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郭嘉为何深受曹公器重?
一是:他对曹操忠心不二,从不做反复无常的小人;
二是:郭嘉多智近妖,在曹操创业之初郭嘉已经为主公规划了一幅霸业蓝图,甚至,有人对其评价道: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三是:郭嘉“达于世情”,深谙处世之道,办事非常“接地气”,每当郭嘉发表言论,总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令人如沐春风。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郭嘉生平与三国志基本相同,前期由荀彧推荐给曹操,再让程昱加以肯定与推举;是曹操麾下洞察力敏锐的谋士,深得信赖,自身也曾经推举过参谋刘晔。增加遗计定辽东的剧情,成功让公孙康斩杀二袁并降曹,使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兼领辽东。
按说,身为诸侯麾下首席谋臣,总会有些与常人格格不入的怪脾气,可是,郭嘉却非常平易近人,说话办事从不摆谱,所以,他在同僚中的人缘非常好。郭嘉每每向主公提出建议,说出的话就像是和煦的阳光,令曹操觉得十分悦耳。就算曹操有自己的主意,未曾采纳郭卿的建议,郭嘉也从不像其他的谏臣一样据理力争。
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品质,使郭嘉深得曹操喜爱。郭嘉离世后,曹操无异于断了臂膀,每到夜深人静时总会想起郭奉孝,黯然神伤。我们的领袖一生通读《三国》七十遍,唯独喜欢曹、郭这对君臣。主席曾不止一次夸郭嘉“了不起”。在第二次郑州会议及庐山会议召开期间,主席多次要求与会的各级领导多读《郭嘉传》,从郭奉孝的身上学习他的优良品质。
甚至,每逢遇到挫折时,先要效仿郭嘉进行“上与下”的两种考量。所谓“下”就是务实,从困难中找寻原因,根据真实的情况拟定解决办法;“上”是一种态度,凡事求真,多思多想,善于判断。实际上,我们的领袖不止喜欢曹、郭君臣,还喜欢名臣海瑞。主席看完了湘剧《生死牌》后,对海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次日便抱着一本《明史》,仔细阅读关于海瑞的部分。
在读完了海瑞的生平后,主席对海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在其后的会议中,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勇于各抒己见。后来,主席还送了一本《海瑞传》给彭老总。并对他说道:“若你们发现了我身上的缺点,一定要多加指正。”
海瑞虽值得称颂,但是,他仍有不如郭嘉的地方。
海瑞的性格太过极端,为了劝谏皇帝海瑞屡次触怒龙颜,为表达自己的想法总会表现得十分极端。郭嘉则不然,达于世情的郭嘉在谏言时能够考虑到对方的面子,说起话来既得体又有分寸。领袖很快就意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差距,所以在八届七中全会召开完毕后,便感叹道:“推崇海瑞这件事,我现在非常后悔。如果真的有像海瑞这样的人,想必我是受不了的。”
可见,在领袖心目中,还是更喜欢温顺得体的郭奉孝。
然而,人人效仿郭奉孝就可行吗?也不尽然,那个年代都号召大家说真话、说实话,在保证这一原则的同时,也要讲分寸讲时机。分寸的尺度怎么考量呢?借用领袖说过的:“你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来批评也是可以的嘛。”这大概就是郭嘉的谏言方式了。
但是,这种方式真的会奏效吗?邓拓进行了“旁敲侧击”,《三家村札记》亦是和风软语,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那么的不尽人意。最终,这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一味地效仿海瑞并不可取,但是,过分模仿郭嘉也不可行。
现下,竟然有些朋友为早年庐山的某事进行翻案,说彭总说话不合时宜,不讲策略,结果,引发了众怒。这种思想非常偏激,抱着这种心态的人,完全抛却了代表民主作风的“雅量”,反而,将一切责任强加在下位者,究竟选择效仿郭奉孝还是效仿海瑞,至少要维护上级的面子。
这样的思维未免有些“褒郭贬海”,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贬低彭总罢了,从根本上就是一种错误的思路。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
其实,下位者不论是做郭奉孝还是海瑞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关键在于,听取建议的人有没有胸怀和气量,能否参考意见。否则,别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就连让人如沐春风的郭奉孝都难免会有危险。再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听取意见者的胸怀和气量亦不重要,因为,当今社会根本不存在以一人喜恶作出予夺的“一言堂”,所以,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也许,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还是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才更可靠。
参考资料:
【《三国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