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出头的穷酸秀才辛弃疾带着花和尚义端前来投奔耿京。耿京让辛弃疾做了个不起眼的文官,又给义端封了个小头目的名号。义端嫌自己的官职太低,心有不甘,几天后,竟偷走了耿京的帅印,连夜逃向金兵军营,想要将其献给敌首借此邀功。
耿京发现义端偷印叛逃的事后,当即怒不可遏,旋即想起义端的引荐人是辛弃疾,便将其召来,要兴师问罪。
辛弃疾一时间百口莫辩,欲说还休,遂请假三天,去追杀义端。
他推断义端不敢白天逃窜,必然是深夜才出发,应该还未逃得太远,便立刻带领一小队人马风驰电掣地追去,不一会儿便追上了义端不敢白天逃窜,必然是深夜才出发,应该还未逃得太远,便立刻带领一小队人马风驰电掣地追去,不一会儿便追上了义端。
狭路之上,义端一回首看见辛弃疾犹如“青兕”一般的凶恶面容,当即吓得滚下了马背,跪到地上不住地磕头求饶。
辛弃疾却根本不听,按辔冲上前,手中长刀一闪而过,瞬间便砍落了义端的项上人头。
这是辛弃疾第一次杀人,这次尝试点燃了他体内的热血之魂。
他笔下的诗词大多豪迈壮阔,将愤世嫉俗的情志融入字里行间。曾有人称他是“辣笔小新”,显然对他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写词只是爱好,他那双“辣手”更多时候握的不是笔,而是一把杀人刀。
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热血。
早年经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5月28日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程县。他父母早逝,自幼跟随爷爷辛赞生活。
当时北方已大面积沦陷,被金国统辖。辛弃疾的爷爷辛赞虽在金国任职,但心中却一直想要与金人决一死战,得见大宋再次一统江山。
辛家的众多祖先死于金军的铁蹄之下,辛赞将这不共戴天之仇深埋心底,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向他暗暗灌输仇恨金人的思想。
辛弃疾受到爷爷的熏陶,又终日亲眼目睹汉人在统治下所承受的屈辱与痛苦,于心中萌发了杀敌雪耻,光复祖国的壮志。
他小小年纪,身上已初具江湖侠士的风骨与神韵。
起义反金
1161年,金军将领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侵,其后方不断有汉人揭竿而起。二十岁出头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多人,投奔耿京的反金起义军。
他诛杀叛徒义端的事迹让耿京对他刮目相看,后被其授予了要职。
次年金军内乱,向北回撤,辛弃疾奉命南下联系南宋朝廷。他完成使命归来时,却收到噩耗:叛徒张安国勾结金人,杀死了耿京,起义军一时间没有了将领,险些便要溃散。
辛弃疾怒发冲冠,带着随行的寥寥五十余人,袭进金军数万人的军营,来往如飞,如入无人之地,擒拿住叛徒张安国,带回南宋朝廷。
那一刻的他,宛如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武神赵子龙,又犹似襄阳城门下,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郭襄的豪侠杨过。
他将“武”与“侠”二字彻底融合。
步入仕途
起义军中卓绝的表现让辛弃疾声名远播。1165年宋仁宗授予他“江阴签判”一职,替朝廷到南方处理一些文移事务。
辛弃疾不断地向朝廷提出自己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宋孝宗即位,开始也表现出了对抗金事务上的热情,采纳了一些建议,并提拔辛弃疾,将其先后派遣到江西湖北等地担任转运使。
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宋整体环境趋于稳定,宋孝宗对抗金的热情渐渐消退。
辛弃疾虽才识过人,但体内却有一个肆意不羁的侠士灵魂,在暗潮涌动的宦海中显得格格不入。他辉煌了短短几日,待宋孝宗留在他身上的目光逐渐淡去后,开始在官场上碰壁,仕途发展受阻,官职接连降级。
人生起落
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被贬至江西南昌,担任安抚使。
他已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不为官场众人所容,开始谋划自己的后路。他在上饶僻静之地开建了一间环境幽美的庄园,为其取名“稼轩”。
同年十一月,他受到弹劾,官职被罢免,便带着家人住进庄园里,并自称:“稼轩居士”。
此后二十多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家人在这里过着避世隐居的生活。
在归隐的生活中,辛弃疾心中的热血却从未冷却,他梦想能再次拿起那把杀人刀,把不共戴天的仇敌杀个片甲不留。事与愿违,他只能把热血与衷肠寄托于诗词之中。
直到宋宁宗即位,再次提拔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担任知绍兴府。辛弃疾进京面圣,将一肚子的抗金建议说给宋宁宗听。之后,他官职连升,在各地辗转,处理朝廷要务。
1207年,朝廷拔擢辛弃疾为枢密部承旨,地位几乎已达官场之巅。然而在赴任的途中,年迈的辛弃疾却一病不起,弥留了数日后,最终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
朝廷闻讯后,封他为光禄大夫,授对衣、金带。1275年,宋恭帝追封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被世人称为“词侠”,他一改宋词往日婉转昳丽的格调,开辟出大气豪放的词风。
他之所以能写下那些“侠气凛然”的字句,皆因为他不止一次地亲临战场,于血河棹歌,在沙海逐浪,带一身热血与衷肠。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横刀捉叛将”。
《燃烧的少年》里有一句话:“少年说,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油腻大叔,我就杀死我自己。可当他真成了油腻大叔时,当初的少年早已经死了。”
“杀贼!杀贼!”据说这是辛弃疾临终时大呼的一句话。
这是我听过的最有“侠气”的故事,当敌人死去后,握刀的少年却还在燃烧。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