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让其他地方的人也臣服了?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让其他地方的人也臣服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631 更新时间:2024/1/18 15:57:27

建文削藩,本质就是皇权和地方权力的矛盾,由朱棣来牵头完成对皇权的冲击,但是朱棣最终也成为了皇权,但按理来说,靖难之役朱棣本来就是极其弱势的一方,当他当上皇帝后,别的王爷们怎么可能忍得住他呢?

说忍得住,还真的是忍得住!

在自然界的定律中,外在的压力,是保证内部维持稳定的重要元素,这便是“熵增”的意义,而现实人类世界里,这个道理一样是存在的,若是大明的中央弱,那么藩王们便强势游离,说不定会互相对抗,效仿春秋战国。

但若是大明的中央强,对于“藩王”这一个社会心态而言,便是“压力”,压力越大,藩王们反而会越团结,藩王的本质结构就会越稳定,但是朱元璋建立的天下诸藩,在原理上就是一个“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只要藩王制度再持续五代,大明中央绝对会被颠覆,这个道理自古以来早就被演变过了,所以主脉想稳坐钓鱼台,那必须就得“削藩”,可以说,藩王制度是朱元璋留给后世子孙的一个“考验”,或许朱元璋本来想着留给朱标的,奈何却让朱允炆来承受了。

回到靖难之役本身,朱棣所在的处境。

看朱棣“造反”,我们不能只从“大逆不道”出发,在“大逆不道”之前,首先是建文帝削藩太过急迫,导致几位叔叔下场凄凉,还有叔叔以“自焚”来抗议,要知道,玩出了人命,那就不是什么“削藩”了,而是杀人了。

藩王们大部分,首先是朱允炆的叔叔,镇守藩地,没功劳有苦劳,朱允炆上位没多久,就首先忘了家庭内部的“尊老爱幼”,这就让藩王们在心理上抵触朱允炆了。

但另一方面,他们其实还是认可以朱家人为核心,其他朱家人为“拱卫”的:中央—藩王制度的。

因此,藩王们觉得,有问题的不是制度,没必要说互相造反,把自己家的江山给扔了,有问题的就是朱允炆这个侄子而已,如果解决了朱允炆,那就好办了。

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的朱棣算是辈份最高的人了,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都在洪武年间分别去世,朱棣排第四,镇守的还是元朝的“大都”(北京),刚刚好的,建文削藩最对不起的,也是这个“四叔”:燕王朱棣。

朱棣装疯卖傻,又把儿子送入南京当人质,还被建文天天监视,生活过得很惨,兄弟们看了都不顺眼,这朱棣可是上过战场打过北元的,再怎么样,也轮不到这个侄子如此虐待吧,所以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帮助朱允炆。

不帮助朱允炆,就等于是帮助朱棣了,藩王们几乎没有响应朱允炆平叛的,仅仅是一两个酱油党,毕竟朱棣真的被逼得很惨,若不是最后带着八百号人反抗,那么朱棣的命运也就是终生囚禁和“被杀”两个结果而已了。

于是靖难之役期间,朱允炆很反常地下令,不允许下面的将士抓住了朱棣之后就立马处死,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其他藩王“兔死狐悲”。

但建文帝显然低估了这些叔叔们的城府。

朱棣一路打向南京,挂的旗号很正经,朱元璋曾经说过,如果皇帝身边有人在乱出主意,那么藩王们就可以“清君侧”,其实朱元璋留下的这个祖训很有意思,就是为了“牵制”皇权,他自己提高皇权,却又限制后代。

为的,就是以后接手的皇帝们,都做点正常的事情。

在法理上,在道理上,朱棣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甚至建文帝都不能说朱棣属于造反,他还得假惺惺地说请叔叔到南京来喝茶,心里或许骂了千八百遍,但表面绝对不敢乱说,另一方面,朱棣“收编”了朱权之后,实力也已经很强大了。

建文帝其实当年未必会输,可惜有了李景隆这号人物,带着数十万大军围攻北京城都拿不下,朱棣的大本营被保住了,那么建文帝想短时间内赢就做不到了,可就算赢不了,也不至于输得那么快吧。

一切都让人意料不到,当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李景隆都帮着朱棣把城门打开了,建文帝百般信任的“兄弟”李景隆就这样把他给卖了,建文帝悲痛欲绝,有人说被烧死了,有人逃跑了,众说纷纭,朱棣也表示没找到。

建文帝的下落成谜,对外说,就是失踪了,要是说到“失踪”的说法,那就意味着建文帝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建文帝还在世,对于藩王们而言,就是“如鲠在喉”,这种不是一般的“君臣矛盾”,严格来说,属于藩王们集体“造反”。

只要是在宗法制、中原礼法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忽视这种“君君臣臣”的原则,但要追究起来,“责任”最大的,就是朱棣,因为是朱棣带头靖的难,是朱棣带人杀入了南京,即便是“靖难”,朱棣就要承受这种道德谴责。

但是这并非是没有好事,因为朱棣承受了这种煎熬,同样的也获得了这种煎熬背后带来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做皇帝,只要他漠视这种原则,那么就没有人能在精神层面攻击他,所以在他取代建文之后,众多兄弟们暂时没有意见。

而朱棣也十分聪明,当他登基之后,首先迁都北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天时地利人和”的最极致状态,说不定这些兄弟们何时反应过来,如果他还在南京的话,那么也只会是另一个建文帝。

其次,朱棣迁都北京后,没有把手伸得很长,他首先把那几个被夺去王爷身份的兄弟恢复了,表示自己和兄弟们始终是一条心,事实上,终一个大明,“藩王”制度都是没有废除,改变的,只是各个王爷手上的兵权。

朱棣其实也“削藩”的,但他辈份最大,而且还是众王爷的哥哥,说的话有资格、有份量,在道理和法理的两个角度,朱棣自然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于是他削藩主要是“削”权力,他知道守边也必须要有人,和建文帝一样做事,那是不行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棣削藩,不算是自己亲自出手,是让他的太子朱高炽来“监国”实行,朱棣北上攻打草原,这里面的大量的将士也是从各地藩王的部队里面抽过来的,所以外部和内部的压力下,藩王们没有空造反。

按道理讲,若是朱棣也学建文帝极端削藩,那么朱棣登基后被造反,都不是什么情况的事,但是永乐削藩却是一个小小的阶段,终大明一朝,王爷没有消失,他们的权力是慢慢消失的,这就是朱棣父子的聪明了。

严格来讲,明宣宗朱瞻基时候才基本完成了削藩的主体部分,最起码藩王们想要拥兵自重甚至造反是难上加难,后世的宁王朱宸濠只能说是一个无奈的意外,大部分王爷,平时是连首都北京都不允许去的。

总的来讲,朱棣就是当时最适合当皇帝那个,因为不管朱棣在他们眼中是“靖难”还是“造反”,这个皇帝都要有人当,于情于理也就只能是朱棣了。

而建文帝只能说给朱棣做了嫁衣,因为建文的行为让藩王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力太重也不是好事,如果不造反的话,后世子孙说不定会倒霉,因此可以说,建文帝“教育”了叔叔们,朱棣享受王爷们的“懂事”。

更多文章

  • 明朝是如何自毁长城?袁崇焕舍命抗金,却落得个抄家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袁崇焕的死因,东莞石碣袁崇焕资料,明朝怎么评价袁崇焕的

    一,以孤城坚守辽西袁崇焕,广东东莞人,35岁考中进士,担任福建邵武知县。他这个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到处吹牛,当然也可以说叫做关心国事。当时明朝10万大军在萨尔浒惨败,袁崇焕就吹牛:要是我镇守边疆,还有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吗?有什么吹牛是坏事,毕竟明朝锦衣卫很多,到处都是东厂的爪牙。有时候又是好事。16

  • 活到了81岁的赵构,为何56岁就退位,选择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构是赵匡胤的什么人,赵匡胤与赵构谁厉害,赵匡胤和赵构是同宗吗

    赵构虽然风评差,但风评只关乎品德,性格和行为,与头脑和能力无关。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一锅端,北宋灭亡,一时天下群龙无首,各地称王称霸者此起彼伏。赵构能够崛起,开创南宋王朝,必然是有两把刷子的。更何况,这一年赵构才20岁。作为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字,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的九弟,赵构从

  • 宁远之战:明朝在生死关头自毁长城,袁崇焕在绝境中创造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袁崇焕大战宁远,明末将领袁崇焕宁远大捷,袁崇焕为什么会取得宁远大捷

    一,将相失和,广宁沦陷辽东沦陷之后,朝廷震动,“河西军民尽奔,自塔山至闾阳二百余里,烟火断绝”。明朝文武百官将辽西视为最后的防线,广宁就成为了最关键的堡垒。广宁,就是现在的锦州,是通往东北的要塞。在明代,广宁就是辽东仅次于辽阳的大城市,设有重兵驻防。但是辽东沦陷后,广宁的军民大量逃亡,这里变成了一座

  • 赵匡胤虽武夫出身,但他拿捏人心的本事,一般人根本比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匡胤个人能力,赵匡胤有多猛,赵匡胤真正的心计

    下面,笔者就说两个关于赵匡胤的故事:第一个,陈桥兵变过后,赵匡胤带着部下返回开封。赵匡胤来到皇宫之后,看到一位美人怀抱小孩,于是,便凑上前去问小孩是何许人也,美人答道:“这是世宗的皇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三人相伴在赵匡胤左右,赵匡胤对三名部下问道:“这该如何是好?”刚刚归降的范质沉默不语,赵普则

  • 朱元璋大量分封藩王,结果他们的后代成为了国家供养的“寄生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北方长城一线,朱元璋分封了宁王、燕王、晋王、代王、秦王等诸王,他们掌握重兵,有利于抵御蒙古。除了边疆之外,朱元璋也在全国重要的地方分封藩王。这些诸王没有重兵,只能掌握少数的护卫军。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子孙控制了全国要地,明朝就能够传到千代万代了。建文帝和永乐年间,朝廷推行“削藩策”,诸王的权力遭到

  • 明朝的定都问题:迁都北京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平,明朝迁都去南京的原因,明朝迁都原因有哪些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推翻元朝。但是朱元璋对定都南京还是不太满意。

  • 朱元璋能得天下,还得感谢一个女人,若是没有她,朱元璋早就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一生的污点,朱元璋一生干过哪些大事,朱元璋的背后全靠这个伟大的女人

    但却不知,后宫的美女们为争得皇帝的一份恩宠,那斗得可是热火朝天,甚至,互相杀戮不断,很是悲剧。面对这种情况,皇帝也很头疼,因为,他的恩宠不可能分给所有的后宫嫔妃,而且,他每天还有那么多的政务要处理,哪有时间来管后宫嫔妃争宠的事。那么,后宫嫔妃争宠这种事,难道就没人管了吗?当然不是,管理这事的人就是后

  • 中国历史上10大词人,苏轼第一,近代有一人上榜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十大文豪苏轼,苏轼是什么代最伟大的文人,苏轼在历史中的排名

    1,苏轼(北宋)词从唐朝到北宋初期,一直都是“艳科”,地位不高。到了苏轼之后,将诗的一些创作理论运用到了词中,使得词的文学性大大增强,提高了词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地位。苏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

  • 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的时候,为什么会吓得大惊失色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时的犯人都关到哪,明朝犯人为什么要梳洗,明朝犯人关在哪里

    比起梳洗更让死刑犯泪目的是,在行刑前的“三餐”。虽然死刑很残酷,但是古代中国对于“将死之人“却还是有些另类的宽容,譬如让他们在上路之前吃上一顿好饭菜,喜欢喝酒的更能喝到好酒,不让犯人饿着,更不让犯人吃得不好,心态好的犯人,也就欣然接受了。还有另外一种,“贵族式”的待遇。在古代,因为很多事情而一夜之间

  • 成功的战争,失败的战略:明朝对建州女真的两次“犁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扶持建州女真,明朝和建州女真的关系,明朝对建州女真控制力度

    一,明朝前期和女真族的关系1368年,朱元璋打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国”的旗号建立了明朝。然而,对于元朝如此广阔的疆域,朱元璋还是动心了。于是乎,他承认了元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匆匆下令给元朝修史。此外,他又向东北、青藏、河西、西南等派遣使者,试图让这些地区的部族臣服,以此来全盘接受元朝的遗产。明朝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