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却迁都北京,2人谁更有眼光?姜还是老的辣

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却迁都北京,2人谁更有眼光?姜还是老的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578 更新时间:2024/2/23 17:23:47

可以说,虽然朱元璋长着一副瘪嘴塌脸的模样,但却有一颗充满智慧的大脑,以及一颗野心勃勃的心脏。且不说,他还未夺下这天下第一的丰功伟绩。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稳固大明江山颁布了多项政令,其中第一项便是将都城定为南京。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迁都为北京,公然在老子的脸上打了一巴掌。

那么,选择都城是南京好,还是北京好呢?究竟是老子朱元璋有眼光,还是儿子朱棣有眼光呢?究其结果,只有一句俗语,那便是“姜还是老的辣”

朱元璋:我pick南京

自古以来,首都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天子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代表,还有精神的象征。

因此。每一任君主对于国家的首都的选择都会有多重方面的考量,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亦是如此。众所周知,朱元璋作为一个草根皇帝,也是开国皇帝。

初登皇位有非常多的问题在等他去解决,可谓是百废待兴,而定都作为朱元璋皇帝进阶史上,第一道关卡可谓是重中之重,定的好与不好都会影响到未来国家的发展。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定国都的第一需求便是“稳”,若是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一定的文化底蕴,那便是极好的。在经历过一番苦思冥想,以及与众多心腹大臣的商议后,朱元璋终于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那就是定都南京,并且在第二日的大朝会上昭告天下。不得不说,朱元璋还是十分有眼光的,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一直以“稳”著称。

何为“稳”,此“稳”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稳,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长江沿江城市以及重要交通要道,南京凭借着优秀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经济,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商业中心之一。

就连《大清一统志·江宁府卷》都曾这样评价南京:“控制长江,呼吸于里,足以虎视吴楚,应接梁宋。控引二浙,襟带江淮,漕运储谷,无不便利。外连江淮,内控湖海,东南形式,莫重建康”。

二是位置稳,朱元璋初登大宝,虽说以成为九五至尊,但还有部分少数民族还在奋起反抗,这些少数民族大多留守北方,地处秦岭淮河以南的南京就好似一只巨龙盘踞在南方。

既远离了北方那些是是非非,又能够远程操控北方战场,可谓是一石二鸟。三是民心稳,作为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曾经的古都,南京拥有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

早已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南京人民,对于政权的接受能力更高,国民素质也较高,不会做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举,因此对于百废待兴的明朝来说,南京确实是都城的不二之选。

不过,晚年的朱元璋曾有过迁都的念头,比如他曾想要迁都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的长安,但却因为儿子朱标的死而耽搁了,最终导致朱元璋薨逝前都没有成功迁都。

不过,即便朱元璋晚年曾想离开南京,但依然无法否定南京城的优越性。常言道每个人每个时刻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压力,到了明成祖朱棣这一代,南京“稳”已经无法满足明朝了。

朱棣:我pick北京

此时的明朝,在经历过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建文帝朱允文的雷霆手段之后,早已是一片风平浪静,一味的求稳也已经不适合明朝的国情和需求了。

再加上,朱棣的上位史着实经不起推敲,他需要一点政绩来证明自己,而且他也想逃离这一个,曾经以自己侄子朱允文为尊的天下。于是,一向骁勇善战的朱棣,再一次选择了用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毕竟,自古以来一向坐镇后方以“稳”著称的南京城,已经满足不了这位新帝王的需求,在经历过一次次天人交战后,朱棣决定继承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遗志,以最快的速度迁都。

只是,这迁都着实是件大事,迁到哪里去,怎么迁都是一门大学问。于是朱棣就像当年的朱元璋一般,开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城市列举了一座又一座,最终朱棣一锤定音,在众多城市中选择了北京。

其实,朱棣选择北京完全是意料之中,其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朱棣其实来源于朱棣的私心,少年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其封地包含了北京、天津、河北等部分地区。

可以说,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若是迁都北京,朱棣简直是主场作战,不仅士气大涨,朱棣也能更加得心应手。最重要的是,朱棣逃离了朱允文的阴影,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北京大展拳脚。

第二个原因便是北京值得被封为首都,从我国选择北京做首都就可以看得出来,北京自有他的神奇之处。作为五朝古都的北京,其文化历史底蕴自然不输南京。

同时,北京的地理位置攻守兼备,十分适合好战分子朱棣,并且北京拥有十分卓越的发展前景,这是南京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朱棣这一次的迁都是一次大胆的行动,也是一次成功的行动。

南北大战,鹿死谁手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在定国都这件事情上有了不同的选择,其实本质上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毕竟不论是南京还是北京,只要适合当时的国情,便是最佳首都。

南京的“稳”,为当时什么都没有的明朝提供了舒适的温床,让这个刚刚降生的国家有了很好的环境茁壮生长。只是,孩子渐渐长大便会想要去探索世界,安逸舒适的南京便成为了大明朝的枷锁。

这时候北京的“野”,便会最大程度地吸引朱棣的目光,他可以在这片沃土之上尽情撒野,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所以,时局不同,都城不同其实是一件非常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

不过,明朝能强盛至此,南京却是功不可没,毕竟他的存在哺育了明朝,若是没有南京,明朝并不一定能够成为哪个可以足够起“野”的青年。

从明朝的后期发展来看,北方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连年的大旱、水灾,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东北的努尔哈赤威胁也屡除不尽,使得北京城暴露在了满清的铁骑下。

反观南京一带,因旱涝保收使得经济稳定,即使清军入关也依然没有受到影响。从这点来看,亦或者是从200年后的情况来看,还是朱元璋的眼光老辣。

毕竟,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如同朱棣这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只要有一代跟不上步伐,就有可能死于危机之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夜晚批奏折,细心的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粥留下,人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深夜宫女给朱元璋送了一碗粥,朱元璋真的不用别人代批奏折吗,朱元璋批奏折宫女端来热粥

    最经典的就是他们都在建立了王朝之后,选择屠杀身边的开国元勋,这和他们出身草根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深知打天下难,所以他们很看重这来之不易的江山,对身边的一切威胁都要斩草除根。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的四大案件中,他不仅诛杀了一路跟随自己的将臣们,而且还株连九族,杀了将近一万五千多人。尽管朱元璋的多疑已

  • 朱元璋吃饭时,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龙颜大怒,厨师说了句话保住了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龙颜大怒,朱元璋定下的这条规矩,朱元璋几次死里逃生

    明朝,一个信奉“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种崇高信念有气节的朝代,作为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直到今天都被世人津津乐道。而谈到明朝,就不得不说一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出身草根底层,和一众异姓兄弟一起打下江山,开创了大明,历经16位皇帝更迭,国祚276年。而朱元璋除了伟大的历史功绩,被后人所诟病的就是

  • 朱元璋发明的酷刑:一把梳子和一壶水,却几乎没有女犯人能熬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最残忍的酷刑,皇帝朱元璋发明的酷刑,朱元璋时期有哪些酷刑

    因为程朱理学的出现,就相当于是在那个时代下为女性,打造了一个紧箍咒,牢牢地将女性变成了男性的附庸。如果是双向的变化倒也无话可说,但问题就在于理学只是强调了女性的义务,男性的义务却并没有约束。可以说,这是赤裸裸的不平等,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这种病态的需求,在古代还因此而诞生出了,诸多针对女性的残酷刑罚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我要下跪吗?方丈回了8个字救下全寺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去寺庙问和尚用不用跪,朱元璋去少林寺要下跪吗,朱元璋跪拜和尚

    古语有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一句话完美地体现了君王可以共苦,却不能同甘的心理,朱元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当皇帝时,手下的人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命丧黄泉。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心难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朱元璋还曾去过他年少时生存的寺庙参拜,也就是皇觉寺。当时,

  • 朱允炆兵败后,看到朱元璋留下的密旨痛哭:早知如此朱棣必败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临死前见朱棣,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态度,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什么大将军

    明朝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叔侄相争”的戏码,那便是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大战了四年有余,最终以朱允炆落败结束,仓皇逃出了北京城。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允炆是有很大概率获胜的。可惜的是,他没有听从祖父朱元璋的意见,当看到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密旨时后悔不已,但也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只能痛哭地说:

  • 明朝让人胆寒的组织:官员看见先下跪,锦衣卫、东西厂看见绕道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灭亡后15万锦衣卫都哪去了,明朝各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明朝锦衣卫制度详解

    后来,为了制衡锦衣卫的力量,明朝后续的皇帝建立东厂,从此这两股力量分庭抗礼,成为了明朝最大的势力。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这么大,由谁来制衡他们呢?还真有,这是组织令官员、百姓都很惧怕,可惜只维持了五年就取消了。一个“能让官员下跪、厂卫都绕道而行的组织”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锦衣卫和

  • 明朝的国姓是“朱”,民间百姓吃猪肉如何避讳?老百姓想了个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朱克俭,为什么明朝的国姓不是朱,明朝怎么避讳朱姓

    于是,科举制成了束缚读书人思想的制度,诸如此类的还有实行八股取士等措施。不仅如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还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有很多,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因为文字犯忌讳处死了大量文人,且朱元璋的忌讳的文字很多,明朝的官员、百姓等取名都要进行避讳。例如“天、国、君

  • 明朝忠臣于谦被冤斩,锦衣卫抄家时落泪,太后得知后水米不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锦衣卫抄家感人片段,于谦被杀锦衣卫落泪,抄家时锦衣卫当场落泪

    实际上,在大明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王朝甚至遇见过与宋朝靖康之难一模一样的危机,险些灭国。不过,这场危机被一位忠臣巧妙地化解了。可在经历了这次危机后,大明皇帝非但没有赏赐这位功臣,反而治了他叛国之罪,将这个拯救了国家的恩人给处死了。那么,这位不幸的大臣究竟是谁呢?而这一切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明朝宝莲寺污秽案:寺庙之中藏污纳垢,不知多少良家女子深受其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原文,明朝宝莲寺奇案,汪大尹火烧宝莲寺是真的吗

    明朝嘉靖年间,在江南的永淳县发生了一桩“宝莲污秽案”,这桩案子真可谓是丢尽了佛门子弟的脸面。一群衣冠禽兽,不好好地吃斋念佛严守清规戒律,却恶从胆边生,竟敢假扮送子观音,在佛门净土做出了禽兽之举。按照那时的社会背景,此案应该是很难得以大白于天下,但很不巧,这桩恶事最后还是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而一切能大

  • 明朝一员外算卦,道士说他子夜必死,死后十年一只狗揭开这桩命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一位女道士预言了自己的死期,明朝奇人占卜故事,明朝的一桩鬼魅杀人案

    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之中,就发生了这么一桩离奇命案,这命案的案情曲折颠覆,其中阴谋一环扣着一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皇帝,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案件最终破获的方式,是以一种极为奇葩的方式完成。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历史的面纱,重回四百年前的大明王朝,好好回顾一番这场离奇命案的来龙去脉,或许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