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为什么相比海瑞,领导更喜欢郭嘉这类人?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为什么相比海瑞,领导更喜欢郭嘉这类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719 更新时间:2023/12/8 14:07:21

那么,郭嘉为何深受曹公器重?

一是:他对曹操忠心不二,从不做反复无常的小人;

二是:郭嘉多智近妖,在曹操创业之初郭嘉已经为主公规划了一幅霸业蓝图,甚至,有人对其评价道: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三是:郭嘉“达于世情”,深谙处世之道,办事非常“接地气”,每当郭嘉发表言论,总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令人如沐春风。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郭嘉生平与三国志基本相同,前期由荀彧推荐给曹操,再让程昱加以肯定与推举;是曹操麾下洞察力敏锐的谋士,深得信赖,自身也曾经推举过参谋刘晔。增加遗计定辽东的剧情,成功让公孙康斩杀二袁并降曹,使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兼领辽东。

按说,身为诸侯麾下首席谋臣,总会有些与常人格格不入的怪脾气,可是,郭嘉却非常平易近人,说话办事从不摆谱,所以,他在同僚中的人缘非常好。郭嘉每每向主公提出建议,说出的话就像是和煦的阳光,令曹操觉得十分悦耳。就算曹操有自己的主意,未曾采纳郭卿的建议,郭嘉也从不像其他的谏臣一样据理力争。

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品质,使郭嘉深得曹操喜爱。郭嘉离世后,曹操无异于断了臂膀,每到夜深人静时总会想起郭奉孝,黯然神伤。我们的领袖一生通读《三国》七十遍,唯独喜欢曹、郭这对君臣。主席曾不止一次夸郭嘉“了不起”。在第二次郑州会议及庐山会议召开期间,主席多次要求与会的各级领导多读《郭嘉传》,从郭奉孝的身上学习他的优良品质。

甚至,每逢遇到挫折时,先要效仿郭嘉进行“上与下”的两种考量。所谓“下”就是务实,从困难中找寻原因,根据真实的情况拟定解决办法;“上”是一种态度,凡事求真,多思多想,善于判断。实际上,我们的领袖不止喜欢曹、郭君臣,还喜欢名臣海瑞。主席看完了湘剧《生死牌》后,对海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次日便抱着一本《明史》,仔细阅读关于海瑞的部分。

在读完了海瑞的生平后,主席对海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在其后的会议中,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勇于各抒己见。后来,主席还送了一本《海瑞传》给彭老总。并对他说道:“若你们发现了我身上的缺点,一定要多加指正。”

海瑞虽值得称颂,但是,他仍有不如郭嘉的地方。

海瑞的性格太过极端,为了劝谏皇帝海瑞屡次触怒龙颜,为表达自己的想法总会表现得十分极端。郭嘉则不然,达于世情的郭嘉在谏言时能够考虑到对方的面子,说起话来既得体又有分寸。领袖很快就意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差距,所以在八届七中全会召开完毕后,便感叹道:“推崇海瑞这件事,我现在非常后悔。如果真的有像海瑞这样的人,想必我是受不了的。”

可见,在领袖心目中,还是更喜欢温顺得体的郭奉孝。

然而,人人效仿郭奉孝就可行吗?也不尽然,那个年代都号召大家说真话、说实话,在保证这一原则的同时,也要讲分寸讲时机。分寸的尺度怎么考量呢?借用领袖说过的:“你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来批评也是可以的嘛。”这大概就是郭嘉的谏言方式了。

但是,这种方式真的会奏效吗?邓拓进行了“旁敲侧击”,《三家村札记》亦是和风软语,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那么的不尽人意。最终,这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一味地效仿海瑞并不可取,但是,过分模仿郭嘉也不可行。

现下,竟然有些朋友为早年庐山的某事进行翻案,说彭总说话不合时宜,不讲策略,结果,引发了众怒。这种思想非常偏激,抱着这种心态的人,完全抛却了代表民主作风的“雅量”,反而,将一切责任强加在下位者,究竟选择效仿郭奉孝还是效仿海瑞,至少要维护上级的面子。

这样的思维未免有些“褒郭贬海”,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贬低彭总罢了,从根本上就是一种错误的思路。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

其实,下位者不论是做郭奉孝还是海瑞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关键在于,听取建议的人有没有胸怀和气量,能否参考意见。否则,别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就连让人如沐春风的郭奉孝都难免会有危险。再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听取意见者的胸怀和气量亦不重要,因为,当今社会根本不存在以一人喜恶作出予夺的“一言堂”,所以,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也许,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还是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才更可靠。

参考资料:

【《三国志》、《明史》】

更多文章

  • 三国这女子生前被恶霸欺凌,忍无可忍挥刀报仇,最终青史留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最悲惨的女将,三国中最凶悍的老人,三国历史三次复仇事件

    每谈起三国时期这段历史,人们总是首先想到诸多成名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中尤其让人热血沸腾、情绪高亢的,就首推一众三国战将,他们分属不同派系,但却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个个武艺高超、膂力过人、勇敢威猛,是战场上敌人眼中的恶神,是故事书中让我们惊心动魄的存在。除了威风凛凛之外,如果再较真般的归类一下的话

  • 关羽身高九尺,放到如今有多高?出土的一把汉尺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羽身高9尺相当于现在的多少米,关羽在古代身高有多高,关羽身高9尺是现在的多少

    在《三国演义》这部为人熟知的小说中,蜀国的三位代表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率先登场,他们各有长处,其中关羽以其忠义的性格至今依然被视为“关二爷”,是会被放在祠堂里祭拜的人物。同时,在小说中对于关羽的外貌描写也是让人感到如见其人,分外威武。那么,关羽身高九尺,放到如今有多高呢?从墓葬中出土的一把汉尺给出了

  • 清华教授陈寅恪:华佗可能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陈寅恪说华佗是印度人,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为什么当上教授

    也许我们可以从证据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这就要说到陈寅恪的一件趣事,他正好就出生在一个中药世家,但他自己对中医里面的各种比较玄的理论较为嗤之以鼻,因为跟西药相比起来,后者相对更为有着科学上的严谨,陈寅恪作为一名教授,他更愿意相信哪一边就不言而喻了。 首先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华佗的一生着实太过于传奇

  • 都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知这2人,才决定着三国归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事实是,诸葛亮和庞统,刘备都得到了,非但没“安天下”,反而确定了三国鼎立格局。以至于许多人都调侃:刘备之所以没一统天下,就是因这两人他都得到了,若只要一个,就没问题了。其实,换个角度看这句会发现,这相当于三国最牛“广告”,让诸葛亮和庞统的知名度达到了顶峰。至于“安天下”与否,不是后面还一句“虽得

  •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却错失另一位绝世高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三顾茅庐是如何打动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为什么选诸葛亮,刘备真的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了吗

    “三顾茅庐”一是为了展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正面形象,二是为了从侧面全方位说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而后者自然才是全文的重点,不过当前人后世纷纷赞叹诸葛亮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用一己之力勉强托住了刘阿斗的时候,也有一个声音与众不同认为: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为了请出诸葛亮,错失了绝世高人。这位绝世高人是谁?

  • 刘备想让诸葛亮继位?把他4个儿子名字连起来读,才知野心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让诸葛亮自立为王是真心的吗,刘备为何让儿子认诸葛亮为相父,历史上诸葛亮如何劝刘备登基

    “有野心”在世人眼中是件令人羞愧的事,如果一个人被定性为“野心勃勃”,那他就一定面目可憎,如果一个人被冠以“狼子野心”,那他一定骂名在身。但是有野心真的那么不堪吗?并不,甚至还是一件大好事,既然是大好事,那即便是刘备,处于三国背景之下,其实野心也是非常大的。当然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一个没有野心且宅心仁厚

  • 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之外没人看出点猫腻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赤壁曹操五大谋士,赤壁时曹操身边的谋士,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

    那么赤壁之战作为曹操手下的谋士难道真的什么都看不出来吗?非也非也,曹操手下顶尖的谋士其实都看出了赤壁之战的不同寻常。 曹操之所以能够被诸葛亮和周瑜合力欺骗,一方面是火烧赤壁本就是计中计的连环计,另一方面便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导致。 曹操为人奸诈,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要让他上当受骗,用计的人必须是高层次的

  •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历史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是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几国,四国鼎立,东汉为什么是四国鼎立

    前言我们都知道,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历史当中,诞生过许许多多的王朝。这些王朝更替,都遵循着一定的道理。回溯历史,我们印象最多的,还是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说到三国,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想到的就是魏国,蜀国,吴国。三国鼎立已经成为众多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就连我们熟悉的现代流行歌曲《曹操》当中,也有

  • 匈奴是否还有后代?中国的这5个常见姓氏,或许就是匈奴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匈奴后代5大姓氏,匈奴主要姓氏,匈奴的后代现在都在哪里

    前言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高原游牧民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一直充当着骚扰中原地区的角色,其实匈奴部族的历史还是十分悠久的,这都能够从三皇五帝时期说了。从很多史料中都可以查到在尧舜禹时期,匈奴的名字称为獯粥,秦朝之前又改为猃狁,慢慢发展中原百姓又称他们为戎狄和夷狄。最开始的时候,匈奴主要的活动范围在黄河沿线

  • 诸葛亮离世后,刘禅下令彻查其家产,结果却让他勃然大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死讯传来刘禅哭了,诸葛亮死后刘禅说出七个字,诸葛亮死后刘禅怎么看他的家底

    前言要说中国历史之上最为勤劳能干、足智多谋并且非常忠心的相的话,相信大家肯定要提到诸葛亮这样一个人了。作为在三国时期蜀国内的头号智囊,诸葛亮不仅仅让蜀国发展的更加强盛,同时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没几个人能够比得过他。诸葛亮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被请出山以来,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的复兴事业,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