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大明王朝的掌舵人崇祯的执政能力不算高超。《崇祯遗录》:“上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从无宴乐事。”毫无疑问崇祯是个勤劳的皇帝,每天从鸡叫工作到深夜,常常被累倒。没有休息日,更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日复一日的辛劳工作并不能挽救濒临崩溃的王朝。
崇祯极为多疑,容不得臣子犯错误,而且还时常用砍头来威胁大臣。部下整日战战兢兢生怕工作出半点问题,这就导致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干脆不做的官场风气。显然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需要的不是如此官员与官场。
另外崇祯还喜欢甩锅,有大臣提出治国设想他就立即拍板定案,要是办砸了,不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是让出主意的的人完蛋。十七年间,被崇祯弄死的一品二品大员有二十余人,更有首辅大学士两人,更换了五十个首辅。长此以往没人再为国家尽心尽力,皇上您自己玩去吧,保命要紧,我们怕背锅。
外交政策上也是一塌糊涂,当时内忧外患的局势下,首要外交任务就是安抚蒙古人不要再增战事。但对于蒙古,崇祯反复无常没有一个长久坚决的外交政策,以至于破鼓万人捶,蒙古人也开始趁机作乱。以崇祯不成熟的政治经验来看,其并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再者,崇祯年间财政已经崩溃,各地天灾人祸,既要赈灾又要打仗,都是要用钱的。国家的收入大部分来自税收,明末时期,土地兼并问题已经不可收拾。明朝疆域辽阔,但很多地方是不收税的,例如亲王封地,少数民族居住地,能征收的也就是两京十三省而已。碰巧崇祯时期这些地方天灾严重,极端地域颗粒无收,饿殍遍地,这也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穷的崇祯自己的衣服都打补丁,连肉都舍不得吃。饶是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难以填补那么多的财政窟窿。在当时的局势下,缺钱的人是打不了胜仗的。
第三,在崇祯凌迟处抗清栋梁袁崇焕,孙承宗兵败自缢,卢象升、孙传庭等名将谢幕之后,忠于崇祯的军事力量已然殆尽。失去这一批脊梁的大明王朝,任是太祖复活也难以挽救危局了。
各地军阀林立,都在隔岸观火。京城被破前崇祯号令各地勤王,命各地大军驰援帝都,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各地将领心怀鬼胎,一路上磨磨蹭蹭,李自成轻松攻陷北京。在外将军都在趁机充实实力等待天下大变,至于皇帝死不死,京城破不破,他们并不在意。所以纵使崇祯南迁,很大概率也会被这帮军阀架空,沦落傀儡而已。崇祯虽然执政能力有限,但皇家的尊严还在,真能做了傀儡,其悲惨结果显而易见,又有何面目去见明朝十五代先帝?
最后,清军一直无法逾越的关宁防线,被吴三桂大开城门引入关内。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一个月后撤出,满人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占据北京,并趁势南下拿下中原。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满人一边大肆屠杀反抗势力,一边笼络招降汉人官员。在恩威并施之下满人已经牢牢把控住了天下局势。此时就算太祖、成祖在世也只能望北兴叹。
综合一系列因素,纵使崇祯南迁也无法改变其悲惨命运。嗟尔明朝,气数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