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惯例,要求太监的文化水平不能过高,最好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当然了也有例外,明朝大太监冯宝不仅能识文断字,而且还在《清明上河图》上留下了自己的题跋,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原来太监也能这么有才。不过,由于冯宝名声不怎么好,传世作品并不多。反倒都是大太监李莲英、郑和的书法却是一流,看到他们的作品,足以令当代丑书大师汗颜。
李莲英是一个苦命人,他7岁就进了宫里。一般来说,一个农家子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进宫当太监的。李莲英很会来事,他嘴巴就像抹了蜂蜜,总是能够获得慈禧的欢心。事实上,李莲英本人确实是有独门绝技,他梳头发梳得不错,让慈禧很是受用。李莲英那双灵巧的手,不仅会梳头发,而且也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李莲英虽然出身卑贱,可是他本人善于学习,能够在深宫大院里学习文化知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李莲英毕竟是一个太监,书法写的再好,终归是难入流,拿不上台面。因而,李莲英书法传世做并不多,唯一流传于世的作品,还是向别人索要钱财的。就事论事的说,他的书法确实是一流,最起码比现在所谓的丑书大师好多了,足以令当代“丑书大师”汗颜。李莲英书法用笔流畅,还有点文人书法的味道,倘若不知道李莲英的人,真的会把他的书法当作学问人的作品。
与李莲英同病相怜的大太监郑和,他的书法造诣也是一流。郑和的光辉事迹不用多说了,七下西洋堪称中国走向深蓝的里程碑。郑和的命运也很坎坷,他如果不被蓝玉俘获,恐怕也不会进宫,更不会接近后来的大贵人朱棣。郑和虽然屈身为阉人,可是他的谋略还是很在线的。在朱棣“靖难之役”的3年里,他依托自身太监优势搜集南京方面情报,又参与了一系列决策,颇为朱棣倚重。他能够有此成就,与他的文化素养有必然的联系,肚子里没什么墨水想要靠近朱棣那也是不可能的。
郑和书法作品并不多,但唯一传世真品《发心愿》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来被国内收藏家刘益谦以8690万的天价收入囊中。《发心愿》为郑和罕见的小楷作品,看起来清新自然,足以证明郑和的书法功底还是相当惊人的。郑和书法造诣一流,倘若没有成为太监,一心走科举,兴许会成为一个学问很厉害的士大夫。
李莲英、郑和都是大太监,书法造诣却是一流。他们的经历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坎坷,都是从底层爬上去的,可是他们对待书法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现在所谓的丑书大师脱离传统,一味的以标新立异的怪诞行为博取眼球,所谓的书法已经严重被污染了,现在所谓的“丑书大师”已经成了书坛公敌。从邵岩到曾翔,再到现在所谓的“悠闲派”掌门人何维越,书法已经被糟蹋的面目全非。
李莲英、郑和的书法作品,足以令现在所谓的“丑书大师”汗颜。书法之所以称之为书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传统文化作为支撑,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书法也就成了行为艺术家的玩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对传统书法的态度,所谓的“丑书大师”不及李莲英、郑和两位太监。这是书法的倒退?还是所谓“丑书大师”的另类创新?后人自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