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广的陵墓为何会如此寒碜?甚至连专家都感觉非常奇怪

杨广的陵墓为何会如此寒碜?甚至连专家都感觉非常奇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570 更新时间:2024/1/22 16:28:31

但跟随杨广的都是关中的卫士,他们因怀念家乡,纷纷选择了逃亡。而此时,元礼、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的思乡之情,推举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了兵变。杨广听闻后,本想逃走,但不幸还是被抓了,最终被缢死,时年五十岁。

作为亡国之君,他的墓葬一直为后人所关注。

根据史料,由于事发突然,当时的萧皇后只得和宫人将宫中的床板拆了做了一副棺材,并将杨广葬在了江都宫流珠堂。一直等到宇文化及等人离开江都(今扬州)后,当时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心中记着杨广对他的恩情,这才替杨广发丧,并且,将其改葬于吴公台下。

后来,考古专家在扬州邗江区发现了两处墓葬,其中一座古墓出土的墓志很是清楚的写着“隋故炀帝墓志”,铭文上记载的去世事件也为“大业十四年”。虽然,其它文字由于年代久远已很模糊几乎无法辨认了,不过,就这两处的关键字,已经道明了该墓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杨广。

隋炀帝的谥号,是李渊给起的。“炀”字的意思很不好,当年杨广可以说是劳民伤财,一是开了运河,二是远征高句丽。其实,这两件事,放于今天来看,有很多种解读,但是在当时,老百姓得不到修生养息,连年如此,怨气自然难以平息。

虽然,隋炀帝的谥号很不好,是个恶谥,但李渊还是以礼相待了杨广的后事。这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之前历史上汉族政权更替,都要走一个形式,那就是禅让。曹丕如此,王莽亦是如此。其实,他们的位置都是靠胁迫得来的,但在外人面前,得表现出自己位置的合法性。

李渊的做法,也是这套流程。他在攻入长安后,直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使杨广成了太上皇。等到杨广被杀后,李渊就逼着杨侑禅位给他。这么一来,其实也表明了唐朝是承认隋朝地位,承认杨广的,所以后来李渊才会以帝礼安葬杨广。

不过,这处古墓的发现并没有给考古人员更多惊喜,而是更多的意外。

这处墓葬,可以用“寒酸”二字形容。东西向长不过5.88米,南北向长也只有4.98米,而墓室的深度仅有2米多。一般的有钱人家,都比它葬得气派,这只能勉强算是个中小规模的墓葬。生前那么喜欢排场的杨广,他的帝陵居然只有如此大的一点地方。

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和他的特殊死因有关,但应该还有其它因素。由于,墓室中无骨骸和棺椁,无形之中让后人有了很多想法,这会不会仅仅只是个衣冠冢呢?他手下的旧部,或者其他人,为了缅怀他,以他生前的遗物下葬,并铭刻了一块墓志呢?

在公元622年,李渊又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直到萧皇后病逝后,李世民又以厚礼将其遗体运至扬州和杨广合葬。这两位皇帝既然让外界得知他们是如此的宽宏大量,那么,真的会在实际操作中如此抠唆吗?这很难让人理解。

或者他们只是走个过场?亡国的皇帝,又有几人会真正关心呢?但好歹他们还是表亲,李渊的母亲和杨广的母亲还是亲姐妹。如果念及家族的这份情谊,也不该如此马虎的对待杨广的墓葬。那时,门阀士族观念很强,各自都会护着自家的利益。

只是,李家拿了杨广的天下,估计心中已经不再将其看得有多重要了。只是,当时的规矩还得遵守,至于如何做,也就只有李渊和李世民自己知道了。如果这真的是当年李渊以帝王规格给杨广修的墓,那他就是有意而为之,因为,他打心底觉得杨广不配拥有豪华的陵墓。

其实,李渊只是想要天下人知道他有这份心就好了,修一个帝陵也需要耗费很多钱财,何必将钱财浪费于老百姓都不喜的一个人身上呢?再看看杨广,本就下葬仓促,尸身哪能保全,又三番二次改葬,几次折腾,连个棺椁都没了,怎不叫人觉得凄惨?

所以,当考古的消息出来后很多人就开始质疑:李渊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杨广的下葬地点以及墓志都一一对应,叫人找不出任何怀疑之处。可能,这一切只能交给时间,通过更多的考古发现来佐证其中的疑问了。

杨广这一生很是喜欢江都,葬于此处也算是遂了他的心意了,只是,结束的方式有些过于粗暴罢了。试想,一个不能善待子民的帝王,又怎能苛求死后得到更好的回报呢?

参考资料:

【《隋书·卷三·帝纪第三》、《隋书·卷四·帝纪第四》、《资治通鉴·隋纪》】

更多文章

  • 财政危机如何拖垮了唐朝?一个王朝要倒下,怎么也救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一,唐朝财政危机的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税,也就是租庸调制度。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也就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则为国家提供租庸调以及兵役,所谓的“租”为田租,庸是以“钱”代役、调是就是户口税。这种近似于乌托邦的土地制度,很快就遭到了破坏。由于国家掌握的土地

  • 唐朝垄断盐的买卖:增加了财政收入,葬送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时的盐,唐朝的盐是什么样子,唐朝盐库在哪里

    一,安史之乱后推行榷盐,以解决财政危机唐朝前期,国家允许民间自发开采和经营盐业,政府也不收盐税。这样的政策是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到了开元年间,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天下户口逃亡过半,以租庸调为主体的税收开始受到影响,于是唐玄宗开始开辟新的税源,如地税、户税以及盐税。718年,开始征收盐税,每

  • 为什么说,古代马匹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鼎盛?看唐朝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马匹数量,唐朝骏马有多厉害,唐代的马匹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张骞出西域,回来的时候,就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到了唐太宗时期,西域就向唐朝进贡了千里马,其中,就有“汗血宝马”,而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特勒骠”,据说,就是突厥赠送的“汗血宝马”。都知道,唐朝不仅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在万国来朝之时,达到了

  • 狄仁杰的权谋之术,一步一步铲除武则天羽翼,恢复李家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狄仁杰临死前对武则天说了4个字,96版狄仁杰与武则天传奇,狄仁杰是怎样为武则天所用的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纵观狄仁杰一生的所作所为,虽然表明了他的忠肝义胆,追求正义的赤子之心,但是如果把事件都一一联系起来,就能看出狄仁杰的权谋之术到底有多高!一些小事我们不说,单从朝廷的大事上来看,除了维护朝廷之外,很多事情总结在一起就可以看出,狄仁杰藏得很深,他一步一步将武则天的羽翼铲除,最终恢复

  • 科举制是隋炀帝创立的?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并非不可置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评价科举制,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吗,唐隋宋明科举制手抄报

    中学历史教材的说法并非就是完全正确的,其认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是科举制开始的标志也并未在学术界获得认可。史学家对科举制的产生时间还具有争议,徐连达、楼劲等人认为科举制产生了汉朝;关履权、周谷城等认为产生于隋朝;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人这认为开创于唐朝。要想搞清楚科举制起源于什么时候,那我们弄清

  • 隋朝和突厥之间的战争:杨坚通过外交手段瓦解了统一的突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突厥与隋朝的大战,隋朝对突厥政策,隋文帝时期突厥

    一,一个公主挑起了两大帝国的战争580年,东亚大陆的两个大国都出现了巨大的政治变动。突厥方面。佗钵可汗去世,其弟弟社图继位。在这个继位过程中,发生了汗位之争的小插曲,就是这个插曲为后来突厥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当时突厥推行分封制,全国除了有大可汗统领之外,还有东面可汗、北面可汗、西面可汗三个小汗分治地方

  • 中国古代最败家的10大皇帝,杨广排名第一,明朝上榜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杨广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皇帝吗,杨广是历史上的好皇帝吗

    1,隋炀帝杨广排名第一的是隋炀帝杨广。604年,隋朝的第二代皇帝杨广即位了。在此之前,他的父亲杨坚创造了一个盛世。在疆域上,杨坚继承了宇文邕的伟业,实现了消灭了南朝,击败了突厥,实现了国家的再一次统一。在经济上,统一后的隋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规模达到了5000万。在政治上,国家制度趋于成熟,三

  • 宰相写“青鹅”二字被告谋反,百官为其喊冤,武则天:把字拆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谋反片段,武则天下空白圣旨,武则天用锥子降伏烈马

    裴炎,乃是出身千秋不衰的河东裴氏,在公元680年成为宰相,深得李治看重,将他看作顾命大臣,从682年开始将他派给太子李显当心腹,并在次年病重时命令他辅佐李显监国,任中书令执掌政事。但大家也都知道,什么唐中宗唐睿宗的,在此时都不过是傀儡,真正掌权的乃是武后武则天。裴炎虽然是李显的辅政大臣,但在听闻李显

  • 五代十国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很少有人提起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五代十国最详细历史,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因此,可以通过他有趣的了解一下五代十国的情况,他就是郭威。郭威当上皇帝后,有一次去淮南调查民情,当地百姓告诉他,朱温早年征伐这里时,将缴获的上万头耕牛给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征收牛租,时至今天的后周,还在征收,而当年的牛早就死了。郭威当即下令废除了这项既过时又累民的税收。他不仅听当地百姓讲天下大事,也

  • 隋末西秦霸王薛举,如何大败李世民?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薛举和李世民,李世民打薛举开创盛世,薛举是何人

    起兵称王薛举本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其父薛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容貌魁梧雄壮,骁勇善射。其家钱财巨万,喜欢交结边地豪杰,称雄于北方边地。隋朝大业(605年—618年)末年,薛举担任金城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时逢年荒民饥,陇西盗贼蜂起,金城县令郝瑗为讨伐贼寇招募兵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