不如分封皇子为王

  • 谯周在蜀威望极高,反对北伐并降晋,被司马炎调至洛阳不久便病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谯周投降,三国谯周的结局,历史上的谯周

    谯周在蜀地的名望较高,一直反对姜维北伐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谯周是不敢有怨言的,因为谯周佩服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在前线病死以后,谯周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跑到前线奔丧的,随后刘禅就禁止任何人前往前线奔丧,谯周跑得快,所以只有他一个人成功了,可见谯周对诸葛亮是百分百崇拜和尊敬的。不过他的内心是反对北伐的,因

  • 诸葛亮未必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而有可能是毛遂自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刘备重用诸葛亮的事例

    当然,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一个故事,而在《三国志》中,对于这段事情只给了轻描淡写的五个字:“凡三顾,乃见。”那么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而不是曹操或是袁绍那些大佬呢?为什么诸葛亮只能为刘备所用,而不会为曹操、袁绍或是孙权那些势力强劲的诸侯所用呢?要弄明白这个问

  • 诸葛亮和法正性格有很大不同也是一种互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法正和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与法正之间的故事

    第一,诸葛亮对法正的违法行为有所不满法正是刘备夺取益州的关键人物,功劳在诸葛亮之上。但是,法正这个人毛病比较多,他属于睚眦必报的人,别人跟他有仇,他也一定会报。刘备夺取益州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法正公报私仇,对以前的仇家打击报复,擅自杀死一些仇人。当时有人就向诸葛亮举报法正违法乱纪的行为,诸葛亮对法

  • 曹操派六员猛将一起围攻吕布,难道就不怕丢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吕布大战曹操六将,曹操擒吕布完整版视频,新三国曹操杀吕布视频

    这些大将中,除了吕虔稍弱,其余全部都是非常厉害的大将,随便挑哪一个都不简单。曹操大军压境,气势汹汹,陈宫建议暂时不要出战,但是吕布不听,立即率兵出战,横戟大骂曹军,和曹操手下六位一流猛将交手。曹操这么多人围攻吕布一个,难道就不怕丢人吗?在一对六的情况下,吕布为何还能全身而退?吕布大战曹操手下许褚、典

  • “狼顾之相”的司马懿是否被世人曲解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此我们研究历史,看待历史人物,必须认真研究其成长的轨迹,然后使用严密的科学及逻辑,结合历史史料,对于某一历史人物及事件,给出尽可能真实的还原。至于什么“震惊”、“吓尿”、“万万没想到”等等,未免有为搏眼球而哗众取宠之疑,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这是有充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