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儿子做错了什么,为何努尔哈赤要处死他?

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儿子做错了什么,为何努尔哈赤要处死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558 更新时间:2024/1/17 12:06:04

很多人都质疑,一个4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上战场?

事实上真就有这么回事,这个孩子便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

和一些人料想的不同,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初,那是相当的落魄,只有十三副甲胄和几十人马。

好在努尔哈赤当时的对手也大多就这实力,当时草原上的一座城寨,也就几十人到上百人驻守。

所以每次打起仗来,双方都是拖家带口的。没办法,总不能把老婆孩子都丢下不管吧,万一被人摘桃子了怎么办?

所以,褚英4岁的时候,已经开始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了,只不过他的任务都是呆在军中营帐里,等待父亲得胜归来罢了。

即使如此,褚英依然经历过险象环生。

一次,努尔哈赤的敌人由于在战场上打不赢他,于是派出刺客搞暗杀。

可惜努尔哈赤警惕性非常高,一发觉不对劲,便将褚英和其他子女藏起来,然后沉着应敌。

最后刺客死的死逃的逃,褚英才躲过一劫。

也正是因为成长与这种环境,见惯了血雨腥风,褚英长大后成为了一名沙场猛将。十几岁便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逐渐崭露头角。

公元1598年,褚英奉命讨伐东海女真的安楚拉库部落。

这大概是褚英第一次独自领兵,而他的对手也不是以前那些城寨可比的,对方可是拥有数千人马的完整部落。

很显然,努尔哈赤这是在考验褚英,看他能否有大用。

褚英没有让人失望,他日夜兼程,接连攻下二十多处城寨,而剩下的城寨恐于他的威势,直接投降了。

此战,褚英只花了很小的代价,便攻下了一个部落,而且还俘获人畜无数。

回去后,褚英被赐称号“洪巴图鲁”(意为旺盛的英雄),并晋封为贝勒,正式进入核心决策层,参与朝政的议论。

此后,褚英不断开疆拓土、攻城掠地,为后金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了公元1607年,褚英迎来了他人生最关键的一战:乌碣岩之战。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时局。

努尔哈赤起兵于建州地区,通过一场场“械斗”,逐步壮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建州女真。

他的下一步目标便是实力较弱的东海女真,然而实力最强的海西女真不愿坐视努尔哈赤的崛起,于是联合起来发兵攻打努尔哈赤。

结果,海西女真联军大败,叶赫部首领布寨被杀,乌拉部首领布占泰被俘,其他部落纷纷退败。

虽然努尔哈赤打赢了,但是海西女真势力依然强劲,努尔哈赤没有把握将其吞下,于是采取怀柔政策安抚、拉拢。

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他不仅放了布占泰,还与各部联姻。然后调转枪头,继续攻打东海女真。

公元1607年,一个不满乌拉部欺压的小城请求归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自然欢迎。

努尔哈赤派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与褚英还有代善(努尔哈赤二儿子),一同前去将对方家眷、族人都接回来。

这原本是一场很轻松的任务,谁也没想到会暗藏杀机。

在路上,舒尔哈齐便老嚷嚷着要回去,原因是晚上营地的旗帜发出白光,他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然而褚英和代善初生牛犊不怕虎,根本不信这些,强行带领军队继续前行。

当接到人返程途中,果然出事了。

当他们走到一个叫乌碣岩的地方时,突然冒出了上万乌拉部士兵。

很显然,努尔哈赤的怀柔政策并未让乌拉部真正臣服。他们对于上次的战败耿耿于怀,这次努尔哈赤又挖墙脚,新仇旧恨加在一起,乌拉部准备集结大军一雪前耻。

舒尔哈齐一看敌我兵力差距悬殊,便表示要按兵不动,看清形势再做打算。

然而褚英和代善哪里管这些,直接带着人就冲上去砍就是了。

他们派了200人从正面冲击,吸引乌拉兵的注意力。而褚英和代善则各率500人马从两侧包抄。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乌拉兵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岂是努尔哈赤手下这些百战之兵的对手。

交战不久,乌拉兵便溃败了。最后,褚英等人斩杀3000多乌拉兵,缴获马匹5000,甲胄3000,乌拉部大将也成了褚英的刀下亡魂。

此战之后,乌拉部元气大伤,过了不久便被褚英带人给消灭了。

至于褚英,在回去后,被努尔哈赤授予“阿尔哈图图门”的称号(意思是足智多谋之人),并被委以代理国政的重任,足以看出努尔哈赤对褚英那是宠幸有加。

此刻,褚英站在了人生巅峰。

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到达巅峰后不久,褚英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褚英此人本就有勇少谋,而且他的谋仅限于战场上,对于权谋之术则是一窍不通。

在代理国政后,他开始膨胀了,处处以努尔哈赤的接班人自居,不把朝中权贵放在眼中。

这下子,他一次性得罪了两股势力。

一股是在朝中德高望重、手握实权的“五大臣”。

其中,额亦都和安费扬古是拥戴努尔哈赤起兵的老臣,可以算是他事业的合作伙伴了。

费英东、何和礼和扈尔汉则是最早归附努尔哈赤的部族首领。

这五个人各个都有自己的部族和势力,是建州女真的代表人物。

另一股势力则是人们所熟知的“四大贝勒”,这些人个个功绩不比褚英差,是努尔哈赤最为信任的子侄。

此时的的褚英,真以为自己已经是储君了,认为“五大臣”和“四大贝勒”的存在是在和自己分权,于是想方设法打击、削弱他们。

这直接导致了“五大臣”与“四大贝勒”联合起来,他们联名到努尔哈赤处去告状,称褚英专权、打击异己,且向他们索要财物。

他们的意思很明白,褚英和他们,努尔哈赤只能选一边。

失去这些人的支持,努尔哈赤便什么也不是。因此,迫于压力,努尔哈赤严词警告褚英,并削减了他的权力作为惩罚,算是给这些人一个交代。

然而褚英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言行,反而变本加厉地结交党羽、壮大势力,企图等努尔哈赤出征战败的时候夺取汗位,然后除掉“五大臣”和“四大贝勒”。

此事被努尔哈赤得知,他立刻收回了褚英的一切权力,并将其软禁起来。此时,距离其代理国政仅仅几个月的时间。

在被软禁了两年后,褚英最终被努尔哈赤处死。

然而有趣的是,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乾隆朝,乾隆皇帝却极力掩盖这一段历史。

乾隆在命人整理重抄清朝早期史料的时候,特意下旨将这一段历史给删掉了一部分。

删除的这部分写的是在褚英被软禁后,努尔哈赤十分纠结,一方面怜惜儿子,另一方面有担心褚英及其党羽败坏国政,最后纠结了两年才决定处死褚英。

这段记载看似平平无奇,但是结合其他史料,你就会发现乾隆想要掩盖的真相。

不知道你看到这段内容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总之我首先好奇的是,有两点:

其一,为何一定要处死褚英?心疼自己儿子大不了让他做个无权的王爷得了,如果担心他搞事情就一直软禁到死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处死呢?

其二,为何要等两年?都过去了两年了,努尔哈赤气早消了,真心疼儿子,还下得了决心将其处死?

所以,这些记载很可能是美化过的,事情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结合当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褚英被处死的时机太巧了。

前面我们说过,努尔哈赤由于一时半会无力吞掉海西女真,于是便想方设法对其各部落拉拢。

然而这些部落一直叛服不定,光乌拉部就闹腾了好几次,不断反复横跳,每次被打怕了就求饶,等元气恢复了又跑出来搞事情。

这边好不容易平定了乌拉部,那边叶赫部又跑出来搞事情。于是努尔哈赤连番派遣大军讨伐叶赫部,屡战屡胜。

不过由于叶赫部是大部落,加上当时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相互制约,使得努尔哈赤一直无法彻底解决叶赫部这个刺头。

到了公元1615年7月,努尔哈赤终于等到了机会,他派出3000人的“大军”,企图一举消灭叶赫部。

可惜此事受到了来自明朝的干涉,此时的明朝还是努尔哈赤不敢招惹的庞然大物,努尔哈赤无奈之下只得退兵。

而就在一个月后,褚英便被努尔哈赤给处死了。

褚英被软禁了两年,早不杀晚不杀,偏偏这个时候杀,你要说二者没有什么关系,谁会相信?

现在看来,努尔哈赤应该是在杀人立威、震慑宵小。以此来警告那些和自己作对的部落,谁敢忤逆自己,即使是亲儿子他也照杀不误。

很可能,努尔哈赤从一开始就动了这个心思,而他软禁褚英两年之久,就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给杀了。

所以,努尔哈赤杀褚英,与“五大臣”、“四大贝勒”无关,也与他所犯的过错的无关,这些都只是努尔哈赤放弃他的原因罢了。

事实上,努尔哈赤已经不是第一次杀死亲属了。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舒尔哈齐吗?就是乌碣岩之战拖后腿那位。

作为努尔哈赤集团的二把手,其实他一心向着明朝。他并不像努尔哈赤那样野心勃勃,只想发达之后过安稳日子,不愿整天征战沙场。

奈何努尔哈赤志不在此,这导致兄弟二人的关系越来越僵,最后舒尔哈齐带着自己的主人逃到明军势力范围安居乐业了。

但是努尔哈赤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背叛,更担心这会产生蝴蝶效应,会有更多人效仿,于是派兵将其抓回来软禁。

就在褚英被处死的四年前,舒尔哈齐于软禁中死去,而舒尔哈齐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舒尔哈齐的死绝对不正常。

由此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根本不在乎亲情,即使是褚英和舒尔哈齐这样的至亲,也只不过是他获取权势的道具罢了。

他就是个冷血之人。

而这大概就是乾隆真正想要掩盖的事情。

虽然很多人认为乾隆这个“十全老人”名不副实,但是他确实是很有能力的一个君王,尤其是帝王权术他玩得那是贼溜。

很可能当年他看到了这段记载后,立刻意识到了事情后面的真相,于是他才会下旨将这段内容抹去。

毕竟这种事情他能看出来,自然有其他人可以看出来,“十全老人”有这么冷血、残酷的祖先,实在是对他的名声不利。

更何况努尔哈赤的这番行为完全不符合儒家思想,万一有别有用心之人拿此事质疑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就更麻烦了。

所以他下旨抹除这段历史,从根源解决消灭问题,一了百了。

可惜他千算万算,万万没想到原版记载会有重现天日的一日,他更没想到他处心积虑维护的清王朝,在他去世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其实他这是鸵鸟心态,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有什么样的大臣就有什么样的朝廷。

这样的朝廷,又如何能外拒强敌内安百姓呢?所以说,清朝的衰弱始于乾隆朝。

反倒是褚英的死有些令人惋惜,像他这样的猛将不能战死沙场,反倒是死于权谋、算计,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更多文章

  •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之路:从一个山寨到另一个山寨,像极了打怪升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努尔哈赤兴衰史,努尔哈赤是怎么夺下辽阳的,努尔哈赤统一后的变化

    一,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去古勒寨劝降,结果被误杀。努尔哈赤大怒,他不能拿明军怎么样,只能将复仇的火焰对准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是尼堪外兰为了抢功才唆使明军不分青白杀进去的。努尔哈赤要求明军惩办尼堪外兰,这种无理要求当然遭到了拒绝。随后,努尔哈赤又找李成梁理论,李成梁自觉理屈,于是就封努

  •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明军为什么能追着皇太极的部落打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魏忠贤为何追着皇太极的部落打,魏忠贤与皇太极的关系,魏忠贤打过皇太极

    魏忠贤是个奸佞小人无疑,但在他掌权时,明朝确实有一些好的变化,首先是魏忠贤不对穷人征收过多的税,而是对江南富人征税,并且他将大部分税收都应用在了辽东战线。有了巨大的财力支援,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才接连取得对清军的多次大捷,延缓了清军的入关步伐。其次,魏忠贤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太监,绝对做不了皇帝,他最大的

  • 为什么中国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谈谈背后的政治因素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资料,老梁说中日甲午,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做出的改变

    甲午海战1840年到1860年,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失去了东北、西北大片的土地。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让许多富有见解的中国人开始去学习西方,进而催生了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人购买西方的机器,建立近代化的工厂;开办了学堂,派遣了留学生;创办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

  • 雍正为何没能灭准噶尔汗国?坐失良机,只能以阿尔泰山作为疆界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雍正和准噶尔之战,雍正为什么不敢打准噶尔,雍正是怎么打败准噶尔

    一,雍正坐失灭准噶尔的大好时机1727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此人“少年聪黠,善驭士卒”,在治国上不输策妄阿拉布坦。他鼓励农业、手工业生产,大力支持枪支、火药、子弹和大炮的制造业。俄国的奥伦堡探险队长基里罗夫曾在报告中写:噶尔丹策零是所有土著民族中最强者,他拥有炮兵8万人

  • 乾隆80大寿,英国派遣使团来华,清朝却认为他们是来朝贡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王朝外国使臣来大清进贡,讲述清朝乾隆皇帝与英国使团,乾隆八十大寿英国派使臣来访

    但是,东方市场依然没有得到打开。当时中国人口已经超过3亿,占据世界的四分之三。很显然,中国这个市场是最具有诱惑力的。当西方的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中国还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国家。1757年,乾隆皇帝正式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标志着闭关锁国开始全面推行了。在有限的中英贸易中,中国的瓷器、茶叶等

  • 清军入关时,多尔衮问老道:大清何时亡?道士的话让他喜忧参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清廷实际掌权者多尔衮得到吴三桂帮助后,遂出兵从山海关长驱直入,进兵中原。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他因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是正白旗旗主。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入主中原后,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一六四四年八月,在多尔衮的带领

  • 平定三藩之乱:清朝战争机器开动,吴三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吴三桂与三藩之乱,三藩之乱吴三桂军队的战斗力,三藩之乱吴三桂最远打到哪里

    一,吴三桂起兵,康熙再次开动战争机器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自称“吴王”。很快吴军就控制了整个云贵高原,挺进了湖南。吴三桂还四处传檄,号召天下群雄揭竿而起。消息传到北京,索额图请求诛杀支持撤藩的大臣,康熙则主动承担起有关撤藩的全部责任,开始运转清朝的战争机器。康熙立

  • 民国最坚贞异地恋:分开20年,妻子连续10年每月给丈夫寄去10美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上海民国真实爱情故事,十对民国最著名情侣,民国爱情记录

    幼年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女14岁被卖到青楼当雏妓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写过“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句,让扬州这个城市以灯红酒绿的青楼伎馆名扬天下,而潘玉良就是出生在扬州这个传统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江南城市中。清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潘玉良出生在扬州的一个贫困的家庭里。潘玉良后来的丈

  • 乾隆皇帝一共有十个女儿,其中哪个女儿最被乾隆喜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剩下的五位公主,和敬公主是乾隆帝发妻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和嘉公主是纯惠皇贵妃苏氏所生,和静公主与和恪公主都是孝仪纯皇后魏氏所生,小女儿和孝公主则是惇妃汪氏所生。如果就宠爱程度来看,和敬公主与和孝公主最为得宠,倘若真的要进行比较,反而还是妃嫔所生的和孝公主更得乾隆帝的欢心。固伦和敬公主孝贤纯皇后富察

  • 清朝妃嫔手上戴的那根长长的物件叫什么,为何地位越高戴得越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赏赐嫔妃物品,清朝皇后手指上戴什么东西,清朝妃子头上戴的旗头是什么做的

    既然说到了清朝妃嫔们的穿着打扮,那不知道细心的网友们有没有发现一件事,那就是那些有地位的皇妃手上,总是会戴着一根长长的,尖尖的物件,且份位越高,越受宠的皇妃,手上戴的这种物件就越多,而且越华贵;一般低份位的妃嫔以及宫女手上则没有这种东西。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原来这种尖尖的长长的物件叫做护甲套,顾名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