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是如何自毁长城?袁崇焕舍命抗金,却落得个抄家的结局

明朝是如何自毁长城?袁崇焕舍命抗金,却落得个抄家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86 更新时间:2024/1/13 2:12:09

一,以孤城坚守辽西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35岁考中进士,担任福建邵武知县。他这个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到处吹牛,当然也可以说叫做关心国事。

当时明朝10万大军在萨尔浒惨败,袁崇焕就吹牛:要是我镇守边疆,还有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吗?

有什么吹牛是坏事,毕竟明朝锦衣卫很多,到处都是东厂的爪牙。有时候又是好事。1622年,他到北京觐见明熹宗朱由校,竟然就被破格提拔在并不任职。

毕竟,袁崇焕吹牛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必须得让皇帝服气啊。

广宁被努尔哈赤攻破后,朝廷无人敢去守卫山海关,袁崇焕就站出来说“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现在朝廷的官员都将袁崇焕视为异类,因为他们都想着避开这个烫手的山芋,而袁崇焕却大言不惭地向上面闯。既然如此,何不顺水推舟,于是大家就提议让袁崇焕去守卫辽西。

和袁崇焕一起到辽西的,还有孙承宗,他是袁崇焕的上司,担任辽东经略一之职。孙承宗是顶级的战略家,他知道如何防御。

主要的手段就是训练军队,特别是招募辽东的流民入军,以辽人复辽。另外,在辽西走廊上修建大量的城堡,用大炮镇守。

孙承宗的这个战略就让袁崇焕去执行。很快,两人就相互配合,给明朝训练了10万精兵。

然而,朝廷的大臣又开始顾略了,他们担心孙承宗拥兵自重,说不定哪天会带领10万大军杀到北京,然而来个“清君侧”。尤其是魏忠贤,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他将孙承宗撤走了。

孙承宗

此后,明朝打算把辽西军队全部撤走,这个决策真是荒唐至极。袁崇焕听说要撤军,说什么也不走,毕竟自己说过一人也可以守卫辽西。于是,朝廷就让袁崇焕守卫宁远,现在都成为一座孤城了,军队不到2万。

努尔哈赤听说明朝撤军,那是一个高兴,赶紧调集6万大军来围攻。然而,宁远却是一块骨头,直接磕坏了努尔哈赤的牙齿。

明朝军队坚守不出,用大炮轰击后金八旗。这下,后金的骑兵在坚城和大炮的作用下丧失了优势,对宁远一点办法都没有。不到几天,后金大军损失了1.7万人,

努尔哈赤见宁远实在坑不动,只好撤军了。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有人说,他是被袁崇焕的大炮打死的,那只是谣言罢了。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还出征了蒙古,后来因为痔疮病发去世。

不过,宁远之战的确给明朝涨了士气,全国一片欢腾,朝廷内外,大街小巷都开始庆祝。人们开始讨论:用不到多少年,辽东就可以收复了吧?朝廷这边呢,看到袁崇焕的确有能耐,干脆就直接让他担任辽东经略使。这可是明朝的高危职业呀。

二,再获大捷,奈何辞官

努尔哈赤去世后,年纪轻轻的皇太极上台了。皇太极这个人,虽然狠辣程度不及努尔哈赤,但是心计却更胜一筹。

他看到明朝在辽西大规模修建防御工事,直到一时之间无法攻破辽西,决定来个缓兵之计,假装议和。然而,腾出手来打朝鲜、蒙古,以及解决毛文龙的后患。

于是,皇太极就给袁崇焕写信,说什么停止干戈啊,建立友好关系啊,划分疆域啊之类的。这件事袁崇焕不敢做主,于是他将皇太极的意思转给了皇帝。

皇太极

但是袁崇焕这时候犯了一个错误,他只是将皇太极的一部分信件汇报给了皇帝。毕竟袁崇焕也知道和平是假,拖延是真。袁崇焕想在开战之前修好所有的碉堡。

所以呢,天和皇太极之间的交流信件基本上都在袁崇焕这里进行重新“翻译”,反正都是为了拖延,袁崇焕没有想那么多。

皇太极这边呢,通过东征朝鲜,西征蒙古,将明朝的两大盟友搞定了,现在皇太极可以放心进攻明朝了。于是,他在1627年调集大军进攻宁远和锦州。

皇太极采取的莫非就是当年努尔哈赤的那一套,围点打援。袁崇焕也采取当年宁远之战那一套,坚守不出。

结果,宁锦之战变成了第二场“宁远之战”,皇太极无法攻克锦州,又去围攻宁远,结果八旗子弟被大炮炸死不少人,而两座城堡岿然不动。没办法,皇太极还是带着八旗军队回到沈阳,继续作深刻的反思。

宁锦之战胜利后,朝廷再一次搞起了大型的庆祝活动,街头百姓都在议论这个袁崇焕,将他当做国之栋梁,民族大英雄,大吹特吹。

但是魏忠贤却不高兴了,袁崇焕的势力大了,万一哪天搞一个清君侧呢?于是,在奖励大会上,朝廷给其他将领各种丰富的物资奖励,而袁崇焕呢?只是增加了一个虚职。

对于袁崇焕这种耿直的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侮辱。于是,他说,现在谁行谁上,我不干了。直接辞职回家了。

三,崇祯自坏长城

1627年,崇祯皇帝上台了,他是一个心狠手辣,但是又有妇人之仁的皇帝,他可以毫不客气地杀死魏忠贤,但是却没有办法让百官掏腰包筹集军费。不过,杀了魏忠贤,的确给朝廷树立了新的气象。于是,袁崇焕被重新启用了。

崇祯皇帝对袁崇焕那是非常欣赏的,他问袁崇焕:“爱卿,你打算用多少年收复辽东呀?”“五年就可以了”,袁崇焕这个喜欢吹牛的毛病又犯了,他想都不想。这直接就给崇祯听傻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袁崇焕接着说“朝廷想要五年内收复辽东,那必须要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全面配合我的工作啊”。崇祯一听,也就答应了袁崇焕,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意思就是谁不听就砍谁。

没想到,袁崇焕拿着尚方宝剑去把毛文龙砍了。

毛文龙是谁?这个是可是明朝辽东方面游击队的队长,他在辽东沿海的岛屿上建立了东江镇,经常扰乱后金,使其后方不安稳。他曾经袭击镇江(丹东),辽东的汉民揭竿响应,搞得后金东西奔跑,疲于奔命。

按理说,这样的大将怎么能够杀呢?但是袁崇焕越来越看不惯毛文龙这个小子。毛文龙这个人,有了点资本,就开始在东江搞起了中转贸易,经常将明朝的物资投运到后金、朝鲜交易,自己大发国难财。由于后金越来越强大,他自己的抗金斗志也逐渐消沉了。

毛文龙剧照

袁崇焕认为毛文龙让明朝提供大量的物资,但是却不发挥牵制作用,就提议把毛文龙撤回。朝廷拒绝了袁崇焕的无理要求,毕竟毛文龙的存在总是好的,花点钱算什么。

袁崇焕见朝廷不听意见,就干脆自己动手。于是,他假装要和毛文龙搞军事演习,就登岛相见。两人相见,言语不和,搞得非常不愉快。最后,袁崇焕直接拿出尚方宝剑将袁从焕杀了。

随后,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崇祯。崇祯无话可说,可是心里面肯定是暴露了,这可是先斩后奏啊。谁能保证哪一天袁崇焕不来个“清君侧”呢?从这时候开始,崇祯就有意识地防范袁崇焕。

现在,人们通过满文档案了解到毛文龙和皇太极之间暧昧不清,有通敌投降的嫌疑。但是当时的明朝可了解不到这些,关于毛文龙杀敌多少,那都是毛文龙自己说了算。

1629年,皇太极从蒙古方向绕开辽西,杀入了关内,攻陷了北京附近的许多城市。这时候,崇祯皇帝赶紧让袁崇焕来保卫北京。袁崇焕到达关内后,觉得军队累了,需要进入北京休整。

崇祯这时候却不干了,他担心袁崇焕一进北京,自己就成为了汉献帝了。于是,他拒绝袁崇焕的要求,让袁崇焕在城外驻扎。袁崇焕和后金军队交手几次,互有胜负,不久便撤退了。毕竟皇太极还没有攻打北京的想法。

然而后金大军撤退后,大臣们就诬告袁崇焕和皇太极勾结,崇祯皇帝就产生了动摇。皇太极得知此事,决定加一把火,放出了和袁崇焕有密约的谣言。崇祯于是脑袋一发热,就将袁崇焕处死了。这算是明朝又一大冤案。

可见,袁崇焕一生并没有什么错,唯一的错误就是太过于耿直,不懂得政治的黑暗。在明朝后期那种暗无天日的时期,袁崇焕不懂得明哲保身,结党营私,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可是,这能算是错误吗?这只能说,明朝已经走到尽头了,谁在边疆取得功绩都会被朝廷的大臣诬陷,最终免不了一死。这样的明朝,谁还能救。

更多文章

  • 活到了81岁的赵构,为何56岁就退位,选择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构是赵匡胤的什么人,赵匡胤与赵构谁厉害,赵匡胤和赵构是同宗吗

    赵构虽然风评差,但风评只关乎品德,性格和行为,与头脑和能力无关。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一锅端,北宋灭亡,一时天下群龙无首,各地称王称霸者此起彼伏。赵构能够崛起,开创南宋王朝,必然是有两把刷子的。更何况,这一年赵构才20岁。作为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字,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的九弟,赵构从

  • 宁远之战:明朝在生死关头自毁长城,袁崇焕在绝境中创造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袁崇焕大战宁远,明末将领袁崇焕宁远大捷,袁崇焕为什么会取得宁远大捷

    一,将相失和,广宁沦陷辽东沦陷之后,朝廷震动,“河西军民尽奔,自塔山至闾阳二百余里,烟火断绝”。明朝文武百官将辽西视为最后的防线,广宁就成为了最关键的堡垒。广宁,就是现在的锦州,是通往东北的要塞。在明代,广宁就是辽东仅次于辽阳的大城市,设有重兵驻防。但是辽东沦陷后,广宁的军民大量逃亡,这里变成了一座

  • 赵匡胤虽武夫出身,但他拿捏人心的本事,一般人根本比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匡胤个人能力,赵匡胤有多猛,赵匡胤真正的心计

    下面,笔者就说两个关于赵匡胤的故事:第一个,陈桥兵变过后,赵匡胤带着部下返回开封。赵匡胤来到皇宫之后,看到一位美人怀抱小孩,于是,便凑上前去问小孩是何许人也,美人答道:“这是世宗的皇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三人相伴在赵匡胤左右,赵匡胤对三名部下问道:“这该如何是好?”刚刚归降的范质沉默不语,赵普则

  • 朱元璋大量分封藩王,结果他们的后代成为了国家供养的“寄生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北方长城一线,朱元璋分封了宁王、燕王、晋王、代王、秦王等诸王,他们掌握重兵,有利于抵御蒙古。除了边疆之外,朱元璋也在全国重要的地方分封藩王。这些诸王没有重兵,只能掌握少数的护卫军。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子孙控制了全国要地,明朝就能够传到千代万代了。建文帝和永乐年间,朝廷推行“削藩策”,诸王的权力遭到

  • 明朝的定都问题:迁都北京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平,明朝迁都去南京的原因,明朝迁都原因有哪些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推翻元朝。但是朱元璋对定都南京还是不太满意。

  • 朱元璋能得天下,还得感谢一个女人,若是没有她,朱元璋早就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一生的污点,朱元璋一生干过哪些大事,朱元璋的背后全靠这个伟大的女人

    但却不知,后宫的美女们为争得皇帝的一份恩宠,那斗得可是热火朝天,甚至,互相杀戮不断,很是悲剧。面对这种情况,皇帝也很头疼,因为,他的恩宠不可能分给所有的后宫嫔妃,而且,他每天还有那么多的政务要处理,哪有时间来管后宫嫔妃争宠的事。那么,后宫嫔妃争宠这种事,难道就没人管了吗?当然不是,管理这事的人就是后

  • 中国历史上10大词人,苏轼第一,近代有一人上榜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十大文豪苏轼,苏轼是什么代最伟大的文人,苏轼在历史中的排名

    1,苏轼(北宋)词从唐朝到北宋初期,一直都是“艳科”,地位不高。到了苏轼之后,将诗的一些创作理论运用到了词中,使得词的文学性大大增强,提高了词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地位。苏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

  • 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的时候,为什么会吓得大惊失色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时的犯人都关到哪,明朝犯人为什么要梳洗,明朝犯人关在哪里

    比起梳洗更让死刑犯泪目的是,在行刑前的“三餐”。虽然死刑很残酷,但是古代中国对于“将死之人“却还是有些另类的宽容,譬如让他们在上路之前吃上一顿好饭菜,喜欢喝酒的更能喝到好酒,不让犯人饿着,更不让犯人吃得不好,心态好的犯人,也就欣然接受了。还有另外一种,“贵族式”的待遇。在古代,因为很多事情而一夜之间

  • 成功的战争,失败的战略:明朝对建州女真的两次“犁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扶持建州女真,明朝和建州女真的关系,明朝对建州女真控制力度

    一,明朝前期和女真族的关系1368年,朱元璋打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国”的旗号建立了明朝。然而,对于元朝如此广阔的疆域,朱元璋还是动心了。于是乎,他承认了元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匆匆下令给元朝修史。此外,他又向东北、青藏、河西、西南等派遣使者,试图让这些地区的部族臣服,以此来全盘接受元朝的遗产。明朝前期

  • 在金国宋徽宗生了14个孩子,是不是证明宋徽宗在金国待遇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认为宋徽宗是被金国人抓去当奴隶的,过得猪狗不如的,那其实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传统不甚了解的误解。宋徽宗的确是成为了女真人的阶下囚,但是出于颜面和宋金外交,又或者说草原和中原的关系,金人不仅不能虐待宋徽宗。还要给他“加官晋爵”,在面子工程上,得做得好好看看。落难后的宋徽宗跟“卧薪尝胆”,给夫差养马的勾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