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生平做得最错的一件事

朱元璋生平做得最错的一件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694 更新时间:2024/1/22 9:45:30

朱温之后,朱元璋成了老朱家第二个开国皇帝。老朱以草根的角度来思考历史,琢磨着如何规划自己和子孙的集权统治,最终,他想出一条良方——废黜丞相。

丞相制度由来已久,持续了千年,为何朱元璋要废除丞相制度呢?废除丞相制度后的明朝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历史爱好者众所周知,老朱就是个多疑的皇帝。他有多么多疑?历史上能与之类比的,估计只有小说里小心眼的曹操了。自打老朱坐上龙椅的那一刻起,他看身边的人就越来越不对劲。今天觉得李善长这小子目光闪烁,明天觉得刘伯温肚子里的坏水快溢出来了。

毕竟,老朱没当过皇帝,也没有生长在宫室中,所以他不知该如何治愈自己的疑心病。为了换一份心安,朱元璋选了最恶劣的方式——将早年与自己打天下的老伙计全部干掉,终于耳根清净,再无后顾之忧。

宰相制度,亦或是丞相一职,对于大多数朝代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皇帝的“主心骨”,也是皇权与阁权进行沟通的纽带。除非遇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否则,宰相绝对是皇帝最信赖的大臣。

放这样一位人才在身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工作事半功倍,也能找个人来分摊忧怀天下的巨大压力。然而,在朱元璋看来,丞相却是要不得的。他的心眼比曹老板还要狭隘,他根本无法容忍有人分走自己的军国大权。

所以,对他来说,丞相就是一种威胁。

洪武年间,朱元璋提拔了三位丞相,让他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这些丞相无一例外,全都是早年陪着老朱打江山的好兄弟。在三任丞相中,胡惟庸是最出名的,也是死得最惨的。胡惟庸的办事能力出色,深得朱元璋信赖。然而,春风得意的老胡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一起反案中,成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而且是被车裂的丞相。

翻阅史料,详查胡惟庸的死因,我们会发现胡惟庸之所以获罪,完全是因为一桩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有外国使臣来朝贡,老胡忘了奏报,把责任推给了礼部。换做其他皇帝,这种小事责骂一顿也就罢了,没想到,朱元璋竟开始深究。接下来的事变得更加离谱,有人汇报朱元璋称胡惟庸在家中埋伏了士兵,要以请皇帝看祥瑞为名弑君篡位。

于是,老朱一怒之下,便将胡惟庸连同成千上万个有可能谋反的“逆党”杀掉了。但是,很多学者在研究了明史后,发现胡惟庸谋反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当时的朱元璋已谨慎到骨子里,平日里基本不会出宫,怎会去胡惟庸家看祥瑞?既然,胡惟庸没有可能谋反,那么,朱元璋为何相信莫须有的罪名,将其置之死地呢?

这多半是因为,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导致丞相是君王之下权势最大的存在,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任何官员能制衡丞相。诚然,丞相一职的设立的确替皇帝分担了些许压力,但阁权的膨胀难免会威胁到皇权。朱元璋不希望自己的身边出现一位霍光,所以他必须要除掉如日中天的胡惟庸,并及时废除丞相制。

在很多王朝,都出现了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朱元璋犹记得以前在说书先生那儿听来的曹丞相的故事,可他并不想成为受人摆布的汉献帝。朱元璋的出身相当卑微,一个沿街乞讨的下等人能够成为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老朱家祖坟上的青烟足有百丈高,朱元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皇位,变得神经质在所难免。

杀掉了胡惟庸,并做好一切准备后,接下来的流程就比较简单了。

先是废除中书省,将丞相的权力均分给六部。从这以后,六部尚书无需向丞相汇报工作,直接与朱元璋进行对接。

随后,朱元璋还在朝堂上再三强调了,今后不再置丞相,且禁止朝臣复议此事。自此,自秦汉以来实行了千年的宰相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胡惟庸成了最后一个,也是最惨的一个。

废除了丞相,朱元璋是否心满意足了?

并没有,没了丞相,朱元璋险些患上失心疯。

“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致事有失宜,岂惟一姓之害?岂惟一身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自没了中书省这一行政单位,朱元璋每天的工作量暴增。原本丞相的设立,就是为了分担皇帝的工作。朱元璋和胡惟庸都是日理万机的执政者,可一旦两人的工作落在一个人头上,就绝不只是“日理两万机”那么简单。

老朱每天要批阅多少奏疏,我们不得而知。史料中给了一组颇具参考价值的数据,洪武十七年的某天,朱元璋总共阅读了207份公文,并完成了批阅。更可怕的是,这些公文里记录的并不是单一的事务,大多数公文里都呈报了多项事务。

仅此一天,朱元璋便处理了1660件政事。

终于,朱元璋扛不住了。

他安排几名大学士顾问,陪同自己批阅公文,以为这样能够轻松一点。谁知,朱元璋多疑的本性不改,他根本不放心将公文交给其他人。每看到大学士们在公文上签下指导意见,他都要接过来重新翻阅一遍,然后自己来拿主意。如此下来,工作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不得已之下,朱元璋只能让大学士们滚蛋,自己料理奏章。

正因为朱元璋长期独立办公,所以他的性格变得愈发敏感暴躁。朱元璋不知该如何宣泄压力,只能将其一股脑地发泄在朝臣身上。每看到皇帝在龙椅前喷前排大臣满脸唾沫,文武百官都想劝一句:“陛下,恢复中书省吧,让丞相来助您理政。”

可话到嘴边,又想起当时朱元璋说不准复议的警告,于是,大臣们只能将话咽了回去。

朱元璋满以为自己和子孙辛苦一些,权力就能牢牢掌控在朱家人手中。殊不知不是每个朱皇帝都叫朱元璋,起码在老朱的子孙中,有个叫朱厚熜的小子没打算亲自理政。

别管网络上有多少人给嘉靖皇帝洗白,朱厚熜几十年不上朝仍是不争的事实。有这样的皇帝,江山社稷能好到哪里去?

朱厚熜的身世比较尴尬,他并不是继承的第一顺位,而是以藩王的身份身登大宝。

相比于那些根正苗红的继承人,嘉靖的心里有一种抹不去的自卑。朱厚熜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宣布大赦天下,也不是来一番励精图治的豪言,而是要为自己的爹妈正名,与内阁大学士进行了一场口舌之争。

在“大礼仪之争”中,朱厚熜凭借老祖宗建立的集权优势以少胜多,在少数大臣的支持下打赢了这场政斗。随后,嘉靖立即限制了内阁的权力,将那些溜须拍马的家伙任命为朝中栋梁。从这以后,嘉靖帝更是做出了三十年不上朝的荒唐事。

可以想见的是,倘若当初朱元璋没有废除宰相制,即便嘉靖一辈子不上朝,朝中的军国大政仍可由丞相打理,若丞相没有窃国之心,起码不会闹出大乱子。正因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嘉靖朝的文武百官都在等皇帝老子拍板拿主意,这一等就等了三十年。

或许有人会说,嘉靖不上朝,不代表他不问政。那么,一个沉湎于神仙事的炼丹皇帝,就算在他的炼丹炉旁问政,又能处理多少公务呢?

其实,废黜丞相制的最大弊端,在于官场的素质问题。

有宰相制度在,丞相虽然地位不如皇帝,但在皇帝对官员进行任免或作出一些愚蠢之举时,丞相有权进行干涉。洪武帝废除了宰相制度后,再没有丞相制衡皇帝,以至于,统治者一家独大。这种局面,直接导致统治者“任人唯亲”。他喜欢哪个大臣,哪个大臣就会得到提拔。

久而久之,满朝文武中身居高位的无不是擅长谄谀的马屁精,那些真正有本事的反而被冷落了。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处于晚明权力核心的,往往是奸佞小人。真正的爱国志士,根本不受待见。即便是貌似励精图治的崇祯帝,也在奸佞的影响下做出不少蠢事。

除此之外,过度的集权,让皇帝变得肆无忌惮。国库无存银,皇帝便变本加厉地压榨老百姓。没有丞相的制衡,明朝皇帝任性地统治着国家。

综上所述,洪武年间朱元璋的一次官制改革,直接影响了大明政体的未来发展。当年废除宰相制的圣旨如蝴蝶振翅,终于在崇祯十五年掀起飓风,将整个大明王朝摧毁殆尽。

到了这个时候,不知在九泉下目睹了王朝崩塌的朱元璋,是否会后悔当年的决定呢?

参考资料:

【《明史》、《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

更多文章

  • 同样都是削藩,为什么汉景帝扛住了,而朱允炆却没扛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允炆其实已成功削藩王,朱允炆怎么当上皇帝,汉景帝朱允炆谁厉害

    就形势而言,建文帝的情况原本比汉景帝要好很多。而且,在战争爆发前,汉景帝政策失误比建文帝还要更大!然而,最终结果,却是景帝顺利平叛而建文帝“失踪”。这是什么缘故呢?建文帝削藩的形势好于汉景帝西汉的诸侯王,是真正的“裂土封王”。这些诸侯王的地盘多比较大。比如,初封的齐王有七十二城,吴王有五十三城。汉高

  • 郑成功,抗清运动虽然宣告失败,但是收复台湾一事功垂万古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郑成功抗清与收复台湾,为什么郑成功抗清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清军干什么

    一,反对降清郑成功原籍福建,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母亲为日本人。郑成功的父亲是东南沿海的海盗头子郑芝龙。由于明朝采取“海禁”,福建的商业遭到了严重的危机,许多商人被迫进行走私贸易,甚至沦为海盗。明朝中期,将这些海盗统统称之为“倭寇”。这些海盗大多以台湾岛为据点,和明朝进行了斗争,郑氏集团也在明朝后期

  • 明朝的科技水平世界第一?了解下同时期的欧洲科技,就知道差距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的科技成就,明朝科技到底有多牛,明朝十大领先的科技

    一,天文学领域的对比在天文学方面,明朝的天文学没有摆脱传统,主要是在元朝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也就是天象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制定历法和进行了迷信活动,也就是占星术。在观测仪器方面,也主要是汉代张衡发明的浑仪等。同时期,西欧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14世纪,巴黎大学开始传播“日心说”,

  • 张献忠的兴亡:一将功成万骨枯,兴亡都是百姓最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自成张献忠起义,马未都张献忠,张献忠湖广填四川

    一,流动作战,落入了明朝的天罗地网1606年,张献忠出生于陕西定边县,和李自成是一年出生。后来因犯法当斩,但是被主将陈洪范放过一马,从此张献忠流落民间。1628年,明朝爆发了王嘉胤、高迎祥等领导的农民起义。1630年,张献忠加入了王自用的起义军,其部队成为了王自用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势力不断发

  • 采石之战:金国一统天下的美梦破灭,南宋也错失收复中原的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金国最后一次进攻南宋,南宋与金国的大战,采石之战南宋大败金军60万人

    一,完颜亮的野心——撼摇霹雳震山河自从“绍兴和议”后,宋金对峙的局面就形成了。不过,宋金对峙,是一种不平等的对峙,南宋必须对金国称臣纳贡,沦为了金国的藩属。为了尽可能控制南宋朝政,金国以旧帝宋钦宗来威胁宋高宗,并扶持秦桧这样的亲金派分子,如此,南宋就沦为了金国的傀儡。1155年,秦桧去世,但是降金求

  • 朱元璋天不怕地不怕,唯独对这两类人心生畏惧,多数人难以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最怕哪三种人,明朝皇帝对朱元璋有多畏惧,朱元璋为什么不敢动这3个人

    在封王后的第八个年头,朱元璋又将这些已经封王,并长大成人的儿子们都送去了他们的封地,在大明周边各地驻守藩国,以保朱家王朝的丰功伟业。京都和各个封地的距离遥远,所以,儿子们要前往藩国,都需要在文武官员的陪同、士兵部队的护送之下,长途跋涉才能抵达。之后,朱元璋在跟这些远赴藩国的儿子们挥泪告别之后,回到了

  • 明朝真的只有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吗?看了才知道清朝多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领土比你想象中的大,明朝的土地最大有多大,真实的明朝与清朝

    一,疆域判断标准的确立首先我们要将中国古代的势力范围做一个区分。第一部分,也就是帝国的核心部分,设置正式的地方行政体系来管辖,如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唐宋的道路制,元明清的行省制等。这一部分无疑是一个王朝实实在在的领土,而明朝从建立到灭亡基本都掌握着两京十三省地区,十三省分别是山东、山西、河南、

  • 为什么说高俅是宋朝为数不多的,能逃过现世报的幸运儿?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高俅到现在多少年了,宋朝是否有高俅这个人,宋朝高俅是个什么样的人

    北宋末期,三衙的最高长官是何许人也?这人我们并不陌生,《水浒传》开篇发迹的“大反派”高俅。高俅是个没有被写进《奸臣传》的奸臣,这是毋庸置疑的。《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老爷子写的诸多坏事,虽然未必都是高俅做的,但他也没少结党营私鱼肉百姓。可即便是高俅高太尉,在“六贼”的评选中依旧落榜,可见,宋徽宗时期官

  • 和珅和纪晓岚在历史中的关系也和影视剧中一样,总是针锋相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与纪晓岚历史上真实关系,和珅和纪晓岚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吗,和珅与纪晓岚的史实

    大部分时间里,如果两人真的有机会相处,可能更像《乾隆王朝》里那种格局,以和珅马首是瞻。实际上从两个人的年纪上的差距、两人入仕的不同方式、以及不同职务和身份,就可以看出来两人不是一路人。纪晓岚出生在雍正2年,乾隆19年的进士,正常科举资历仕途,早年应该也是意气风发。一心成就点什么功业的。但是,乾隆33

  • 决定大清国运的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30000清军为何会败得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鸦片战争清军真实实力,鸦片战争清军惨败,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总结

    为何号称强悍的清军骑兵会遭遇如此一边倒的战绩,看一下整个战争过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大致集中在三次大沽口战役和八里桥之战。第一次大沽口战役规模不大,英法联军以炮艇掩护1000多人的陆战队登陆,清军的炮台发挥了一些作用,对联军造成百余杀伤,但在联军登陆后,清军在近战中无法抵抗,战死300多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