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大宋第一古惑仔,写词只是爱好,“握刀”才是常态

辛弃疾:大宋第一古惑仔,写词只是爱好,“握刀”才是常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600 更新时间:2024/1/13 8:56:17

二十岁出头的穷酸秀才辛弃疾带着花和尚义端前来投奔耿京。耿京让辛弃疾做了个不起眼的文官,又给义端封了个小头目的名号。义端嫌自己的官职太低,心有不甘,几天后,竟偷走了耿京的帅印,连夜逃向金兵军营,想要将其献给敌首借此邀功。

耿京发现义端偷印叛逃的事后,当即怒不可遏,旋即想起义端的引荐人是辛弃疾,便将其召来,要兴师问罪。

辛弃疾一时间百口莫辩,欲说还休,遂请假三天,去追杀义端。

他推断义端不敢白天逃窜,必然是深夜才出发,应该还未逃得太远,便立刻带领一小队人马风驰电掣地追去,不一会儿便追上了义端不敢白天逃窜,必然是深夜才出发,应该还未逃得太远,便立刻带领一小队人马风驰电掣地追去,不一会儿便追上了义端。

狭路之上,义端一回首看见辛弃疾犹如“青兕”一般的凶恶面容,当即吓得滚下了马背,跪到地上不住地磕头求饶。

辛弃疾却根本不听,按辔冲上前,手中长刀一闪而过,瞬间便砍落了义端的项上人头。

这是辛弃疾第一次杀人,这次尝试点燃了他体内的热血之魂。

他笔下的诗词大多豪迈壮阔,将愤世嫉俗的情志融入字里行间。曾有人称他是“辣笔小新”,显然对他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写词只是爱好,他那双“辣手”更多时候握的不是笔,而是一把杀人刀。

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热血。

早年经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5月28日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程县。他父母早逝,自幼跟随爷爷辛赞生活。

当时北方已大面积沦陷,被金国统辖。辛弃疾的爷爷辛赞虽在金国任职,但心中却一直想要与金人决一死战,得见大宋再次一统江山。

辛家的众多祖先死于金军的铁蹄之下,辛赞将这不共戴天之仇深埋心底,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向他暗暗灌输仇恨金人的思想。

辛弃疾受到爷爷的熏陶,又终日亲眼目睹汉人在统治下所承受的屈辱与痛苦,于心中萌发了杀敌雪耻,光复祖国的壮志。

他小小年纪,身上已初具江湖侠士的风骨与神韵。

起义反金

1161年,金军将领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侵,其后方不断有汉人揭竿而起。二十岁出头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多人,投奔耿京的反金起义军。

他诛杀叛徒义端的事迹让耿京对他刮目相看,后被其授予了要职。

次年金军内乱,向北回撤,辛弃疾奉命南下联系南宋朝廷。他完成使命归来时,却收到噩耗:叛徒张安国勾结金人,杀死了耿京,起义军一时间没有了将领,险些便要溃散。

辛弃疾怒发冲冠,带着随行的寥寥五十余人,袭进金军数万人的军营,来往如飞,如入无人之地,擒拿住叛徒张安国,带回南宋朝廷。

那一刻的他,宛如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武神赵子龙,又犹似襄阳城门下,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郭襄的豪侠杨过。

他将“武”与“侠”二字彻底融合。

步入仕途

起义军中卓绝的表现让辛弃疾声名远播。1165年宋仁宗授予他“江阴签判”一职,替朝廷到南方处理一些文移事务。

辛弃疾不断地向朝廷提出自己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宋孝宗即位,开始也表现出了对抗金事务上的热情,采纳了一些建议,并提拔辛弃疾,将其先后派遣到江西湖北等地担任转运使。

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宋整体环境趋于稳定,宋孝宗对抗金的热情渐渐消退。

辛弃疾虽才识过人,但体内却有一个肆意不羁的侠士灵魂,在暗潮涌动的宦海中显得格格不入。他辉煌了短短几日,待宋孝宗留在他身上的目光逐渐淡去后,开始在官场上碰壁,仕途发展受阻,官职接连降级。

人生起落

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被贬至江西南昌,担任安抚使。

他已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不为官场众人所容,开始谋划自己的后路。他在上饶僻静之地开建了一间环境幽美的庄园,为其取名“稼轩”。

同年十一月,他受到弹劾,官职被罢免,便带着家人住进庄园里,并自称:“稼轩居士”。

此后二十多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家人在这里过着避世隐居的生活。

在归隐的生活中,辛弃疾心中的热血却从未冷却,他梦想能再次拿起那把杀人刀,把不共戴天的仇敌杀个片甲不留。事与愿违,他只能把热血与衷肠寄托于诗词之中。

直到宋宁宗即位,再次提拔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担任知绍兴府。辛弃疾进京面圣,将一肚子的抗金建议说给宋宁宗听。之后,他官职连升,在各地辗转,处理朝廷要务。

1207年,朝廷拔擢辛弃疾为枢密部承旨,地位几乎已达官场之巅。然而在赴任的途中,年迈的辛弃疾却一病不起,弥留了数日后,最终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

朝廷闻讯后,封他为光禄大夫,授对衣、金带。1275年,宋恭帝追封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被世人称为“词侠”,他一改宋词往日婉转昳丽的格调,开辟出大气豪放的词风。

他之所以能写下那些“侠气凛然”的字句,皆因为他不止一次地亲临战场,于血河棹歌,在沙海逐浪,带一身热血与衷肠。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横刀捉叛将”。

《燃烧的少年》里有一句话:“少年说,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油腻大叔,我就杀死我自己。可当他真成了油腻大叔时,当初的少年早已经死了。”

“杀贼!杀贼!”据说这是辛弃疾临终时大呼的一句话。

这是我听过的最有“侠气”的故事,当敌人死去后,握刀的少年却还在燃烧。

文/扒拉文史

更多文章

  • “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的宋仁宗,如何成为皇帝界中的神仙网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伟大的宋仁宗,宋仁宗为什么称官家而不是陛下,宋仁宗是个优秀的皇帝吗

    文:军事帅哥2020年的电视剧《清平乐》成为了很多历史票友关注的焦点。说实话,在《清平乐》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前,对于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家都能说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而北宋第4位皇帝宋仁宗,熟悉他的民间人士还真的不多。但在《清平乐》播出以后,没有太多巨大成就的宋仁宗却成为了当今历

  • 经历“万历中兴”的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是因为立太子之争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万历太子,万历皇帝为谁20年不上朝,万历皇帝从哪年开始不上朝的

    但是,奇怪的是,从万历十四年开始,万历皇帝就开始怠工,不上朝了,而且万历这一怠工就是三十多年,令人费解。这种现象实属罕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著。万历这官关键还不是小官,是全国的第一人,是皇上。万历开始长期不接见大臣,不亲行时享太庙,长期不搞经筵日讲,不及时处理大臣奏疏,而且处理政务的效率极

  • 崇祯祭祀朱元璋,祭品为什么只有三片肉一碗冬瓜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张岱一生跨越明清两朝,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历史大变革,也亲身感受了国破家亡之痛楚,对于明朝有着刻骨铭心的思念难忘之情。清朝建立后,他隐居避世,拒绝出任清朝官吏,而是埋头著书立说,潜心钻研明代历史,以此寄托他对故国哀思,创作出《石匮书》《石匮书后集》、《陶庵梦忆》等很多经典史学与文学著作。其

  • 常遇春的二儿子常昇,为什么要跟朱元璋拼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常遇春之死朱元璋痛哭视频,常遇春和朱元璋什么时候死的,朱元璋杀了常遇春了吗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再次取得开平之战大捷,“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大获全胜,得胜而还。不幸的是,当常遇春回兵途中走到柳河川(河北龙关县),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岁,可谓为明朝血战一生,死而后已。《明史》对常遇春评价极高,“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

  • 朱元璋用膳时吃到一根头发,御厨急中生智说6字,龙颜大悦还升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用膳时吃到一根头发,朱元璋在吃饭时发现有一根头发,年仅6岁的八皇子朱元璋

    古时候,皇帝的饭菜会出现头发吗?会出现的概率极小,毕竟皇帝一怒,人头落地,担待不起,不过也并不是说不会出现,明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用膳时,就吃到了一根头发,御厨急中生智说6字,龙颜大悦还升职。众人皆知,朱元璋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加入起义军,又成为领袖,南征北战数年,一步步打下了江山,建立起自己的

  • 长江挽救了东晋,挽救了南宋,为什么没能挽救南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为什么南明没有统治南宋,东晋南宋南明,东晋与南明的关系

    长江自西向东奔流到海,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成为一条极为显著和特殊的地理分界线。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横亘在北方到南方的必经之路上。在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无论是行人商旅还是军队,在南北方之间来往,长江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长江具有了独特而重要的军事意义。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代中原王朝针对北

  • 朱元璋早年给地主放牛,被其百般羞辱,当上皇帝后,地主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地主叫刘德,是当地出了名的尖酸刻薄的地主,朱元璋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才投靠在他的门下。刘德对待自己府上的佣人,极为苛刻,经常不留情面地压榨。朱元璋的父亲就是这样累死在了田里,本着工伤应该地主家负责料理后事,朱元璋将父亲的遗体搬到了刘德家门外,但刘德却嫌破费和晦气,并没有理睬朱元璋,还令人用棍棒将其

  • 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他绝色的高皇后下场如何?说出来一般人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九宫山李自成之死,李自成退出湖北九宫山,有什么证据说李自成死于九宫山

    有意思的是,李自成小时候也做过和尚,这便是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人生轨迹不谋而合,只不过李自成最终落得这般命运,当所有人都认为他有可能成功的时候,他却死于非命,那之后他漂亮的高皇后的下场是什么呢?说来你都未必会信。 李自成一生之中有3位妻子以及一位妃子,虽然李自成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但在情感史上可以说

  • 常遇春家族被朱元璋一手摧毁,明朝灭亡时全靠他后代保住大明尊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这首慷慨激昂的军旅诗歌,作者正是常遇春,写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常遇春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儒将,单论文采甚至还在徐达之上,毕竟徐达一辈子也没有留下一首半首诗传世。清朝大学士曾

  • 李清照年少时写了一首词,瞬间名满京城,成为了婉约词的巅峰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清照十大豪放词,李清照的词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李清照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文化与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时期,诗词歌赋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唐宋文坛,著名的诗人词人不胜枚举,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但不管怎么排,不可忽视的一点,那便是李清照在唐宋文坛的地位,占据了北宋词坛的半边天。提起李清照,映入眼帘的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