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经历了长平之战后,为什么白起宁愿死,也不愿意带兵去打赵国?

经历了长平之战后,为什么白起宁愿死,也不愿意带兵去打赵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7 更新时间:2024/1/24 18:29:52

结果几个月后,秦王想了想又要进攻赵国了。骄傲如白起,之前你打的时候你不打,现在要打,只能生病了。秦王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后自然是不好意思让白起去带兵打,于是就自己鼓捣着打了,结果自然是久攻不下,秦王就找上了白起,结果白起还是不给秦王面子,然后秦王就赐死了白起。

表面上看白起似乎就是因为和秦王赌气所以才不愿意带兵打赵国,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白起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忤逆一国之君的下场,所以自然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我们试着推理一番。

[var1]

“杀神”白起

长平之战

这事还得回到长平之战来说,战争的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并不重要,赵军是否是因为赵括才被坑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白起坑杀了赵国45万军民,这就是结果,也就是说秦国打赢了。既然打赢了,为何赵括要冒着天下大不韪做出杀俘这种事情?

我个人对此有两种理解,第一自然就是因为俘虏实在太多,白起也怕这些家伙不老实,弄个“营啸”出来可就不好了。这种理解有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既然是俘虏,那么首先肯定是被缴了械的,其次白起的部队数量绝对远超这个数量。

[var1]

长平之战

而且白起作为当世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应该不会太惧怕这种情况的出现。第二就是秦军这次打是打赢了,但极有可能是惨胜,自己损失也不小。我虽然有两种理解,但更倾向于这一种。

一来,因为白起惨胜,自己手下兄弟也损失比较大,一怒之下杀俘也不是不可能,二来也能解释白起是因为自己部队的数量已经不足以对俘虏形成绝对优势,所以白起才怕这些俘虏生事,于是杀之。

而且杀俘是大事,尤其是当时生产力相当落后,俘虏代表的就是生产力,这一波俘虏押回去,可以干很多事情的,但白起杀俘后并没有被秦王责难,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白起杀俘是迫不得已的,秦王也是默许的。

[var1]

长平古战场

说到这就引出了又一个问题,既然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是惨胜,那么白起为什么还要提出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呢?原因很简单,就算秦军是惨胜,但以当时秦国遥遥领先赵国的国力,大家咬咬牙还是可以趁着如虹的气势,一举灭掉赵国的,何况45万人赵国人被白起杀了,当时的赵国肯定是举国服丧啊,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这个时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秦王作为一国之君,他考虑的东西自然要比白起这个将军要多得多,要是这一波没打下赵国怎么办,秦国几代人以来的努力岂不是要白费?而且就算能拼尽全力把赵国给灭了,但自身肯定也是强弩之末了,其他国家趁虚而入怎么办?

这些问题白起可以不考虑,但秦王不得不考虑,而如果能回兵补给休整一番,再图赵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来上述的后顾之忧也就没了,而来还可以从赵国身上捞点现成的好处,岂不美哉。

但秦王毕竟只是一个政治家,他更多的还是从政治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很大程度忽略了军事层面的东西,长平之战后他选择退兵自然是有他的考虑,但赵国同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且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国力一度强盛,这样的国家一旦缓过这口气来,再想灭就得从长计议了,就算当时的赵国已经腐朽了,但底蕴还是有的。

[var1]

秦昭襄王

白起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宁死也不愿出兵

古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不管是文人还是将军都特别看重自己羽毛,白起也一样,他一生历经大小战役无数,共计歼灭了六国差不多160余万兵力,未尝一败。别看白起这个“杀神”有杀俘的习惯,但客观上,他的这种行为确确实实相当程度地削弱了六国的实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试问这样一个在战场上没有打过败仗的将军会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一个污点吗?自然是不愿意的,且不说履历就不完美了,势必也会成为白起一生的遗憾,甚至到死都在想这件事,与其这样,倒不如抗命到底,一死了之,至少不留遗憾。

[var1]

白起

这并不是白起这个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杀神”不自信了,反而说明白起在军事上的素养确实很高。当时别看白起坑杀了赵国45万大军,事实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负责后勤的民夫,正规军的数量应该并不多。

毕竟上面说过,那个时代生产力落后,要准备一场打仗,负责后勤保障的人数往往要比正规军多出许多倍。而赵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大国,45万这个数字看上去虽然有点多,也确实会对赵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但并不是说损失了这45万赵国就真的一蹶不振了。

长平之战后的第一时间,赵国肯定是反应不过来的,想要再组织后勤人手来和秦国决一死战估计够呛,但如果给他几个月的时间,还是可以做到的。

[var1]

战国七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白起之所以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是因为秦国使诈把人家赵国的廉颇老将军给撤职了。长平一败,赵国自然会反应过来是上了秦国的当,自然会再度用廉颇。

而白起虽然骄傲,但并不自负,廉颇作为和白起同时代的将领,两人自然都对对方颇为了解,同时时代的主角,两人要是打起来,胜负也就五五开。

这一点从后来燕赵之战中也能看得出来,燕国就是想趁着赵国虚弱趁机占点便宜,结果反被赵国教做人了,可见当时赵国的实力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已经不堪一击了。白起也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不愿意带兵伐赵的。

[var1]

廉颇

自知罪孽深重

上面说过,白起一生征战无数,也确实战功赫赫,对秦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功劳都是建立在杀伐之上的,杀俘这事除了受世人诟病外,相信他自己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做是自己在白起的位置上,一面是杀可以削弱敌人实力,帮助己方快速实现战略目标,一面是自己良心的拷问,自己会怎么选?

当然,这不重要,每个人自己心里都有一个答案,我们还是来看白起,他的选择是前者,虽然如此,但不代表白起心中就一丝波澜都没有,尤其是长久以往,白起没患上精神疾病都是他意志坚定的结果。

[var1]

白起

长平一战,白起再次坑杀了45万之众,这一丝波澜在战后终于引起了白起的反思,自己的这种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虽然答案可能还是自己并没有错,但他也不愿意再造杀孽,于是宁死也不愿意在率兵征战,尤其他曾痛下过杀手的赵国。

当然,这个说法比较主观,并不能代表白起的真实想法,大家就当故事看看就行,别当真。

[var1]

白起被赐死

结语

不过白起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宁死不带兵打赵国,单从结局上来看,至少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败的神话,一个大家茶余饭后探讨的话题,一个有人爱也有人恨的白起。

更多文章

  • 古人平均寿命三四十岁,孔子活了73岁,全靠“九不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子长寿秘诀,孔子哪年死得最多,孔子的寿命有多大

    [var1]我们现代人一日三餐,饿了还要加一顿夜宵,但古人可不同,一天只吃两顿饭。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刚升起来就要出门干活,九点多才吃“朝食”;早餐吃完继续劳作,一直干到下午四点吃晚餐,也就是“晡食”。晚饭结束,太阳也差不多该下山了,由于没有夜生活,晚上有足够的时间睡觉。古人一天的工作时

  • 齐桓公为什么叫管仲为“仲父”,刘禅又为什么叫诸葛亮为“相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管仲与诸葛亮谁地位高,齐桓公和刘禅谁厉害,齐桓公与管仲间的关系

    [var1]???其实并不是这样,在古时候,兄弟们之间的称呼会分为老大老二老三,当然,在古代的时候有专门的说法,大哥会称为伯,二哥会成为仲,三哥会成为季。管仲也并不是因为他的名字当中有仲,而是因为齐桓公对他的尊敬仅次于父亲,把他当做第二个相当于父亲一样的亲人。在古代是非常讲究人伦道德的,父为子纲,作

  • 齐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被燕国打的只剩两座城池,为何能重新建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时期齐国为什么打不过燕国,春秋战国齐国有多厉害,战国时期齐国很厉害吗

    [var1]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内,齐国在五国联合攻击下丢失了七十多座城池,仅剩即墨、莒两城。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驾崩,使得燕惠王上位。他对乐毅的战斗力表示了怀疑,因此更换了主将,可惜被田单利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下子收服了大量领土,这是为什么呢?当时齐国明明处于劣势,领土又大都被占领,实力衰败,为

  • 鲍叔牙与管仲,谁才是齐桓公霸业的最大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管仲与鲍叔牙和齐桓公之间的关系,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历史地位,鲍叔牙与管仲关系

    [var1]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被许多人知晓。而在管仲的人生经历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鲍叔牙也广为人知。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甚至被称为“管鲍之交”,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一样,撑得上市中国古代君子之交的楷模。但相比于有济世之才,而深得古往今来人杰崇拜与效法的管仲而言,鲍叔牙就显

  • 管仲要求驱逐这3人,齐桓公没有采纳,齐国从此失去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管仲临死要求齐桓公远离这三个人,管仲劝齐桓公不可用的三种人,管仲如何辅助齐桓公

    听说管仲病重卧床不起,齐桓公也顾不上老弱的身体,亲自到管仲府邸探望。经过一番寒暄慰问之后,齐桓公回到正题,问管仲何人可以接替相位。管仲虽然病危,却依旧谨慎,反问齐桓公看好谁?《管子》记载,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虫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终用贤也。[var1]齐桓公推荐的第一个人是鲍叔牙,他帮助齐

  • 廉颇就一定能够击退倾全国之力的强秦吗?如果没纸上谈兵赵括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廉颇和赵括谁强,赵括真的不如廉颇吗,赵括为什么用廉颇

    [var1]而历史上基本上就把这口“黑锅”留给了赵括,没有他的纸上谈兵,或许便不会再有“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将士”这么一说了。那么这事到底是不是就是赵括的锅了?或者换句说法,如果没有赵括的纸上谈兵,那么还是由老将廉颇作战,就一定能够击退秦国的虎狼之师吗?[var1]这个问题,老梁给大家来通过几个方面来

  • 玄武门之变的序幕:太子伙同庶母诬陷秦王,李世民派夫人讨好李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如何对待李渊,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跪下求李渊,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不选李世民

    [var1]玄武门武门之变被史家称为一场兄弟喋血的较量。此役中,秦王李世民携心腹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伏兵城内,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之所以发展到这种地步,也是李氏兄弟长期明争暗斗的结果。为了防止功勋卓著的李世民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建成挖空心思地想要除掉这个

  • 长平之战是山东六国扳倒强秦的最后一次机会,但这些诸侯没把握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长平之战赢了秦国还能统一吗,长平之战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的迷雾总是会让人看不清楚时局。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时而结好,时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那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就是对此最完美的诠释。诸侯国之间时而合纵,时而连横,也就是眼前的利益发生了变化,但不可置否的是,连横也好,合纵也罢,主导诸侯关系的是秦国的对外政策。秦国对山

  • 朱元璋、李世民、刘邦,三支不同历史时期的团队对比,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与朱元璋谁最厉害,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谁格局大,朱元璋和刘邦谁的贡献大

    先来看看统帅,这方面占据优势的无疑是李世民团队。刘邦团队的统帅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韩信,作为古代的“兵仙”,韩信绝对是古代各大版本十大名将的榜上常客,最被人们熟悉的无疑是唐宋两个王朝的“武庙十哲”,韩信都是稳居一席,纵观汉朝开国时期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到刘邦集团只有韩信是最合格的统帅,并且是他统帅汉军

  • 诗佛王维,为什么被称为“人才”?品品王维佛性和普通人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维最有佛性的一首诗,王维传说明王维是个怎样的人,王维人生的十种境界

    而关于他们的称号,也一直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我们叫王维“诗佛”,杜甫叫“诗圣”,李白则叫“诗仙”。所谓“佛”,拈花一笑,一切自在不言中,所谓“圣”,总归是离不开自己所深爱的土地和百姓,而“仙”,说到底,他没有什么离不开的,他做的一切都是在做自己,他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明代人徐增曾经写过一篇诗歌评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