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使之名存实亡。同时,封建军阀割据州郡,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大混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脱颖而出,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在史学界,有人认为最权威的说法是"经济均衡论”,就是说“三国鼎立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加剧”。这一论断很有道理,因为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的发展,给南方的孙、刘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封建王朝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封建王朝,孙、刘两家达到彼此均衡的程度,互相牵制。这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原因,也是曹操、刘备、孙权不可能统一鼎立局势的原因之一。
封建社会制度的局限是曹操、刘备、孙权不能统一鼎立局势又一重要原因。封建的家族思想,曹魏重亲族,人才多是亲族或继承汉末操哥的家底以及这些家底的后辈;吴重世家,人才都是世家子弟,但世家有三世而率,实则智衰,多是无能之辈。蜀刘用人之道,重在孔明,而孔明诸葛亮用人讲求完美,曲高和寡,也就影响到人才的提拔。以家族利益为重,全局性观念欠缺,私的成分大于公的概念,当时王国的封建制度下,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更缺泛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基业巩固,也只能各借自身优势来发展,吴凭借地利优越,三江之险与魏周旋,不时困扰蜀,蜀心有余力不足未能胜过魏,结局是以魏用时间和天下十州之力拖死了另外两国。最终的统一属于司马家族的晋。
如果想让这种“假设”成立,并且曹操、刘备、孙权其中有一人把三国局势统一,需续写《三国演义》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