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号称强悍的清军骑兵会遭遇如此一边倒的战绩,看一下整个战争过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大致集中在三次大沽口战役和八里桥之战。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规模不大,英法联军以炮艇掩护1000多人的陆战队登陆,清军的炮台发挥了一些作用,对联军造成百余杀伤,但在联军登陆后,清军在近战中无法抵抗,战死300多人后,炮台被英法联军攻占。
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与第一次相差一年多,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后,京师震动,清廷为了避免重蹈失败覆辙,命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署理直隶总督)前往天津整饬海口防务。经过建设,大沽口炮台被强化,大炮增加到64门,同时在水陆都加强了防御工事。
1859年6月25日,联军开始进攻,清军事先伪装得很好,等联军舰队进入射程后,所有大炮掀掉覆盖的草席,一起开火,激战两小时后,联军参战舰艇全被击伤,旗舰“鸻鸟”号被击毁,炮艇“茶隼”号和“庇护”号被击沉,“鸬鹚”号等炮艇先是搁浅,后又被击毁,联军海军司令、英国海军少将贺布本人身负重伤。
联军的登陆作战也遭遇抵抗,最终被赶下大海,经过一昼夜激战,联军遭到惨败,参战的13艘舰艇中,有六艘丧失战斗力,四艘被击毁击沉,英军死伤578人,法军死伤35人,最后联军撤退到杭州湾,清军的伤亡只有区区32人,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是清朝完胜。
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损失惨重,英国、法国当然不会甘心,1860年8月1日,联军5000多人在未设防的北塘登陆。8月21日,4000多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在水陆同时被炮击的情况下,清军炮台不支,在联军的劝降下,清军丢失了两座炮台后剩余清军投降,大沽口炮台陷落,英法联军由此控制了大沽口。此战清军大约有2000人战死,包括炮台守将乐善,联军损失是死伤300多人。
这时候,清政府意识到战力不及,有心议和,但在议和这件事上,却反反复复。尤其是其观念还停留在中世纪,在清朝内部的主战派看来,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击败敌军,而是企图玩智取,也就是擒贼先擒王的古老理念,联军派来谈判的代表巴夏礼使团一众39人被逮捕下狱,其中十余人被虐致死,这种与近代国际理念格格不入的做法,不仅没有吓退联军,反而促使后者集中力量发动进攻。
英法联军向北京推进,僧格林沁率马步军在通州列阵以待,八里桥之战由此爆发。
如果说八里桥之战是冷兵器对战热兵器,清军骑兵发动的是决死冲锋的话,并不是太准确,不如说是武器和战术的代差导致的意料之中的惨败。
清军的武器虽然远远落后于联军,但并非完全是一支冷兵器军队,同样装备有火绳枪、火炮等热兵器,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但清军的枪炮与当时联军装备的单发膛击发枪,后膛火炮相比,则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战前部署是僧格林沁将手下一万多名满蒙八旗马队部署在战场正面,步兵部署在侧翼,另外还有少量骑兵和步兵作为预备队,他统帅的兵力大概有30000多人,是清军决战的主力。
英法联军人数虽少,却拥有大批专业训练的士官负责基层指挥,还有多达2000人的强大炮兵队伍,人数不多的印度锡克骑兵团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还包括一并带到中国的70个医疗小分队。
僧格林沁采用的战术,是由清军炮兵在后方发炮,打击英法联军的步兵排枪队列,掩护骑兵冲锋,骑兵突入敌方砍杀后,再由侧翼的步兵包抄。清军摆出的战阵,可以说是清军200年来百战百胜的一种打法,那就是红衣大炮掩护马队直接发动冲锋。
对高速运动的骑兵,传统的弓箭、马刀反而比清军落后的火枪更为实用,他们也是寄希望于快马冲入敌阵展开肉搏,短兵相接时,骑兵对对步兵优势巨大,这招在以往僧格林沁的军事生涯中被运用地炉火纯青。
由于对距离设定错误,清军炮兵在第一次射击时设定的距离过远,炮弹落到了联军身后。如果是以往,这个错误调整一下就可以了,不过面对英法联军的炮兵,这是个致命错误,暴露了清军炮兵的位置,配备了阿姆斯特朗后膛野战炮的联军炮兵迅速发炮摧毁了清军炮兵阵地后,冲锋的骑兵就失去了掩护,成为了靶子。
联军几个炮兵群从两翼和正面连续打垮了蒙古马队。蒙古马队撤退以后,联军的印度锡克骑兵团和步兵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扫荡了八里桥战场,一举打垮了清军留在战场上的2万步兵。
战后的损失,英法联军的估计是清军阵亡在1200多人,清朝自己估计的损失是3000多人,这是极其少有的胜利方自认的战绩少于战败方自己统计的战役,许多认为清军伤亡过半的说法,并不见资料记载,无法确认。联军的损失很精确,记载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八里桥之战是近代军队与封建军队的一次经典战役。英法联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锤炼,采用义务兵役加职业军官团,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最新战术,不仅装备刺刀前膛燧发枪,还使用了最新的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而八旗军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
从训练、战术、武器到战略、指挥全面落后的清军,纵然有一腔热血,在无情的炮弹面前也只能被成片打倒,此战对清朝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