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清照年少时写了一首词,瞬间名满京城,成为了婉约词的巅峰之作

李清照年少时写了一首词,瞬间名满京城,成为了婉约词的巅峰之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783 更新时间:2023/12/8 13:44:00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文化与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时期,诗词歌赋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唐宋文坛,著名的诗人词人不胜枚举,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但不管怎么排,不可忽视的一点,那便是李清照在唐宋文坛的地位,占据了北宋词坛的半边天。提起李清照,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慵懒的夫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孤独与苦涩充斥在诗词之间。

李清照的人生,泾渭分明

但李清照并不一直是这样忧郁的人,李清照的人生,被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个阶段。“靖康之役”将宋朝分成了南北两段,李清照的人生也被分成了两段。山河破碎,作为宋朝的一名百姓,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自此,李清照尝遍的人生的苦与泪。

可人生不就是这样,李清照之所以受到后人的喜爱,诗词写的好,愚以为仅仅是其中一点原因,毕竟诗词写的好的人,历史上太多了。再者一点便是,李清照的真性情也是她备受欢迎的原因。

在李清照身上,更多真感情通过诗词流露出来,她从不掩饰自己心中的爱,写出“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就是这么任性,就要让赵明诚说出到底是自己好看还是花好看。在赵明诚弃城而逃之后,她又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表达自己对于赵明诚做法的不满。

李清照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读她的诗集,好像在读李清照的人生一般,从年少时期的奔放与娇羞可人,再到成婚后的甜蜜生活,而后人生遇到生活中的一次次的挑战。她经历丈夫去世,被骗再嫁,果断离婚,李清照的一生堪称传奇。想多了解李清照传奇一生的,可以买本书看看,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李清照蹴罢秋千,展现女子之

李清照生于泉城济南,她的父亲是李格非是北宋的一名官员,母亲也是大家闺秀,李清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爱好诗词歌赋,年少成名。

在我的内心中,李清照是一个谜一般的女子,她自小便与社会上的女子不太一样。在北宋时期,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是颇低的,在当时讲求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许多的女孩子自小便深居闺中,家庭条件好的便读读诗书,学一学女工。而那些寻常人家的孩子,大多蜗居于家中,帮家里人干活或者学习女工,以便于将来相夫教子。

而李清照或许和她出身有关系,亦或者和她的性格有关,李清照自小便活得真切,社会上的这些束缚,自始至终都没有束缚住她。

你见过哪个女子,外出游玩“沉醉不知归路”,爱好饮酒,爱好诗词,这要是放在唐朝,活脱脱李白的行事作风。

但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个像风一样的女子,她流露出真性情来好似一团火,可她能够在淑女与女汉子间来回切换,不得不让人佩服。李清照喝酒游玩,夜晚间沉醉不知归路,要说是一个淑女的做法,我是不敢苟同。

但她少女感起来,就有一种初恋般的感觉萦绕在心头。李清照少年时写了一首《点绛唇》,少女感爆棚,瞬间让她名满京城,至今还被封为婉约派的经典之作。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院中荡起秋千,身旁瘦瘦的花枝之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李清照玩得很开心,身上的汗液将自己薄衣服湿透了。她停下秋千,站起身来,都懒得揉搓细嫩的双手。

这个俏皮的女孩子,生活中依旧透着一丝丝洒脱,远不和一般女子那边“矫揉造作”。这时候,画风突变,有客人来府上拜访了,她一眼望去,我想她应该是看到了来府上拜访的赵明诚吧。自己不美丽的一面又怎么能暴露在自己喜欢的人的眼前呢。

她慌忙起身,穿着袜子便跑开了,连头上的金钗也不小心滑落了下来。之后便出现了经典的场面“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女孩子的娇羞可人,自此便被世人铭记在了心间,每每读到这句词,我便有一种初恋般的感觉。

后记

李清照的这首词,被奉为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经典,在我看来,还是李清照所流出的真性情受到世人的喜爱。

“倚门回首”的样子真的太美了,既不想让客人看到自己不修边幅的样子,又想多看客人一眼,这种小心思在词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读来都有一种恋爱般的感觉。

这样的词都收集在李清照的词集中,有兴趣了解更多的可以自己买一本看看,李清照的一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传奇,更充满色彩。

更多文章

  • 李清照亲身见证岳飞一生,作品却对他一字不提,1块墓碑揭开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清照亲眼见证岳飞一生,岳飞和李清照的关系,岳飞与李清照有交集吗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她的一生也和她经历的朝代一样,被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个阶段。若没有朝廷政党的争端,若没有经历“靖康之耻”,李清照将会度过完美的一生。李清照生于泉城济南,其父亲李格非也是朝廷的高官,李清照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个少女自小便不

  • 李善长告老还乡时已76岁,朱元璋为何还不放过他,将他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善长敢骂朱元璋么,李善长曾经背叛过朱元璋吗,李善长是哪一年投奔的朱元璋

    从《明朝那些事儿》的热销来看,明朝这个朝代的精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且其中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锦衣卫》《绣春刀》的热播,就足以证明明朝这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时代。其中朱元璋定然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皇帝,首先是“开局一个碗”,最终在自己不停地努力下当上了皇帝,当然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同样也

  • 朱祁镇为什么能活着离开瓦剌阵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祁镇后来打瓦剌了吗,朱祁镇为啥打瓦剌,历史上的朱祁镇真的很废吗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因为明宣宗早逝,所以年幼的朱祁镇在九岁就登基。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朝政大权掌握在太后和朝廷大臣的手中,随着他逐渐的长大,也收回了朝政大权,虽然他从小由大儒教授君王之道,但是朱祁镇既没有继承父亲的能文能武,也没有和弟弟一样的铮铮傲骨。 优越的生活让他没有任何的戒备心,

  • 袁崇焕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为修复墓地不剪发,儿子因守墓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2002年袁崇焕墓,袁崇焕墓葬

    佘幼芝以及自己的先辈默默无闻为英雄袁崇焕守墓,他们不图名利,只为先祖的一句承诺,“终身不做官,不回广东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从1630年开始,到2020年,为了先祖这个承诺,佘家人一辈又一辈,他们一代又一代,就像是接力一般,风里来雨里去,为袁将军守墓一直守了390年。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期间,

  • 清朝靠一种“秘密”武器战胜明朝,为何故意从史书中抹去它的踪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努尔哈赤一方的综合实力,无论经济发展程度、疆域面积、人口数量、军队数量等各项硬指标,都远逊于明朝,从表面上看,努尔哈赤此举无异于自不量力,以卵击石。但令人愕然不解的是,看似弱小的清朝,在明清战争中却完全占据上风,自始至终牢牢掌控主动权。而貌似强大的明朝,在清朝八旗兵的进攻下连吃败仗,丢城失地。在

  • 都说“千年难见黄河清”,宋徽宗在位26年黄河10次变清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黄河的水利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黄河清。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海,流经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河流切割作用和雨水冲刷作用,黄河两岸疏松的土壤泥沙,每年都会大量涌入河道中。而且黄河在陕西境内,汇集了9条支流的水量,每条支流也会把数量惊人的泥沙带入黄河中,致使河水中含泥沙量极高,水色浑浊深

  • 皮甲、重甲、棉甲哪种更好用?明朝士兵这样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棉甲是铁的吗,明朝棉甲裁剪,明朝棉甲和欧洲板甲

    永乐皇帝二次北伐漠北而归说到:“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并逐步演化为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王朝,引来了愈来愈多人们的注视,也让人们对了这样一个

  • 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一代北宋名相,蒙冤9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文:军事帅哥中国历史爱好者都喜欢看《二十四史》。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二十四史》中《宋史》的《奸臣传》就会发现:这《奸臣传》里面的大臣有很多和宋神宗时期的变法有关。比如,蔡京、蔡卞、章惇、王安石等人。然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和宋神宗变法有关的“大宋奸臣”中,除了祸国殃民的蔡京是名副其实的奸臣,其

  • 朱元璋、朱棣为什么都不把皇位传给跟他们更像的朱棣、朱高煦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为什么没有传位给朱高煦,朱元璋是如何评价朱棣的,朱元璋和朱棣谁的功劳更大一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按照一脉相承的“立嫡立长”的原则,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建成作为太子,自然开始处理国家大事,秦王李世民则一直在带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李渊对两个儿子都是喜欢的,因为建成和世民都很有能力,如果说差别的话,就是长幼之别了。估计李渊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自己的爱子之间

  • 朱元璋到底为什么杀功臣?他60岁时说出原因,让人心酸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杀功臣为啥没人反抗,朱元璋最后为什么会杀功臣,朱元璋杀功臣最后都剩下了谁

    中国古代皇帝中,有很多人有过屠戮功臣的经历,但像明朝这样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确实非常罕见。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赐死德庆侯廖永忠,以此为肇始,一直持续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开国宿将几乎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中屠戮殆尽。人们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开国大将,除了早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