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决定大清国运的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30000清军为何会败得那么惨

决定大清国运的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30000清军为何会败得那么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93 更新时间:2024/1/18 22:55:10

号称强悍的清军骑兵会遭遇如此一边倒的战绩,看一下整个战争过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大致集中在三次大沽口战役八里桥之战。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规模不大,英法联军以炮艇掩护1000多人的陆战队登陆,清军的炮台发挥了一些作用,对联军造成百杀伤,但在联军登陆后,清军在近战中无法抵抗,战死300多人后,炮台被英法联军攻占。

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与第一次相差一年多,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后,京师震动,清廷为了避免重蹈失败覆辙,命令科尔沁亲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署理直隶总督)前往天津整饬海口防务。经过建设,大沽口炮台被强化,大炮增加到64门,同时在水陆都加强了防御工事。

1859年6月25日,联军开始进攻,清军事先伪装得很好,等联军舰队进入射程后,所有大炮掀掉覆盖的草席,一起开火,激战两小时后,联军参战舰艇全被击伤,旗舰“鸻鸟”号被击毁,炮艇“茶隼”号和“庇护”号被击沉,“鸬鹚”号等炮艇先是搁浅,后又被击毁,联军海军司令、英国海军少将贺布本人身负重伤。

联军的登陆作战也遭遇抵抗,最终被赶下大海,经过一昼夜激战,联军遭到惨败,参战的13艘舰艇中,有六艘丧失战斗力,四艘被击毁击沉,英军死伤578人,法军死伤35人,最后联军撤退到杭州湾,清军的伤亡只有区区32人,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是清朝完胜。

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损失惨重,英国、法国当然不会甘心,1860年8月1日,联军5000多人在未设防的北塘登陆。8月21日,4000多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在水陆同时被炮击的情况下,清军炮台不支,在联军的劝降下,清军丢失了两座炮台后剩余清军投降,大沽口炮台陷落,英法联军由此控制了大沽口。此战清军大约有2000人战死,包括炮台守将乐善,联军损失是死伤300多人。

这时候,清政府意识到战力不及,有心议和,但在议和这件事上,却反反复复。尤其是其观念还停留在中世纪,在清朝内部的主战派看来,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击败敌军,而是企图玩智取,也就是擒贼先擒王的古老理念,联军派来谈判的代表巴夏礼使团一众39人被逮捕下狱,其中十余人被虐致死,这种与近代国际理念格格不入的做法,不仅没有吓退联军,反而促使后者集中力量发动进攻。

英法联军北京推进,僧格林沁率马步军在通州列阵以待,八里桥之战由此爆发。

如果说八里桥之战是兵器对战热兵器,清军骑兵发动的是决死冲锋的话,并不是太准确,不如说是武器和战术的代差导致的意料之中的惨败。

清军的武器虽然远远落后于联军,但并非完全是一支冷兵器军队,同样装备有火绳枪、火炮等热兵器,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但清军的枪炮与当时联军装备的单发膛击发枪,后膛火炮相比,则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战前部署是僧格林沁将手下一万多名满蒙八旗马队部署在战场正面,步兵部署在侧翼,另外还有少量骑兵和步兵作为预备队,他统帅的兵力大概有30000多人,是清军决战的主力。

英法联军人数虽少,却拥有大批专业训练的士官负责基层指挥,还有多达2000人的强大炮兵队伍,人数不多的印度锡克骑兵团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还包括一并带到中国的70个医疗小分队。

僧格林沁采用的战术,是由清军炮兵在后方发炮,打击英法联军的步兵排枪队列,掩护骑兵冲锋,骑兵突入敌方砍杀后,再由侧翼的步兵包抄。清军摆出的战阵,可以说是清军200年来百战百胜的一种打法,那就是红衣大炮掩护马队直接发动冲锋。

对高速运动的骑兵,传统的弓箭、马刀反而比清军落后的火枪更为实用,他们也是寄希望于快马冲入敌阵展开肉搏,短兵相接时,骑兵对对步兵优势巨大,这招在以往僧格林沁的军事生涯中被运用地炉火纯青。

由于对距离设定错误,清军炮兵在第一次射击时设定的距离过远,炮弹落到了联军身后。如果是以往,这个错误调整一下就可以了,不过面对英法联军的炮兵,这是个致命错误,暴露了清军炮兵的位置,配备了阿姆斯特朗后膛野战炮的联军炮兵迅速发炮摧毁了清军炮兵阵地后,冲锋的骑兵就失去了掩护,成为了靶子。

联军几个炮兵群从两翼和正面连续打垮了蒙古马队。蒙古马队撤退以后,联军的印度锡克骑兵团和步兵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扫荡了八里桥战场,一举打垮了清军留在战场上的2万步兵。

战后的损失,英法联军的估计是清军阵亡在1200多人,清朝自己估计的损失是3000多人,这是极其少有的胜利方自认的战绩少于战败方自己统计的战役,许多认为清军伤亡过半的说法,并不见资料记载,无法确认。联军的损失很精确,记载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八里桥之战是近代军队与封建军队的一次经典战役。英法联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锤炼,采用义务兵役加职业军官团,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最新战术,不仅装备刺刀前膛燧发枪,还使用了最新的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而八旗军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

从训练、战术、武器到战略、指挥全面落后的清军,纵然有一腔热血,在无情的炮弹面前也只能被成片打倒,此战对清朝影响巨大。

更多文章

  • 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在大战,朝鲜王朝当时在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日甲午战争真实记录,甲午战争是中日争夺朝鲜吗,老梁说中日甲午

    也正是因此,中国任何一个中学生都会学到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最初的主战场也都是在朝鲜,清军海陆军腐败无能,兵败如山倒,日军在朝鲜半岛一路北进,打入中国境内,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在朝鲜打的,那朝鲜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似乎从来没人介绍朝鲜王朝当时

  • 纳兰性德非常凄美的一首词,句句发自肺腑,满满的深情与不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纳兰性德最深情的诗,纳兰性德最唯美的一首词,纳兰性德17首爱情词

    说起他的一生,可所谓精彩纷呈。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十九岁为贡士,二十二岁便成为进士,其才气被康熙皇帝所赏识,因而留其在身边作御前侍卫。他一生中多次跟随皇帝寻访游历,唱和诗词,被当时人们所惊叹,称之为文武兼备的少年英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他人所羡慕的当朝红人,

  • 普通人想飞黄腾达,曾国藩:这两点必须牢记,成功会离你越来越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曾国藩成功的三大要诀,曾国藩成功的五个标准,浅谈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其实他的天赋并没有那么出色,像他少年读书这些故事,在民间知名度已经很高。可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就能有后来的成就,他与生活中的普通人相比到底有哪些差距呢?最初的曾国藩与普通人一样,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做的并不好,甚至好几次差点丢掉性命。最初他负责地方团练,自己也是豪情万丈,打算要立即训练出一支铁军,为此他

  • 顺治英年早逝,康熙年纪尚幼:清朝是如何度过了四臣辅助的七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顺治与康熙是什么关系,顺治出家时康熙多大,康熙五次寻找顺治

    一,顺治去世,四辅臣执政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突然病重,他才亲政10年呀,在历史上也是一位贤明的皇帝。他是一位“立志高远、孜孜求治、以明君圣王自期的有为皇帝,负有‘一夫不获,罪在朕躬’的历史责任感。顺治帝是汉化的积极推动者,其自罪帝王观念是儒家帝王思想、天人感应理论与清初特殊的政治局势共同

  • 为和心上人团聚杀死儿子,细侯如此狠心,蒲松龄为何还称她是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蒲松龄19岁照片,蒲松龄考上进士了吗,蒲松龄寿命多少

    在和心上人团聚的过程中,细侯做了一件非常令人不解的事情,就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这一点,令细侯这个人物充满了争议,连蒲松龄也评价她实在是天下之忍人。俗话说,虎毒不食子,那么作为母亲的细侯,又为什么要狠心杀害自己的孩子呢?细侯的名字,寓意就是守信重诺细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从蒲松龄给她取的这个名字

  • 如果雍正统治60年,乾隆只有13年,清朝会发展成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历史讲解雍正,雍正时期的清朝怎么样,雍正在清朝的实力

    雍正皇帝的出发点是很好的,目的是为了挽回朝廷已然出现的颓废之势。但是,也正是由于雍正皇帝的铁面无私触动了一些人的奶酪,因而朝野之间便潜藏了一股反对雍正皇帝的势力。历史上,凡是统治者试图推行利国利民的新政策时,总会遭到一些顽固守旧势力的质疑和反对。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时,就曾先后遭到了甘龙、杜挚,以

  • 民国最坚强的母亲:守着名分过了50年,3个孩子个个接受高等教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一种淡淡的悲凉,不仅是郁达夫的作品基调,也是他人生和爱情婚姻的最好写照。一场没有仪式的婚礼,注定了一场不

  • 吴三桂被诛九族后,陈圆圆去了哪里?一座聂姓古墓揭开百年谜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吴三桂陈圆圆墓地,吴三桂与陈圆圆之墓在哪里,陈圆圆吴三桂未解之谜

    古代美女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四大美女和陈圆圆那么有名,其实她们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不可忽略的一笔,还是因为这些美女们和改变历史的男人们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也间接对历史产生了影响。或是改变了一个王朝,或是影响了几个名族,而陈圆圆最著名的,就是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改变了晚明的历史,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 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儿子做错了什么,为何努尔哈赤要处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努尔哈赤为什么处死亲儿子,努尔哈赤为何处死能征善战的弟弟,努尔哈赤在哪年起兵复仇

    很多人都质疑,一个4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上战场?事实上真就有这么回事,这个孩子便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和一些人料想的不同,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初,那是相当的落魄,只有十三副甲胄和几十人马。好在努尔哈赤当时的对手也大多就这实力,当时草原上的一座城寨,也就几十人到上百人驻守。所以每次打起仗来,双方都是拖家带

  •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之路:从一个山寨到另一个山寨,像极了打怪升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努尔哈赤兴衰史,努尔哈赤是怎么夺下辽阳的,努尔哈赤统一后的变化

    一,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去古勒寨劝降,结果被误杀。努尔哈赤大怒,他不能拿明军怎么样,只能将复仇的火焰对准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是尼堪外兰为了抢功才唆使明军不分青白杀进去的。努尔哈赤要求明军惩办尼堪外兰,这种无理要求当然遭到了拒绝。随后,努尔哈赤又找李成梁理论,李成梁自觉理屈,于是就封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