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何把孟子清理出孔庙?此人死谏后,明朝才躲过一劫

朱元璋为何把孟子清理出孔庙?此人死谏后,明朝才躲过一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176 更新时间:2024/1/13 0:05:12

这件事的可怕程度不亚于一场侵略战争,因为动摇了人心中的信仰,让儒生心中的价值体系崩塌了。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这么痛恨孟子,不惜动摇大明尚未站稳的根基呢?

[var1]

朱元璋之前做过和尚,所以他有一部分是尊崇佛教的,但是治理江山不能太佛系,而且朱元璋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他上位后,时而重用佛家道家礼法,时而一怒之下杀了和尚和道士,重用法家儒家礼法。

朱元璋骨子里严苛、残暴的性格是法家的,虽然他经常大骂韩非子,但他治理国家的精髓是法家的。

[var1]

朱元璋一开始,对孔子的态度是恭敬的,毕竟他需要争取天下儒生的支持,《明史·太祖本纪》中曾提及朱元璋下令“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甚至他还接待过孔子的后人孔克坚,而且对他的态度极为亲切友好——诏“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并如前代制”“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

朱元璋性格极为刚愎自用,可以说他是自卑而导致的自负,对一切学说都不看在眼里,唯我独尊的性格特质,导致了他对孔子的态度说变就变了。洪武二年,他就要下诏让天下儒生不必通祀孔子,群臣慌了,进行死谏,劝住了患了失心疯的皇帝,让朱元璋暂时压下了对儒家的一腔怒火,免得得罪天下读书人。

朱元璋压制的怒火总要有个出口,他是那种豁达良善之辈吗?当然不是。后来朱元璋在下朝之余,翻阅了《孟子》,本想从中挑出反对儒家学说的部分,看到的内容把他气个半死。

[var1]

孟子说了一句话,彻底得罪了朱元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儒家学说和各种流派里,孟子的“民本”思想最重,他认为,是百姓的王,应该为百姓服务。朱元璋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才成为普天下最“尊贵”的人,他想做什么,还需要百姓比手画脚吗?他为什么就是那个“轻”?到底谁“轻”谁“重”?

他认为,孟子的意思是残害百姓的王,不配得到天下,正好触碰了他的心事。但其实孟子的思想是适合春秋诸侯争霸那个时代,因为那时群雄争霸,每个王都希望扩展疆土,抵御敌国,甚至一统天下。所以孟子提出——“保民为王,莫之能御也”。这个言论最终是为了维护“王权”,只是采取了赢得民心这样一个方式而已。

[var1]

我们也不能说朱元璋就是错的,因为时代变了,实现“王权”的方式也要跟着变化,明朝已经统一天下了,不需要“莫之能御也”,皇权的集中首先要价值观统一,如果人人都迷信一个学说,把它当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那整个国家岂不是混乱不堪了?而且朱元璋明显只希望,全国最好只有一种信仰,一个神明,那就是朱元璋他自己,他就是神,他应该是百姓唯一的信仰。

抱着这样一个目的,他将以孟子的学说是歪理邪说为由,将孟子的牌位逐出孔庙,也发泄一下他对于儒家学说的不满,此举果然激怒了天下士子。

[var1]

大家都认为,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天下的读书人,朱元璋没文化,如果没有读书人的帮助,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他现在成功了,怎么能随意将读书人心中的“神”请出孔庙呢?

于是,朝廷上不停地有人死谏,连掌管天文的官员也对朱元璋说,文曲星暗淡无光,恐怕是大凶之兆,对大明江山不利。

时隔一年,朱元璋在刑部尚书钱塘的誓死进谏下冷静了下来,以“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的由头不情不愿地将孟子牌位请了回去。

[var1]

但是作为泄愤和维护统治的需要,他将《孟子》删减了不少,并以“删减本”代替了原来的版本进入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目,可见他心胸之狭窄,而这件事情,或多或少也让大明命途多舛,动摇了文人对朱元璋的信仰和崇拜。

更多文章

  • 章邯:差点挽救秦国的最后名将,为何还是被列入“三秦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章邯投降后秦国还有多少兵马,秦国大将章邯简历,秦国章邯为什么会败给项羽

    读秦史,常不免掩卷唏嘘:始皇奋六世余烈,举各国贤才,不知历经多少奇谋鏖战,洒却多少秦人血泪,方得一统天下,却很快亡于二世,实在令人惊叹!究其原由,不外乎两点。王朝统一理应休养生息,却更加施行暴政,残虐生民;内廷君臣本该同舟共济,善理国政,而偏出一奸邪赵高,上下其手,拥立昏庸胡亥,矫诏害死扶苏,私仇诛

  • 刘禅清查诸葛亮家产时,查出了什么东西,气得他当场摔杯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禅查抄诸葛亮的家产,刘禅怎么知道诸葛亮的家产,诸葛亮死后刘禅怎么看他的家底

    介绍刘禅小编认为,一定要从多方面介绍。因为只有了解了刘禅的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刘禅得知真相时的反应,下面有书君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大智若愚”的阿斗。首先,刘禅拥有着政治家的宽容。成年后的刘禅一直没有亲政,主要问题出在诸葛亮身上,但刘禅没有计较,因为他坚信:“君臣不和,必有内变”,他做法不仅让整个统

  • 周瑜出上联,暗喻诸葛亮老婆丑,诸葛亮回一下联,周瑜脸色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周瑜诸葛亮对联,诸葛亮和周瑜斗对联是怎么写的,诸葛亮讽刺周瑜诗句

    周瑜仪表堂堂也极具才能,周瑜和诸葛亮阵营不同,但两人同样有才,还有俗话说“既生瑜何生亮”,两人处于同一时期,效忠不同的人又都富有盛名,因此诸葛亮和周瑜常被人比较来比较去,大多时候都是诸葛亮更胜一筹,周瑜心高气傲,对诸葛亮当然不服气,诸葛亮此人较为完美,才华更是寻常人难以匹敌,但是诸葛亮的妻子容貌较丑

  • 霍去病行军作战,毫不体恤将士辛苦,为啥没有落得个张飞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霍去病的作战谋略,霍去病大将军生平简介

    17岁时,霍去病就跟随舅舅大将军卫青奋击匈奴。这一仗,由于赵信的叛变,卫青派出的各部均有折损,唯独初生牛犊的霍去病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猛冲猛打地四处穿插,功冠全军斩获了许多战果。武帝一高兴,封了他“冠军侯”;19岁那年,霍去病春、秋两季连续奔袭河西走廊,将匈奴在此的浑邪王、休屠王两股势力,冲击得

  • 秦始皇给“中国”取了1个名字,2千多年从未改名,现在人们还在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中国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除此之外便是一望无际的领土。在封建社会时期,将近出现了上百位帝王,每个帝王对国家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只是在这众多皇帝当中,不知哪一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到秦始皇,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要说他在执政期间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可谓是十分传奇的,不仅凭借自己

  • 张飞的燕云十八骑究竟是怎样的队伍?为何后来离奇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飞身边的燕云十八骑,张飞身边的燕云十八骑杀了张飞,张飞的燕云十八骑是真的吗

    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明争暗夺。在那样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是个人物都会有些保命的底牌,譬如亲兵。像是曹操的虎卫营、孙权的车下虎士、刘备的白毦近卫都属于亲兵的一种。而其他的一些统兵的将领也有类似的亲兵,比如关羽的五百校刀手、高顺的陷阵营等等。张飞也有一支这样的亲兵部队,这支部队战斗力彪悍,

  •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为什么相比海瑞,领导更喜欢郭嘉这类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如果郭嘉不死魏国能统一吗,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真相,郭嘉是三国中最出色的吗

    那么,郭嘉为何深受曹公器重?一是:他对曹操忠心不二,从不做反复无常的小人;二是:郭嘉多智近妖,在曹操创业之初郭嘉已经为主公规划了一幅霸业蓝图,甚至,有人对其评价道: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三是:郭嘉“达于世情”,深谙处世之道,办事非常“接地气”,每当郭嘉发表言论,总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令人如沐春风。在小说《

  • 三国这女子生前被恶霸欺凌,忍无可忍挥刀报仇,最终青史留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最悲惨的女将,三国中最凶悍的老人,三国历史三次复仇事件

    每谈起三国时期这段历史,人们总是首先想到诸多成名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中尤其让人热血沸腾、情绪高亢的,就首推一众三国战将,他们分属不同派系,但却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个个武艺高超、膂力过人、勇敢威猛,是战场上敌人眼中的恶神,是故事书中让我们惊心动魄的存在。除了威风凛凛之外,如果再较真般的归类一下的话

  • 关羽身高九尺,放到如今有多高?出土的一把汉尺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羽身高9尺相当于现在的多少米,关羽在古代身高有多高,关羽身高9尺是现在的多少

    在《三国演义》这部为人熟知的小说中,蜀国的三位代表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率先登场,他们各有长处,其中关羽以其忠义的性格至今依然被视为“关二爷”,是会被放在祠堂里祭拜的人物。同时,在小说中对于关羽的外貌描写也是让人感到如见其人,分外威武。那么,关羽身高九尺,放到如今有多高呢?从墓葬中出土的一把汉尺给出了

  • 清华教授陈寅恪:华佗可能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陈寅恪说华佗是印度人,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为什么当上教授

    也许我们可以从证据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这就要说到陈寅恪的一件趣事,他正好就出生在一个中药世家,但他自己对中医里面的各种比较玄的理论较为嗤之以鼻,因为跟西药相比起来,后者相对更为有着科学上的严谨,陈寅恪作为一名教授,他更愿意相信哪一边就不言而喻了。 首先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华佗的一生着实太过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