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说:年羹尧在杭州城穿着黄马褂,四处招摇,一日不杀,便有辱皇上的圣名。雍正不为所动。
李卫说: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说的就是年羹尧。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要闯出天大的祸来。年羹尧要是做了对不起皇上的事儿,我第一个不答应。招招要了年羹尧的命,雍正遂决定,由李卫亲自前往,执行对年羹尧的死刑。
为什么雍正皇帝到了最后,要李卫帮其下定决心杀死年羹尧?说明在雍正的心里,待年羹尧其实和李卫相同,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两极分化,李卫是以“忠心”为根本,换来荣华富贵,而年羹尧则是以“博弈”为根本,“忠心”为阶梯,因而断送了荣华富贵。年羹尧的假“忠”和八爷胤禩的假“仁”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夏镇事件后,有感于年羹尧杀伐太重的个性,邬思道建议让李卫去盯住年羹尧,以免他闯出更大的祸事来,当时,年羹尧知道李卫就是四爷胤禛派到他那里的卧底吗?
我想以年羹尧的智商,应该知道四爷胤禛的用意。这源于该死的“江夏镇”。本来,年羹尧在四川做提督做得好好的,可是因为《百官行述》,让胤禛再次起身赶往江夏镇,必须将《百官行述》先于八爷党和太子党找回来。
这是一项硬任务,说年羹尧心狠手辣也是没有办法,七百多人口一夜之间化为孤魂野鬼,这在年羹尧心里,只怕也有些阴影存在,毕竟这是第一次。
任务是完成了,获得了四爷胤禛的认可,但是也得到十三爷的批评,甚至包括张廷玉都出来教训年羹尧。当然,以年羹尧的智商,他绝不会认为张廷玉会批评他,一定是康熙老爷子借张廷玉的口批评他。因为康熙有“礼仪德化”在先,不好既表扬又批评,所以默认了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并擢升他为四川巡抚。
杀了江夏镇七百余口人,侵吞了任伯安刘八女几百万两银子,还被擢升了官职,年羹尧的心里想必也是很打鼓的,四爷和康熙皇帝对于他侵吞几百万银子的事只字未提,尤其让他心有不安。
年羹尧需要知道四爷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按照四爷的脾气,大事不通报是要受惩罚的。年羹尧对胤禛的性格不可能不知道,可又不敢直问,于是想在李卫高福和翠儿的身上找答案。于是,年羹尧在缴获江夏镇的那些财宝之中随便挑选了几件,送与李卫高福和翠儿。也算是“财散人聚”吧,相对于几百万白花花的银子来说,当然是九牛一毛了。
可是年羹尧并没有换来他想要的答案。当然,如果你仅仅认为年羹尧只想知道这件事的答案就错了,他需要的是所有有关雍王府上的信息。这就是他假“忠”而经常博弈的性格。
因为担心太子信件的事情追查到四爷府上,加上高福上了八爷的套,四爷暗中参与夺嫡的事就有可能爆发,康熙最忌惮这事儿,到时候倒霉的就是老四了。在邬思道的建议下,胤禛决定让李卫去监视年羹尧。可是总要有个由头啊,李卫与翠儿偷情被高毋庸抓住了,犯了雍王府的规矩,于是这事就水到渠成了。
李卫与翠儿向来两情相悦,偷情之事相比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为何就这次被抓住了,还是在年羹尧回京的时间。一出“苦肉计”专门演给年羹尧看,前次年羹尧没有在他们身上套出什么话来,这下来一个作保救下李卫和翠儿,岂不是更好。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年羹尧后来任抚远大将军,岳钟琪某次在军事行动的时候没有请示年羹尧,而是以密折直接奏报了雍正皇帝。年羹尧道:告诉岳钟琪,他要是再这样,就不要怪我老年不顾往日的交情了。这说明,年羹尧对他身边的人其实警惕性很高。如此看来,对于雍正导演的这出戏,年羹尧岂有看不破之理?
那么,年羹尧为什么要保下李卫呢?之前说他想要知道四爷胤禛为何没有追查他私吞几百万两银子,没有追究他屠戮江夏镇七百余口人的原因尚在其次,主要是他也需要一个耳目,来搭建起自己和四爷胤禛之间的联系。
年羹尧希望建立起李卫这个耳目,自己老老实实地在四川当巡抚,让李卫给胤禛汇报,表现好自然会受到雍正的提拔,这就是李卫的作用。在李卫监视年羹尧期间,也就一件事对于胤禛来说具有意义,那就是西北打仗的时候,老十四胤禵与胤禛达成交易,推举年羹尧为陕甘总督之事,年羹尧回京之后,没有直接到胤禛府上汇报工作,而是跟着老十四跑到老八胤禩府上去了。
这说明,这些年年羹尧在四川的表现还算达标,直到有新的博弈机会出现,后面的事情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年羹尧以一次“乱窜”换取了年秋月受封侧福晋,自己的位置更加稳固,为将来的荣华富贵再进一程。只是不知道永无止境的博弈是福还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