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清照亲身见证岳飞一生,作品却对他一字不提,1块墓碑揭开原因

李清照亲身见证岳飞一生,作品却对他一字不提,1块墓碑揭开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39 更新时间:2024/4/8 20:32:40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她的一生也和她经历的朝代一样,被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个阶段。若没有朝廷政党的争端,若没有经历“靖康之耻”,李清照将会度过完美的一生。

李清照生于泉城济南,其父亲李格非也是朝廷的高官,李清照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个少女自小便不与寻常女子一样,饮酒,赌博,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因此,李清照的性格,既有传统女子的娇羞可人,其中又夹杂了一丝执拗。在两宋这个大背景之下,李清照依旧活出了自己的模样,从恋爱期到婚姻的甜蜜期,依旧日后的生活里,李清照都没有成为赵明诚的附属。

婚后生活和谐且美满,李清照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总是在不经意间将夫妻二人生活中的细节记录下来。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二人志趣相投,收集金石字画,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二人生活却幸福美满。

有句话说的好,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可人生,总会经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由于朝廷上的争斗,李格非被抓了起来,赵挺之并没有因为亲家这层关系出面挽救他。好歹赵明诚夫妇两个还能有所依靠。

好景不长,不好的事情接二连三,赵挺之这次在政党斗争中败下阵来,最大的靠山倒了。迫于生活,也出于对于生活的担当,赵明诚也去南方上任做官。李清照自己守着一屋子的金石字画,苦闷之情自然也时不时的涌上心头。

男人有钱就变坏,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也无法对赵明诚有过多的苛责。他蓄养歌妓,传到了李清照的耳朵里。这其实也不算什么,赵明诚当时在南方做官,圈子里面蓄养歌妓,他自然也不能免俗。当然,赵明诚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融入圈子,另一方面,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无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明诚这一方面的私心,也必须考虑。根据最后的结果来看,应该是赵明诚身体不太好,哪怕是蓄养歌妓,赵明诚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公元1126年,金人的铁蹄踏破了北宋的江山,青州也在金人铁蹄的覆盖之下,她于是打包迁往南方,投奔赵明诚。赵明诚当时担任江宁城知府,他们在江宁期间也度过一段开心的时光,但其中发生了一件事,再次打乱了二人的生活。

赵明诚部下王毅叛乱,赵明诚发现后没有组织有效的反抗,而是趁着夜色一根绳子弃城而逃,将李清照与一城百姓的生死置之不理。此绝非大丈夫所为,为此李清照写出了这首《夏日绝句》,接着歌颂项羽来表达自己对于赵明诚这种行为的不耻。

当然,李清照之后还经历了更多曲折的故事,赵明诚去世,再嫁风波等,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中,都在体现她经历这些的种种感受。

但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李清照与岳飞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但李清照的作品中并没有出现过岳飞的身影。这个心怀家事国事的人,有如此行为,令很多人都想不通。

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南洛阳出土一块宋代墓碑“王文恭公珪神道碑”,或许能在上面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墓碑记在了北宋宰相王珪的生平与家族关系,李清照的母亲是王珪的女儿,王珪还有一个儿子王仲岏,他的女儿嫁给了秦桧。也就是说,李清照与秦桧的妻子是姑表姊妹,秦桧也就成为了李清照的表妹夫。

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李清照妥妥的名媛,在北宋与南宋期间,关系网真的不一般。但是我认为,这层关系并不是李清照不对岳飞之事发表看法的真实原因,只能说是一小部分原因。

当年岳飞与赵构与秦桧之间发生的事情,在当时属于南宋的朝廷大事,涉及到国家的方向与前程。李清照的身份与地位,属于南宋“名媛”圈的一员,尽管后面没落了,但其影响力还在。不管在哪个朝代,妄谈国事都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况且这件事还与当朝的皇帝有关系。

因此,在南宋时期,李清照没有对岳飞一事发表看法,一方面是由于其与秦桧的这层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她做人做事方面的智慧,“女子无才便是德”,何况妄谈国事呢?并且岳飞一直到宋孝宗时期才得以平冤昭雪,只要是李清照稍微有点智商,她就不会妄自谈岳飞。

更多文章

  • 李善长告老还乡时已76岁,朱元璋为何还不放过他,将他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善长敢骂朱元璋么,李善长曾经背叛过朱元璋吗,李善长是哪一年投奔的朱元璋

    从《明朝那些事儿》的热销来看,明朝这个朝代的精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且其中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锦衣卫》《绣春刀》的热播,就足以证明明朝这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时代。其中朱元璋定然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皇帝,首先是“开局一个碗”,最终在自己不停地努力下当上了皇帝,当然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同样也

  • 朱祁镇为什么能活着离开瓦剌阵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祁镇后来打瓦剌了吗,朱祁镇为啥打瓦剌,历史上的朱祁镇真的很废吗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因为明宣宗早逝,所以年幼的朱祁镇在九岁就登基。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朝政大权掌握在太后和朝廷大臣的手中,随着他逐渐的长大,也收回了朝政大权,虽然他从小由大儒教授君王之道,但是朱祁镇既没有继承父亲的能文能武,也没有和弟弟一样的铮铮傲骨。 优越的生活让他没有任何的戒备心,

  • 袁崇焕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为修复墓地不剪发,儿子因守墓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2002年袁崇焕墓,袁崇焕墓葬

    佘幼芝以及自己的先辈默默无闻为英雄袁崇焕守墓,他们不图名利,只为先祖的一句承诺,“终身不做官,不回广东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从1630年开始,到2020年,为了先祖这个承诺,佘家人一辈又一辈,他们一代又一代,就像是接力一般,风里来雨里去,为袁将军守墓一直守了390年。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期间,

  • 清朝靠一种“秘密”武器战胜明朝,为何故意从史书中抹去它的踪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努尔哈赤一方的综合实力,无论经济发展程度、疆域面积、人口数量、军队数量等各项硬指标,都远逊于明朝,从表面上看,努尔哈赤此举无异于自不量力,以卵击石。但令人愕然不解的是,看似弱小的清朝,在明清战争中却完全占据上风,自始至终牢牢掌控主动权。而貌似强大的明朝,在清朝八旗兵的进攻下连吃败仗,丢城失地。在

  • 都说“千年难见黄河清”,宋徽宗在位26年黄河10次变清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黄河的水利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黄河清。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海,流经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河流切割作用和雨水冲刷作用,黄河两岸疏松的土壤泥沙,每年都会大量涌入河道中。而且黄河在陕西境内,汇集了9条支流的水量,每条支流也会把数量惊人的泥沙带入黄河中,致使河水中含泥沙量极高,水色浑浊深

  • 皮甲、重甲、棉甲哪种更好用?明朝士兵这样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棉甲是铁的吗,明朝棉甲裁剪,明朝棉甲和欧洲板甲

    永乐皇帝二次北伐漠北而归说到:“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并逐步演化为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王朝,引来了愈来愈多人们的注视,也让人们对了这样一个

  • 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一代北宋名相,蒙冤9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文:军事帅哥中国历史爱好者都喜欢看《二十四史》。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二十四史》中《宋史》的《奸臣传》就会发现:这《奸臣传》里面的大臣有很多和宋神宗时期的变法有关。比如,蔡京、蔡卞、章惇、王安石等人。然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和宋神宗变法有关的“大宋奸臣”中,除了祸国殃民的蔡京是名副其实的奸臣,其

  • 朱元璋、朱棣为什么都不把皇位传给跟他们更像的朱棣、朱高煦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为什么没有传位给朱高煦,朱元璋是如何评价朱棣的,朱元璋和朱棣谁的功劳更大一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按照一脉相承的“立嫡立长”的原则,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建成作为太子,自然开始处理国家大事,秦王李世民则一直在带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李渊对两个儿子都是喜欢的,因为建成和世民都很有能力,如果说差别的话,就是长幼之别了。估计李渊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自己的爱子之间

  • 朱元璋到底为什么杀功臣?他60岁时说出原因,让人心酸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杀功臣为啥没人反抗,朱元璋最后为什么会杀功臣,朱元璋杀功臣最后都剩下了谁

    中国古代皇帝中,有很多人有过屠戮功臣的经历,但像明朝这样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确实非常罕见。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赐死德庆侯廖永忠,以此为肇始,一直持续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开国宿将几乎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中屠戮殆尽。人们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开国大将,除了早死的

  • 明朝贪官朱大典,生前万人唾骂,死后万人称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大典是朱元璋的后代,明朝朱大典的历史,朱大典战功赫赫仕途不顺

    但天下事无绝对,明朝末年,崇祯手下曾经出过一个声名狼藉的大贪官朱大典,他的别样人生却与众不同,生前曾遭万人唾骂,死后却赢得万人称赞,生前与死后的形象、评价,如有云泥之别,在古代贪官中可谓绝无仅有。朱大典,浙江金华府人。朱大典生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万历四十四年高中丙辰科进士,一身经历万历、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