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常遇春家族被朱元璋一手摧毁,明朝灭亡时全靠他后代保住大明尊严

常遇春家族被朱元璋一手摧毁,明朝灭亡时全靠他后代保住大明尊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228 更新时间:2024/1/21 12:10:56

“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这首慷慨激昂的军旅诗歌,作者正是常遇春,写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常遇春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儒将,单论文采甚至还在徐达之上,毕竟徐达一辈子也没有留下一首半首诗传世。

清朝大学士曾对常遇春高度评价:“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下”,“中山”指的就是中山王徐达。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的几大关键战役中,常遇春都发挥过无与伦比的决定性作用。

比如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采石矶之战中,朱元璋指挥军队强渡长江,遭到元朝大将蛮子海牙强力阻击,无法登岸。关键时刻常遇春冒着元军的箭雨,手持长枪,奋力一跃,从战船跳上江岸,为后续部队杀开一条血路,大军得以顺利登陆。没有常遇春这拼死一搏,采石矶之战结局如何尚在两可之间。

在1363年,决定朱元璋命运的鄱阳湖之战中,常遇春更是立下不世奇功。战局初期对朱元璋十分不利,陈友谅倚靠绝对优势的军队数量和战船体积,一度全面压制了朱元璋。但常遇春毫无惧色,身披重铠,亲临一线,冒死冲杀,极大鼓舞将士的士气。激战中,常遇春看见了陈友谅军的主帅张定边。他张弓搭箭一箭射去,张定边当即中箭落水,身负重伤,被迫撤离战场。失去了主帅的陈友谅军,顿时陷入混乱,最终全军崩溃。

常遇春为明朝立下盖世奇功,但他享年不永,在洪武二年北征北元之战中,意外染病身亡,身后留下常茂、常昇、常森三个儿子,分别被授予郑国公、开国公等爵位,烜赫一时。但不久之后,常遇春家族就在功臣大清洗中被朱元璋一手摧毁。

长子常茂在洪武二十年被撤职查办,发配广西龙州,在穷苦中受尽折磨而死。次子常昇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谋逆案”受到株连,获罪被杀。三子常森,也在这场变乱中下路不明,离奇失踪。常遇春家族就这样毁于一旦。

直到弘治年间,朝廷才找到他的一个后代常复,任命为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之职,后来又加封为怀远侯,从此代代相传。1644年明朝灭亡时,前明的文武大臣们,几乎全部变节,有的投降李自成,有的投降清朝。

常遇春的后代、最后一代怀远侯常延龄,却不顾个人生死,拒绝了清朝高官厚禄的招降,毅然回到乡下老家,“国亡,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当了一个自种自吃的农夫,在孤独穷困中坚守气节而死,用生命保住大明朝最后一点尊严。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清照年少时写了一首词,瞬间名满京城,成为了婉约词的巅峰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清照十大豪放词,李清照的词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李清照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文化与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时期,诗词歌赋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唐宋文坛,著名的诗人词人不胜枚举,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但不管怎么排,不可忽视的一点,那便是李清照在唐宋文坛的地位,占据了北宋词坛的半边天。提起李清照,映入眼帘的是一个

  • 李清照亲身见证岳飞一生,作品却对他一字不提,1块墓碑揭开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清照亲眼见证岳飞一生,岳飞和李清照的关系,岳飞与李清照有交集吗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她的一生也和她经历的朝代一样,被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个阶段。若没有朝廷政党的争端,若没有经历“靖康之耻”,李清照将会度过完美的一生。李清照生于泉城济南,其父亲李格非也是朝廷的高官,李清照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个少女自小便不

  • 李善长告老还乡时已76岁,朱元璋为何还不放过他,将他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善长敢骂朱元璋么,李善长曾经背叛过朱元璋吗,李善长是哪一年投奔的朱元璋

    从《明朝那些事儿》的热销来看,明朝这个朝代的精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且其中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锦衣卫》《绣春刀》的热播,就足以证明明朝这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时代。其中朱元璋定然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皇帝,首先是“开局一个碗”,最终在自己不停地努力下当上了皇帝,当然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同样也

  • 朱祁镇为什么能活着离开瓦剌阵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祁镇后来打瓦剌了吗,朱祁镇为啥打瓦剌,历史上的朱祁镇真的很废吗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因为明宣宗早逝,所以年幼的朱祁镇在九岁就登基。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朝政大权掌握在太后和朝廷大臣的手中,随着他逐渐的长大,也收回了朝政大权,虽然他从小由大儒教授君王之道,但是朱祁镇既没有继承父亲的能文能武,也没有和弟弟一样的铮铮傲骨。 优越的生活让他没有任何的戒备心,

  • 袁崇焕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为修复墓地不剪发,儿子因守墓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2002年袁崇焕墓,袁崇焕墓葬

    佘幼芝以及自己的先辈默默无闻为英雄袁崇焕守墓,他们不图名利,只为先祖的一句承诺,“终身不做官,不回广东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从1630年开始,到2020年,为了先祖这个承诺,佘家人一辈又一辈,他们一代又一代,就像是接力一般,风里来雨里去,为袁将军守墓一直守了390年。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期间,

  • 清朝靠一种“秘密”武器战胜明朝,为何故意从史书中抹去它的踪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努尔哈赤一方的综合实力,无论经济发展程度、疆域面积、人口数量、军队数量等各项硬指标,都远逊于明朝,从表面上看,努尔哈赤此举无异于自不量力,以卵击石。但令人愕然不解的是,看似弱小的清朝,在明清战争中却完全占据上风,自始至终牢牢掌控主动权。而貌似强大的明朝,在清朝八旗兵的进攻下连吃败仗,丢城失地。在

  • 都说“千年难见黄河清”,宋徽宗在位26年黄河10次变清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黄河的水利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黄河清。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海,流经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河流切割作用和雨水冲刷作用,黄河两岸疏松的土壤泥沙,每年都会大量涌入河道中。而且黄河在陕西境内,汇集了9条支流的水量,每条支流也会把数量惊人的泥沙带入黄河中,致使河水中含泥沙量极高,水色浑浊深

  • 皮甲、重甲、棉甲哪种更好用?明朝士兵这样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棉甲是铁的吗,明朝棉甲裁剪,明朝棉甲和欧洲板甲

    永乐皇帝二次北伐漠北而归说到:“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并逐步演化为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王朝,引来了愈来愈多人们的注视,也让人们对了这样一个

  • 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一代北宋名相,蒙冤9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文:军事帅哥中国历史爱好者都喜欢看《二十四史》。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二十四史》中《宋史》的《奸臣传》就会发现:这《奸臣传》里面的大臣有很多和宋神宗时期的变法有关。比如,蔡京、蔡卞、章惇、王安石等人。然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和宋神宗变法有关的“大宋奸臣”中,除了祸国殃民的蔡京是名副其实的奸臣,其

  • 朱元璋、朱棣为什么都不把皇位传给跟他们更像的朱棣、朱高煦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为什么没有传位给朱高煦,朱元璋是如何评价朱棣的,朱元璋和朱棣谁的功劳更大一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按照一脉相承的“立嫡立长”的原则,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建成作为太子,自然开始处理国家大事,秦王李世民则一直在带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李渊对两个儿子都是喜欢的,因为建成和世民都很有能力,如果说差别的话,就是长幼之别了。估计李渊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自己的爱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