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晋为何“夭折”得那么快?顶层权力机构不够平衡,自然不长久

西晋为何“夭折”得那么快?顶层权力机构不够平衡,自然不长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003 更新时间:2024/1/21 10:57:45

关于西晋没有建立起新的平衡这件事。和一般人想的不太一样,一个组织存续最重要的不是它对外的输出,而是它顶层的权力结构是否能达到平衡。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这个组织中最有权力的那帮人,是否能够处得来。

这个很重要。一个王朝的权力结构,来自于它构建过程中的创业团队结构,就如同公司的股权结构一样。一个公司的建立,它一定不是创始人一个人的事情,它是一个团队,有人在前冲锋陷阵,有人在后制定策略安排后勤,还有人不直接参与,但提供资源支持,相当于出资方。这些人打江山的时候出力,坐江山的时候就要分权,这就构成了最初的权力结构。而随着王朝主要股东子嗣传承和相互联姻,并吸附外围的攀附力量,王朝顶层权力结构就逐步形成和演进。

司马懿剧照

其次,自秦以后,一般来说创始团队有两种。一种是军功勋贵阶层,这种一般来源于自下而上的政权夺取方式,而且这一阶层通常以同乡、族群或姻亲为纽带和图腾,如西汉丰沛集团、东汉南阳集团、元蒙古贵族、明淮泗集团、清满八旗。另一种是世家大族,这种一般来源于篡权。篡权的牵头人需要事先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方可上位。典型的如隋唐的关陇军事贵族。两晋属于后者,但不同于隋唐,两晋的帝权相对士族是较为弱势的,可以说,两晋的顶层权力结构,实质上是士族共和。

▲曹真与司马懿剧照

再者,曹丕曹睿时代,是曹真这种绝对忠心的曹氏宗亲带领中央军,才能安稳。等到曹芳上台,皇帝年幼,领兵的曹爽是个白痴,于是另外一个军头司马懿发动政变,掌握了大权。魏晋种军阀篡权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南朝,刘裕、萧衍、陈霸先这些开国皇帝都是中央军的军头出身。西晋的灭亡,不是因为士族共和,而恰恰是根源于其开国的几代君主(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试图颠覆士族共和的努力。颠覆的方式就是宗室分封建制,授予兵权。西晋诸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制衡乃至最终取代士族,实现帝权独大。

▲司马昭剧照

至于诸王的野心和隐患,西晋诸帝不是没看到,相反他们对七国之乱故事看得很清楚。但他们别无选择,受制于士族那是做外人的傀儡,而权分于宗室,甚至为宗室所篡,江山也始终在司马帝系。对受制于士族的强烈反感让西晋开国诸帝不惜一切的豪赌。这种豪赌最终以八王之乱的玉石俱焚而告终。司马家本身就是士族,为什么西晋的开国者如此不甘心与士族共和呢?这和西晋脱胎的时代背景有关系。

▲曹丕剧照

政治制度上,曹丕的九品中正制让士族垄断了文官系统。皇帝要想政令能出皇宫,必须选择和士族合作。所以士族对具体皇帝的忠心十分有限,只要符合法统,谁继承皇位都可以。另外各个士族的利益并不一致,导致整个文官系统的行政效率很低。使得中央财政恶化,反过来削弱了中央军的实力。八王之乱的导火索就是士族矛盾,贾南风和杨艳围绕太子人选的宫斗,背后就是两大士族的斗法。司马氏书香士族,熟读历史,当然知道分封诸王的毒性。

▲司马懿剧照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分封诸王基本都引起过内乱。从七国之乱到八王之乱,到南朝宗室厮杀,再到靖难之役,历史一再重复。道理很简单,既掌兵权又有法统合理性,正常人很难控制自己的野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路,其中对士族共和的恐惧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七国之乱的成功平定,和此后近四百年间未有宗室大规模军事政事变化的事实,让宗室夺取权力在司马氏心中像是遥远的传说,而曹魏疏离宗室终至灭亡的教训却近在眼前。

▲汉献帝刘协剧照

结语

如果说曹氏的衰落,是因为曹操曾经逼迫汉献帝,好歹还是和创业公司闹翻了,那么司马氏的上位就完全是一个背叛者逐渐阴谋霸占的故事了。我不知道司马懿指着洛水对蒋济发誓的时候,到底想的是曹睿临终时的遗言,还是在想将来自己的子孙能够坐上洛阳的皇位。然而之后,司马昭直接授意属下,在洛阳闹市中将皇帝格杀。对比曹丕,连那点脸面都不要了,就差把“我想继承皇位”刻在额头上。这样的国家,从先天就不足,至于司马炎私德的不堪也似乎都不那么显眼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

更多文章

  • 致力于灭高句丽,杨广和李世民难道都疯了?一位美国学者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广有没有灭掉高句丽,杨广和李世民哪个大,李世民真的在高句丽中箭了吗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战争从未停止,这也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不过东北地区显得较为特殊,这里不仅交通不便,而且气候十分寒冷,一直以来都很少有朝代会主动征讨此处。隋朝时期这里的地位急剧提升,两代皇帝都发动战争征讨高句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依然坚持着这个策略,不禁引起许多人的疑惑,难道李世民和杨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仅仅是为了帝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禄山和安庆绪之死,安庆绪之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是怎样死的

    很多热爱历史或者热爱文学的人,对唐朝都有着天然的好感,对于唐朝的衰败,都有着天然的惋惜,因此很多人都将唐朝衰败的因素推到了安禄山的身上,实际上这是不恰当的。所谓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打破的,李隆基执政晚期把唐朝霍霍的不是一星半点,安禄山只是其中之一。话说李隆基晚年有多昏庸,不止是宠信安禄山,六十多岁的人

  •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为何急于除掉昔日的盟友太平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灭亡后的李隆基,李隆基当皇帝后为何杀太平公主

    李渊建立唐朝后不久,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政变,杀兄逼父,从父亲李渊手中夺得大权,最终成为皇帝;武则天也是通过政变夺了自己儿子的权力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岁数大了之后,唐中宗李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支持下发动神龙政变,从武则天手中夺下政权,成为皇帝;但是李显本身就是傀儡皇帝,真正的权力掌

  • 《长安十二时辰》以唐朝为背景,为何女性角色穿着并不暴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安十二时辰还原唐朝,长安十二时辰人物衣着色彩分析,长安十二时辰服装

    不管你现在看没看《长安十二时辰》,我相信你都会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唐朝有着天然的好感,在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能够有这样一个盛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就冲着这个大唐盛世,我们也应该来看看这部剧。我在一篇文章:《长安十二时辰》口碑爆炸,收视扑街,因为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太多,中详细的解释为何我们

  • 东晋名画被英军掠走,二战时期主动提出奉还,为何中国却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二战时期东晋名画,东晋名画,八国联军抢走的名画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侵略中国的法国上尉巴特勒所写的一封信,信的名字就叫做《两个强盗》。这封信中所描述的事情,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磨灭的耻辱,也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大的悲歌。01事情发生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强行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只是大口吐血,为何没有伤及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亲手杀了李建成吗,李建成怎么会被李世民杀了,李世民晚年有没有后悔杀了李建成

    李世民从小就长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李渊是隋朝的大将军在,在父亲的影响下,李世民不仅精通兵书,而且还擅长骑射,懂得如何用兵,在如何带兵打仗、管理军队上极富天赋。在隋朝时期,李世民因为解救过隋炀帝,就已经声名远播了,等到建立唐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几次平定地方割据,很多次的战争都是亲力亲为,为唐朝

  • 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时,李世民尚在,怎么就知道他庙号是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征如何劝谏唐太宗的,唐太宗魏征历史评价,李世民庙号为什么是太宗

    按照这个结论来说,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是不可能的。但凡是也不能说绝对,话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出现啥样的事应该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比如三国时期的魏国第二任皇帝曹睿来说,在活着的时候就定了自己的庙号,而且还是烈祖,也让人感觉不管啥时候话都不能说得太满。那么,曹睿为何会生前定庙号呢?而且是烈祖呢?曹丕篡汉

  • 南唐后主李煜,主动投降赵匡胤,为什么是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南唐后主李煜,以诗词名震千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将其当时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李煜42岁之时,死于开封,为何而死,至今都是千古之谜。然而他主动投降赵匡胤的选择,确值得人们尊敬。后周显德二年,也就是956年,周世宗亲征南唐,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南唐大部分土地,兵临

  • 唐玄宗为啥不顾反对,决意要斩杀上官婉儿?专家:若不杀就是他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上官婉儿是被唐玄宗所杀吗,上官婉儿的真正死亡原因,上官婉儿在唐朝的地位

    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西咸新区空港城一处建设用地进行先行考察时,发现了一座带有五个天井的唐代墓葬,一时间引起巨大轰动。要知道,五个天井级别的墓葬规模,至少是皇家级别的存在,而这座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一下子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目标。随着考古工作的有序进行,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也逐渐浮出水面。从出土墓

  • 中国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也是唐朝开国元勋,可惜无人知其姓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最有名的四大公主,唐朝公主墓图片,唐朝最尊贵的公主是谁

    清代王祖庚在《娘子关》一诗中写道:“娘子军容讲武台,雄关嵲屼倚山隈”。这是关于山西一个古代兵家重地娘子关的诗,顾名思义,这里肯定跟一位女子有关。就算是不熟悉历史的人,应该也知道汉唐盛世,堪称盛世典范。唐朝以及汉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鼎盛的时期,李渊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打天下的故事,在民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