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刘禅小编认为,一定要从多方面介绍。因为只有了解了刘禅的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刘禅得知真相时的反应,下面有书君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大智若愚”的阿斗。
首先,刘禅拥有着政治家的宽容。成年后的刘禅一直没有亲政,主要问题出在诸葛亮身上,但刘禅没有计较,因为他坚信:“君臣不和,必有内变”,他做法不仅让整个统治团队稳定,也让老百姓受益。
其次,刘禅知人善用,有容人之量。刘禅也有贪图享乐的时候,老臣们上书劝谏时,刘禅没有对提出意见的大臣迫害,只是表现出无奈。他是在历代帝王之中,杀戮最少的一位君主。
再次,刘禅为保护百姓,不惧留下千古骂名。蜀国在三国中最弱小,刘禅选择屈膝称臣,其结果是保护的百姓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而他韬光养晦,隐藏锋芒的做法十分明智。
榴莲历史通着笔介绍刘禅的目的,就是说明刘禅是个地地道道的明君,而非人们误解的“昏君”。他不会因为诸葛亮一直不放权,而对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对于诸葛先生,一直以来都是以亲力亲为、鞠躬尽瘁,鲜有人说起他的家资。有书君在他著的《三国志·蜀书 诸葛亮传》中,发现了他财产的端倪。
文章很简单,大体意思就是说诸葛先生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15顷,除了工资没有额外收入。天呐~堂堂蜀国丞相,效忠于两代帝王,又生活在物产资源丰富的蜀地,居然家底这么薄!
这份财产申报,可是激发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小人,他们试图以此扳倒诸葛亮。在他们正在运作时,诸葛亮拖着病躯再次出师,并病死在阵前。
刘禅迎来了诸葛先生的尸体,也收到臣下递交揭发诸葛先生的奏折。原来,一些揣测帝心的小人,看到一直专权的诸葛亮阵亡,试图以这种方式替刘禅“抱不平”。而经过查验却没有发现,诸葛亮在临出发前所申报的个人财产分毫未差。
得到这个真相的刘禅一气之下,拿起手中的杯子砸到了地上,榴莲历史通认为原因有三:
诸葛亮在蜀地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大、地位显赫,自他被刘备请出深山,一直鞠躬尽瘁的为刘备的帝业绞尽脑汁,而对于刘禅更是如父亲般各种不放心。
刘禅对于诸葛先生最初的财产申报,也是心存质疑,毕竟蜀地资源丰富,而诸葛先生地位显赫、大权在握。
而此次查明申报属实,刘禅为自己对诸葛先生的怀疑深深地自责,同时也为自己辜负了这个不求回报,为蜀国的百姓、为刘家的帝业奉献的诸葛先生而备受谴责。
之所以摔杯子,其目的等同自我惩罚,万般无奈尽在其中。
诸葛亮怎么死的?是为国操碎了心,活活累死的!他为国尽忠时,没有人分担,但是他累死阵前,却被小人构陷,对于一个忠君爱国的诸葛先生,是怎样的不公平。
刘禅摔杯子,是在以此为诸葛先生鸣不平。生前没有享受荣华富贵,死后没有得到敬重,反而遭人诟病。
之所以摔杯子,是对诸葛先生鸣不平。
历史上有忠就有奸,可是刘禅身边最大的忠臣永远的离开他,而留在他身边的,竟是些冲锋陷阵时后退,而背后活跃的小人们?
国家有这样奸佞小人存在,国家怎么能强大,怎么能不被他国欺负,怎么能不陷困境?刘禅摔杯子,是一种对未来无法名状的悲痛。之所以摔杯子,缘自给小人们已警示。
刘禅是个仁厚的有点窝囊的君王,他遇事不喜欢杀戮,但面对这样的诬告,内心五味杂陈,因为他不是暴虐之君,也很少有过激的动作,而这次的摔杯子已经是他愤怒至极。
诸葛先生是忠臣,刘禅是位明君,历史让他们在这里邂逅,也许就是让他们成就大业,只可惜在殿堂之上,诸葛先生高出不胜寒,终究死于孤立无援的结果。
而刘禅面对现状也只能以摔杯子表达,在为自己曾经的不信任气恼;在为蜀国的守护者哀悼;在为蜀国百姓和未来彷徨。
摔杯子的余音尚在耳畔,而这段尘封的历史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关注我的文章,带你领略历史。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