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吃饭时,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龙颜大怒,厨师说了句话保住了命

朱元璋吃饭时,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龙颜大怒,厨师说了句话保住了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185 更新时间:2023/12/25 12:13:19

明朝,一个信奉“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种崇高信念有气节的朝代,作为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直到今天都被世人津津乐道。而谈到明朝,就不得不说一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他出身草根底层,和一众异姓兄弟一起打下江山,开创了大明,历经16位皇帝更迭,国祚276年。而朱元璋除了伟大的历史功绩,被后人所诟病的就是他乱杀功臣、喜怒无常的个性。

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一个厨师惹得朱元璋龙颜大怒之后,可是在最后他竟然毫发无损、全身而退?这让人有些不可思议。那么,这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朱元璋出身贫苦却志向高远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在家族中排行第八,遂取名朱重八。朱元璋的家中世代贫农,他小给地主放牛为生,生活过得很贫苦。

后来,朱元璋的家乡濠州发生了旱灾,导致庄家颗粒无收,不久后又有蝗灾肆意、瘟疫横行,在这样人人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朱元璋父母先后去世。

从此朱元璋不得不远离家乡,他的兄弟们也只能各奔东西、另寻活路。在那段时间里他当过乞丐、要过饭,机缘巧合之下,朱元璋在寺庙做起了和尚。

平时,朱元璋主动打扫寺院、擦拭佛像,烧饭洗衣,只希望能被方丈留在寺庙以求安身立命。可是,因天灾不断,寺院也未能得到多余的供奉。

渐渐的寺庙里也无法安放那么多的僧侣,只得遣散大多数的僧侣。就这样,朱元璋又一次无家可归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可能正是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朱元璋小小年纪就变的异于同龄人的坚毅,也可能从那时变的有些偏激和性格暴虐。

封建社会中,像朱元璋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底层角色,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庸庸碌碌地活一辈子,而朱元璋却不甘心如此认命。多年的流浪生活,让他胸怀大志,立志一定要闯荡出一番成就,而这个机会也被他等到了。

参加义军南征北战终成王

众所周知,元朝末年、朝政腐败,汉人在当时根本没有地位可讲,他们的性命甚至还没有一头驴值钱,而朝廷为了防止百姓反叛,更是连做饭的菜刀都要几个家庭共同使用一把。

在这种强权统治下,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最终忍无可忍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起义之火如燎原,很快蔓延全国。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就曾感慨到: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见,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情况下,朱元璋遂决定加入起义军,他先是投靠郭子兴帐下,潜心发展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拉山头、单干,在刘伯温、李善长的帮助下,不断扩充实力。

最后,激战陈友谅、大战张士诚后,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口号,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先后平定山东、夺取汴梁、挥师潼关。

朱元璋最终荡平中原,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建立大明后,朱元璋即对有功的开国将领封侯赐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一时间,成就了一番“君臣不相负,来世复君臣”的千古美谈。

可是,当上了皇帝的朱元璋也并没有停下自己“征战”的脚步,他开始为太子铺平道路,开国功臣相继被杀,“蓝玉案”、“胡惟庸案”皆是如此。

对此,很多人都说住院咋还给你弑杀,可是却有一个人面对喜怒无常的朱元璋时,逃出升天、全身而退,而且这个人还是一个御厨。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御厨机智化解危机

对于此事,民间流传着两个版本的说法,其一是《前闻记》中的一个小故事,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太祖进膳有发,召问光禄官(也算是御厨),对曰:"非法,龙须也。"因即捋须,得一二茎,遂叱去,不复问......”

一日,朱元璋正在用膳,品尝着御厨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竟然发现碗中漂浮着一根头发。若是在寻常人家,这乃是平常之事,可这是在等级划分严格的皇宫。

朱元璋贵为一国之君,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臣莫非王臣,一个厨师如果饭菜质量都不能掌控,那何谈精忠事主?于是,找来“光禄官”准备兴师问罪。

自古伴君如伴虎,光禄官看到情况后,心想若应言自己知罪,望陛下宽恕之类言语,那将无异于自寻死路;若说自己毫不知情推脱责任的话,那朱元璋的暴脾气上来肯定就被直接查出去了。

此时,光禄官大脑飞速运转、汗珠直落,突然他灵机一动,跪在那头也不敢抬头地说:“回禀陛下,那是……那是陛下您的龙须啊。”

听到这番话后,不经意间朱元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却是有几丝掉落,加之光禄官这一顿“龙须”的溜须拍马,朱元璋自然心情舒畅不予追究了,光禄官也算是逃过一劫。

《凤凰台记事》中则是另一版本,朱元璋发现饭里面有头发,于是叫来了做饭的厨师。面对朱元璋的询问,厨师什么都没说,反而直接把自己的帽子拿掉,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光头。

原来,御膳房怕有头发掉入饭里,所有的厨师都被剃光头发。见此,朱元璋也着实有些尴尬,后来厨师又说头发是他的“龙须”,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多掌握一门技能,多学习一些知识,可能我们的人生之路会更加舒畅,在遇到困难险阻或者危险时给自己和家人多一份保障吧,毕竟“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发明的酷刑:一把梳子和一壶水,却几乎没有女犯人能熬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最残忍的酷刑,皇帝朱元璋发明的酷刑,朱元璋时期有哪些酷刑

    因为程朱理学的出现,就相当于是在那个时代下为女性,打造了一个紧箍咒,牢牢地将女性变成了男性的附庸。如果是双向的变化倒也无话可说,但问题就在于理学只是强调了女性的义务,男性的义务却并没有约束。可以说,这是赤裸裸的不平等,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这种病态的需求,在古代还因此而诞生出了,诸多针对女性的残酷刑罚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我要下跪吗?方丈回了8个字救下全寺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去寺庙问和尚用不用跪,朱元璋去少林寺要下跪吗,朱元璋跪拜和尚

    古语有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一句话完美地体现了君王可以共苦,却不能同甘的心理,朱元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当皇帝时,手下的人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命丧黄泉。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心难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朱元璋还曾去过他年少时生存的寺庙参拜,也就是皇觉寺。当时,

  • 朱允炆兵败后,看到朱元璋留下的密旨痛哭:早知如此朱棣必败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临死前见朱棣,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态度,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什么大将军

    明朝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叔侄相争”的戏码,那便是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大战了四年有余,最终以朱允炆落败结束,仓皇逃出了北京城。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允炆是有很大概率获胜的。可惜的是,他没有听从祖父朱元璋的意见,当看到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密旨时后悔不已,但也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只能痛哭地说:

  • 明朝让人胆寒的组织:官员看见先下跪,锦衣卫、东西厂看见绕道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灭亡后15万锦衣卫都哪去了,明朝各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明朝锦衣卫制度详解

    后来,为了制衡锦衣卫的力量,明朝后续的皇帝建立东厂,从此这两股力量分庭抗礼,成为了明朝最大的势力。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这么大,由谁来制衡他们呢?还真有,这是组织令官员、百姓都很惧怕,可惜只维持了五年就取消了。一个“能让官员下跪、厂卫都绕道而行的组织”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锦衣卫和

  • 明朝的国姓是“朱”,民间百姓吃猪肉如何避讳?老百姓想了个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朱克俭,为什么明朝的国姓不是朱,明朝怎么避讳朱姓

    于是,科举制成了束缚读书人思想的制度,诸如此类的还有实行八股取士等措施。不仅如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还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有很多,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因为文字犯忌讳处死了大量文人,且朱元璋的忌讳的文字很多,明朝的官员、百姓等取名都要进行避讳。例如“天、国、君

  • 明朝忠臣于谦被冤斩,锦衣卫抄家时落泪,太后得知后水米不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锦衣卫抄家感人片段,于谦被杀锦衣卫落泪,抄家时锦衣卫当场落泪

    实际上,在大明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王朝甚至遇见过与宋朝靖康之难一模一样的危机,险些灭国。不过,这场危机被一位忠臣巧妙地化解了。可在经历了这次危机后,大明皇帝非但没有赏赐这位功臣,反而治了他叛国之罪,将这个拯救了国家的恩人给处死了。那么,这位不幸的大臣究竟是谁呢?而这一切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明朝宝莲寺污秽案:寺庙之中藏污纳垢,不知多少良家女子深受其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原文,明朝宝莲寺奇案,汪大尹火烧宝莲寺是真的吗

    明朝嘉靖年间,在江南的永淳县发生了一桩“宝莲污秽案”,这桩案子真可谓是丢尽了佛门子弟的脸面。一群衣冠禽兽,不好好地吃斋念佛严守清规戒律,却恶从胆边生,竟敢假扮送子观音,在佛门净土做出了禽兽之举。按照那时的社会背景,此案应该是很难得以大白于天下,但很不巧,这桩恶事最后还是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而一切能大

  • 明朝一员外算卦,道士说他子夜必死,死后十年一只狗揭开这桩命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一位女道士预言了自己的死期,明朝奇人占卜故事,明朝的一桩鬼魅杀人案

    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之中,就发生了这么一桩离奇命案,这命案的案情曲折颠覆,其中阴谋一环扣着一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皇帝,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案件最终破获的方式,是以一种极为奇葩的方式完成。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历史的面纱,重回四百年前的大明王朝,好好回顾一番这场离奇命案的来龙去脉,或许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 明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聊聊明代涉倭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锦衣卫抗倭的书,明朝抗倭书籍,明代倭患研究书籍

    倭患是明朝的重大外患,在明洪武初期,中国沿海地区就有倭寇扰边的情况发生,至明万历四十六年结束,倭患贯穿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史书记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可见倭寇给中国沿海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影响之大。明代涉倭小说的题材内容明代涉倭小说是明代社会的一

  • 文天祥被劝降后,提了一个条件,之后忽必烈便将他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天祥为什么连拒两朝皇帝劝降,忽必烈处死文天祥,忽必烈为什么劝降文天祥

    在我国历史上,文天祥是一个抗元名臣,曾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南宋时期,虽然文天祥一直得不到重用,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依旧呕心沥血。最终,在与元朝战斗的过程中兵败被俘,感伤之际写下了那首流传青史的《过零丁洋》。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元朝抓捕之后,文天祥本有机会在忽必烈手下活命,两人也已经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