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常遇春的二儿子常昇,为什么要跟朱元璋拼命

常遇春的二儿子常昇,为什么要跟朱元璋拼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47 更新时间:2024/1/20 1:56:33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再次取得开平之战大捷,“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大获全胜,得胜而还。不幸的是,当常遇春回兵途中走到柳河川(河北龙关县),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岁,可谓为明朝血战一生,死而后已。

《明史》对常遇春评价极高,“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是一员罕见的猛将和军事奇才,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对常遇春的忠心和才干都非常认可,对常遇春的死深感悲伤,追封他为开平王,哀荣无限。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常遇春为国尽忠,他的儿子常昇却要跟朱元璋拼命,串联一帮人马起兵造反,要推翻明朝自立为王。父子两人的反差为什么如此之大?此事还要从另一个明朝大将蓝玉说起。

蓝玉,安徽定远人,外貌魁伟英武,“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在明朝开国诸将中,蓝玉年龄较小,属于第二梯次人物,早年一直跟随常遇春担任管军镇抚,作战勇猛屡立大功,逐渐声誉鹊起,赢得朱元璋的重视。徐达和常遇春死后,蓝玉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大将,先后多次带兵出征,在平定云南、讨伐北元之战中屡立战功。

但蓝玉功高爵显,手握重兵,平时却不注意小节,骄横跋扈目无纲纪,隐然间被朱元璋视为一大威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以谋逆大罪诛杀,他的亲朋故旧也遭到株连,“列侯以下夷灭者不可胜数”,“族诛者万五千人”。

蓝玉之死,给常遇春家族造成极大震动。因为蓝玉与常遇春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妻弟。在朱元璋眼中,常蓝两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而且此时常遇春已经死了20多年,常家已经没有了遮风挡雨的大树,故而常遇春家族的人岌岌可危。

此时常家的老大常茂,早已在洪武二十年获罪,被发配广西龙州而死,常家顶门立柱的是老二常昇。常昇虽然顶着右柱国、开国公的头衔,但完全是靠父辈余荫,他本人在朱元璋心目中毫无分量,杀他就像踩死个蚂蚁一样。

惴惴不安的常昇,已经感到命运之剑高悬头顶,不知何时就会掉下来。洪武二十六年四月,朱元璋下达圣旨,常昇“奉命提调三山等处窑场”,以开国公之尊却去工地当监工,常昇已经感到危险迫在眉睫。

为了自保,常昇决定孤注一掷。他私下接见旧部和好友右军都督王诚等武将,私下密谋:“做个什么见识,躲避这场大难”,“今亲的、故的既都诛戮了,我久后也罢了”,“我如今要做事业时,只是无人”。紧锣密鼓开始调集兵马,筹集军械粮草,准备在金陵城外的三山起兵造反,要跟朱元璋拼命。

他哪里知道,朱元璋的锦衣卫和刑部密探早已盯上了他,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朱元璋尽收眼底。常昇的准备工作还未就绪,他这一伙人就被朱元璋一网打尽,杀戮无遗。常遇春家族至此遭遇灭顶之灾,只给常遇春留下一个孙子常继祖,发配云南。直到弘治年间,弘治帝为功臣平反,从云南访查到常家后人常复,重新起复为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常家才算彻底从这场劫难中解脱。

参考资料:《逆臣录》《明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用膳时吃到一根头发,御厨急中生智说6字,龙颜大悦还升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用膳时吃到一根头发,朱元璋在吃饭时发现有一根头发,年仅6岁的八皇子朱元璋

    古时候,皇帝的饭菜会出现头发吗?会出现的概率极小,毕竟皇帝一怒,人头落地,担待不起,不过也并不是说不会出现,明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用膳时,就吃到了一根头发,御厨急中生智说6字,龙颜大悦还升职。众人皆知,朱元璋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加入起义军,又成为领袖,南征北战数年,一步步打下了江山,建立起自己的

  • 长江挽救了东晋,挽救了南宋,为什么没能挽救南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为什么南明没有统治南宋,东晋南宋南明,东晋与南明的关系

    长江自西向东奔流到海,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成为一条极为显著和特殊的地理分界线。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横亘在北方到南方的必经之路上。在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无论是行人商旅还是军队,在南北方之间来往,长江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长江具有了独特而重要的军事意义。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代中原王朝针对北

  • 朱元璋早年给地主放牛,被其百般羞辱,当上皇帝后,地主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地主叫刘德,是当地出了名的尖酸刻薄的地主,朱元璋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才投靠在他的门下。刘德对待自己府上的佣人,极为苛刻,经常不留情面地压榨。朱元璋的父亲就是这样累死在了田里,本着工伤应该地主家负责料理后事,朱元璋将父亲的遗体搬到了刘德家门外,但刘德却嫌破费和晦气,并没有理睬朱元璋,还令人用棍棒将其

  • 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他绝色的高皇后下场如何?说出来一般人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九宫山李自成之死,李自成退出湖北九宫山,有什么证据说李自成死于九宫山

    有意思的是,李自成小时候也做过和尚,这便是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人生轨迹不谋而合,只不过李自成最终落得这般命运,当所有人都认为他有可能成功的时候,他却死于非命,那之后他漂亮的高皇后的下场是什么呢?说来你都未必会信。 李自成一生之中有3位妻子以及一位妃子,虽然李自成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但在情感史上可以说

  • 常遇春家族被朱元璋一手摧毁,明朝灭亡时全靠他后代保住大明尊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这首慷慨激昂的军旅诗歌,作者正是常遇春,写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常遇春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儒将,单论文采甚至还在徐达之上,毕竟徐达一辈子也没有留下一首半首诗传世。清朝大学士曾

  • 李清照年少时写了一首词,瞬间名满京城,成为了婉约词的巅峰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清照十大豪放词,李清照的词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李清照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文化与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时期,诗词歌赋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唐宋文坛,著名的诗人词人不胜枚举,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但不管怎么排,不可忽视的一点,那便是李清照在唐宋文坛的地位,占据了北宋词坛的半边天。提起李清照,映入眼帘的是一个

  • 李清照亲身见证岳飞一生,作品却对他一字不提,1块墓碑揭开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清照亲眼见证岳飞一生,岳飞和李清照的关系,岳飞与李清照有交集吗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她的一生也和她经历的朝代一样,被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个阶段。若没有朝廷政党的争端,若没有经历“靖康之耻”,李清照将会度过完美的一生。李清照生于泉城济南,其父亲李格非也是朝廷的高官,李清照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个少女自小便不

  • 李善长告老还乡时已76岁,朱元璋为何还不放过他,将他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善长敢骂朱元璋么,李善长曾经背叛过朱元璋吗,李善长是哪一年投奔的朱元璋

    从《明朝那些事儿》的热销来看,明朝这个朝代的精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且其中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锦衣卫》《绣春刀》的热播,就足以证明明朝这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时代。其中朱元璋定然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皇帝,首先是“开局一个碗”,最终在自己不停地努力下当上了皇帝,当然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同样也

  • 朱祁镇为什么能活着离开瓦剌阵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祁镇后来打瓦剌了吗,朱祁镇为啥打瓦剌,历史上的朱祁镇真的很废吗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因为明宣宗早逝,所以年幼的朱祁镇在九岁就登基。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朝政大权掌握在太后和朝廷大臣的手中,随着他逐渐的长大,也收回了朝政大权,虽然他从小由大儒教授君王之道,但是朱祁镇既没有继承父亲的能文能武,也没有和弟弟一样的铮铮傲骨。 优越的生活让他没有任何的戒备心,

  • 袁崇焕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为修复墓地不剪发,儿子因守墓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2002年袁崇焕墓,袁崇焕墓葬

    佘幼芝以及自己的先辈默默无闻为英雄袁崇焕守墓,他们不图名利,只为先祖的一句承诺,“终身不做官,不回广东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从1630年开始,到2020年,为了先祖这个承诺,佘家人一辈又一辈,他们一代又一代,就像是接力一般,风里来雨里去,为袁将军守墓一直守了390年。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