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江东二乔和孙夫人的单薄史料及共同点
读《三国演义》时,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部书真的都是男人戏,书中女性似乎没一个幸福的。无论是骂曹操而死的徐庶之母, 还是为丈夫报仇的孙权的弟妇,都无什么幸福可言,被丈夫宰杀供刘备食用的刘安之妻就更不用说了。即使著名的美人江东二乔和孙权之妹孙夫人的生活也都烙上不幸的印记。因为她们三人的遭遇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所以,今天就专门说一说三国时代东吴的这位美女的不幸生活。
其显著共同之点,就是她们在正史里都没有地位。《三国志·吴书·妃嫔传》中为孙坚夫人和孙权的后妃立传,却偏偏没有为作为孙策夫人的大乔立传。《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为刘备的甘夫人等立传,但对孙夫人却并未提及。仅《周瑜传》里对二乔有简略记载: ……时得桥(同“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关于孙夫人,只在《先主传》中有孙权“进妹固好”四个字而已。还有就是《关张马黄赵传》中讲赵云截江夺阿斗这件事,还批评了孙夫人“骄豪”,如此而已。
以上这两个共同的特点就注定了她们不幸的命运。此外,她们还又有着自己的不幸。
大乔嫁孙郎,20岁出头便守寡
关于孙策与大乔的结合,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说是他聘下大乔以后,其父孙坚有一阵儿要反悔,所以一直拖着。后来,鲁肃设计做媒,假称是焦氏之女,并带了一方帕交给孙策,上面题诗四句:
“孙郎一去人心焦,苦了庐江痴情女。一方手帕整天相,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
孙策看了,知道这诗是大乔所写,每句句末一字,联起来是“乔(焦)女相思(丝)”四字。孙策大喜。二人完婚之后,鲁肃才告诉孙坚“焦女就是大乔”。生米已成熟饭,孙坚要反悔也不成了,并在鲁肃的建议下,又为小乔和周瑜完婚。
这故事虽非事实,却十分动人。特别是大乔的诗中的表白充分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坚贞。后来孙策26岁就被暗杀去世,大乔也不过20出头。在当时寡妇再嫁是正常的事,她却坚持守寡,过着不幸的孤寂生活。现代作家梁信在电影刷本《赤擘之战》中,一方面描写了大乔由于长期孀居,养成沉默缄言、郁郁寡欢的习惯;另一方面又让她自我解嘲地说:“我不伤心。伯符生为豪杰,死为鬼雄。我作为守节的嫂子,今天又看着孙权二弟继父兄大业,掌管江东。一个女子,此生足矣!其实,这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慰罢了。
小乔嫁周郎,30左右也守寡
至于小乔,也有很动人的传说,夸赞她知军机、识军法、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不同于一般女子。周瑜在柴桑练兵,她要求在都督府最高处建一座梳妆台。 这梳妆合实际上是小乔的瞭望台。建成以后,只见玉砌朱栏、琉璃作瓦、雕龙刻凤、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小乔开窗远眺,楚水、吴山尽收眼底,万里长江滚滚而来。
她每日登台梳妆打扮,观察气象,有时还观看水军操练,就和周瑜在台上谈论兵法。周瑜的火攻大计以及请孔明借东南风,就是和她共同商定的。周瑜死后,孔明前来吊孝,东吴众将欲杀孔明。她又顾大局,识大体,以未亡人身份,说服众将要共同对敌,北抗曹操,而不要害孔明。这才救了诸葛亮一命。这些故事对小乔的称赞真是锦上添花,使她更加动人了。
但是,她依然是不幸的。周瑜36岁去世,小乔也不过30岁左右,仅比大乔多享受了几年家庭之乐,后来便同样过着长期守寡的生活。特别是她的儿子周胤很不成器,因为触犯刑律而被贬斥。孙权说这孩子“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因为念及周瑜前功,又得诸葛瑾等说情,才赦了他的罪。但周胤不久就死了。这对寡母小乔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孙夫人嫁刘备,老夫少妻仅二年也守寡
至于孙夫人的遭遇还不如乔氏姐妹。其一,她是少妻老天。她18岁结婚,刘备已50多岁了,这是不相称的政治婚姻,她成了牺牲品。其二,婚后仅两年刘备就率军由荆州入川,她则被孙权接回,因为带了孩子,不但被赵云、张飞截江所夺,而且被羞辱了一顿。此后,她就一直守了活寡。在孙、刘二家均无地位。《三国演义》说她后来听到刘备猇亭兵败,便投江自杀, 结束了悲剧的短暂一生。 这虽不见于正史,但即使她一直到老死,这心情也一定是无比凄怆的,所以,尽管在元代杂剧《隔江斗智》以及现代作家梁信在电影剧本《赤壁之战》中都写她如何英姿飒爽、勇敢刚毅等,但都无助于改变她悲剧的人结局,只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同情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提醒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