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煜,人们无不感叹其惊世的才华和多舛的命运,他作为一个五代混乱时期的君王,却不通治国御敌之道,反而靠着超凡的才华在艺术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波折的命运就像是上天在有意玩弄一般。
相传在李煜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将他遗留的各种珍宝字画据为己有,其中珍宝里有一副牧童放牛的画作,这幅画虽然看似平平无奇,但却让赵光义寝食难安,直到八百年后的一位欧洲人才点破其中奥妙。
李煜之死
公元九七八年七夕的这一天,开封城里李煜的宅院内显得格外热闹,院里所有的婢女和侍者都在忙碌地准备各种仪式和酒食,因为这天不仅是七夕,也是李煜的生日。
红烛燃起,声乐奏起,配上美人优美的舞姿,品着一杯杯的美酒。如梦如幻半醉半醒间,李煜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都金陵,仿佛一切都没有变一样,自己还是那个可以整日醉生梦死的君王,国家还是像旧日一样歌舞升平。
一扇朱红的大门将李煜与外界隔开,李煜在院内尽情地享乐,忘却现实的痛苦。但梦总是会醒的,李煜回望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发觉所有的记忆和痛苦从未向今天一样如此清晰,如此地让人感到神伤。
在极致地享乐和彻骨的亡国之痛中,李煜只觉文思泉涌,随后便提笔作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唱---《虞美人》。这首词一举成就了李煜“词帝”的名号,也让“词”这种文体从不入流的下里巴人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相继追捧的阳春白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李煜字字珠玑,字字泣血,抒尽了亡国之痛,道尽了追思哀愁,命运的痛苦和现实的折磨令李煜写出了这首千古之词,但这也成了他的催命符。
《虞美人》的词曲传遍了开封城,也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赵光义在听完后阴沉地脸说:“春水东流,我看李煜你是想顺着你的春水回到你的故都金陵!你这是要造反!”说罢便派人给李煜送了一件特殊的生日礼物---一杯毒酒。
夜晚过后歌舞散去,迎接李煜的除了初升朝阳外,还有一杯毒酒。面对这杯毒酒,李煜没有辩解,也无法辩解,只得一饮而尽。掺了牵机引剧毒的酒令李煜痛苦不堪,不自觉地身体开始弯曲,直到头顶触碰到了脚尖。
李煜的生命如流水落花般远去,消散在了人间。从此之后,人间少了一个失败的皇帝,也少了一位绝世千古的词人。
一副“凶画”
李煜死后,他的女人被赵光义收入后宫,所有的珍宝也落到了赵光义的手中,但杀人后心虚的赵光义却被珍宝中的一副画作折磨地痛苦不堪。
这幅特殊的作品是一副牧童放牛的画,画上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牛则低着头吃草,赵光义之所以对这幅画感到好奇是因为当时传说这幅画内藏有玄机,但在仔细观摩后,赵光义发觉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便将其挂在寝宫中不再理会。
但在某一个晚上,赵光义起夜时偶然瞄了一眼这幅牧牛图,却被画吓了一个哆嗦。因为这幅画中的牛不再是吃草时的模样,而是跑进了牛栏中呼呼睡去。赵光义起初觉得自己是没睡醒看错了,但在清醒后仔细观摩,发现画作中的牛的确是变了模样。
一晚上没有睡踏实的赵光义上朝时赶忙将画作的事情向大臣们和盘托出,期望大臣里有能解答自己疑虑的人。但朝堂上的大臣都是读书之人,不懂画画,只得面面相觑。一时间宫中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心神不宁的赵光义觉得这一定是李煜死有不甘,化作冤魂附着在画上来报复自己,于是请了很多僧人老道来宫中做法事,驱逐鬼邪,还派人向李煜的墓前祭拜了一番,以期能化解事端。
但赵光义一番折腾后,事情并未如他所愿,那副牧牛图中的牛在晚上依然会呈现出入栏睡觉的场景。这样的情况让心虚多疑的赵光义几个晚上都没睡踏实,期间不断地发出告示,招揽江湖上的能人来宫里驱邪。
真相大白
大宋朝总是不乏各种高人的,就在赵光义被那副画搅得心神不定之时,一个从远方而来的高僧来到宫中,替赵光义解答了其中的玄机。
这位高僧取到画作后先是将其放在阳光下让众人观看,众人这时看到画作中呈现的是青牛吃草的场景,而后高僧又将画作放到殿中不见阳光的阴凉处,这时众人又发现画作中的景象变成了牛入栏睡觉的场景。
高僧告诉赵光义,世间并没有什么妖魔鬼邪,这幅画的诡异现象其实是因为作者画技高超的缘故,作者用了一种特殊的颜料画下,画作会在不同的明暗环境下产生不同的场景。
疑虑解除后的赵光义不再担惊受怕,对这幅画变得更加爱不释手,整日都要观摩欣赏。而高僧虽然指出了画作的奥妙,但其后的百年间这种神奇的画技却再没有人能够重现,直到一个欧洲人出现。
八百年后的1768年,一位名叫约翰卡顿的欧洲人,用蚌壳提炼出了夜光颜料,可以在实现在夜晚和白天两种场景下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至此这种神奇的画作技术又重现人间。
结语
李煜不凡的才华和凄惨的命运带来的强烈对比令今天的我们都为之扼腕叹息,但也正是因为他命运的波折才让他留下的作品令后人欣赏和追捧,历史中无数千古的绝唱背后无不承载了作者痛苦的命运和辛酸的挣扎。
古人们看来神奇的技术在今天的我们已觉得不足为奇,但也正是因为前人的探索和积累,才让今天的我们可以享受到各种技术上的便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