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这首慷慨激昂的军旅诗歌,作者正是常遇春,写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常遇春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儒将,单论文采甚至还在徐达之上,毕竟徐达一辈子也没有留下一首半首诗传世。
清朝大学士曾对常遇春高度评价:“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下”,“中山”指的就是中山王徐达。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的几大关键战役中,常遇春都发挥过无与伦比的决定性作用。
比如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采石矶之战中,朱元璋指挥军队强渡长江,遭到元朝大将蛮子海牙强力阻击,无法登岸。关键时刻常遇春冒着元军的箭雨,手持长枪,奋力一跃,从战船跳上江岸,为后续部队杀开一条血路,大军得以顺利登陆。没有常遇春这拼死一搏,采石矶之战结局如何尚在两可之间。
在1363年,决定朱元璋命运的鄱阳湖之战中,常遇春更是立下不世奇功。战局初期对朱元璋十分不利,陈友谅倚靠绝对优势的军队数量和战船体积,一度全面压制了朱元璋。但常遇春毫无惧色,身披重铠,亲临一线,冒死冲杀,极大鼓舞将士的士气。激战中,常遇春看见了陈友谅军的主帅张定边。他张弓搭箭一箭射去,张定边当即中箭落水,身负重伤,被迫撤离战场。失去了主帅的陈友谅军,顿时陷入混乱,最终全军崩溃。
常遇春为明朝立下盖世奇功,但他享年不永,在洪武二年北征北元之战中,意外染病身亡,身后留下常茂、常昇、常森三个儿子,分别被授予郑国公、开国公等爵位,烜赫一时。但不久之后,常遇春家族就在功臣大清洗中被朱元璋一手摧毁。
长子常茂在洪武二十年被撤职查办,发配广西龙州,在穷苦中受尽折磨而死。次子常昇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谋逆案”受到株连,获罪被杀。三子常森,也在这场变乱中下路不明,离奇失踪。常遇春家族就这样毁于一旦。
直到弘治年间,朝廷才找到他的一个后代常复,任命为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之职,后来又加封为怀远侯,从此代代相传。1644年明朝灭亡时,前明的文武大臣们,几乎全部变节,有的投降李自成,有的投降清朝。
常遇春的后代、最后一代怀远侯常延龄,却不顾个人生死,拒绝了清朝高官厚禄的招降,毅然回到乡下老家,“国亡,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当了一个自种自吃的农夫,在孤独穷困中坚守气节而死,用生命保住大明朝最后一点尊严。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