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四位文豪的爱恨情仇

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四位文豪的爱恨情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083 更新时间:2023/12/28 7:18:08

上面提到的这四位大文豪曾经先后活跃在北宋的文坛,并且个个都堪称是领军级别的人物。巧合的是,这四位杰出人物还基本活跃于同一个时代,这就不免让人产生好奇——常言道“文人相轻”,那么这四位当时的文坛巨匠曾经进行过怎样的往来,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按照年龄排序,四人当中年纪最长的是生于景德四年(1007)的欧阳修,其次是天禧三年(1019)出生的司马光。司马光降生两年后的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而后直到景祐三年(1037),四人中最小的苏轼才终于姗姗来迟。

尽管欧阳修与司马光是最年长的两位,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们二人直到治平四年(1067),也就是前者花甲之年时才有了初次交集。这一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即位,而担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则向新皇帝表示司马光其人“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应当予以重用。于是,很快司马光便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不久后又升为了御史中丞。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初次相见是在嘉祐元年(1056),不过,此前他便多次举荐过这位思想独到、锐意进取的后辈。要说到他们两人的交往,就不得不提及欧阳修的弟子曾巩。景祐四年(1037),王安石来到京城,并很快与年纪相仿,且同样文采出众的曾巩结为好友。很快,曾巩便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而后者在看过王安石的文章后也“为之延誉”,认为其才华确实非凡。

后来,欧阳修先是举荐王安石为谏官,又考虑到他需要俸禄养家糊口而将其封为了群牧判官,颇有提携之恩。可惜的是,王安石主张进行较为激进的变法,这和欧阳修的观点背道而驰,即使如此,此后二人的关系仍然比较友善,王安石也始终保持着对前辈的感激和尊敬。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受过欧阳修提拔的司马光对王安石的主张全盘反对,以至于三次写信给他列举新法的弊端。不过,对此王安石也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了反驳,甚至还对司马光代表的守旧派加以批判。另外,苏轼也并不完全认同王安石的变法,还因此遭到贬谪。可见,如果说王安石和其他三人的关系不太好,那恐怕就只是因为政见这一个因素。

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主考官,并录取了当时初到京城的苏轼。在这里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那便是欧阳修误以为苏轼的答卷是上文提到的曾巩所作,于是为了避嫌故意只给了第二名。总之,司马光、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曾经蒙受欧阳修的提携,可见四人中最年长的欧阳修确实颇有长者风范。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守旧派领袖司马光被起用为相,而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则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当初,苏轼曾经因为不认同王安石的许多政治观点而遭到其打压,被贬到黄州等地。司马光掌权后,很快便将苏轼调回京城,且让其一路升官到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不过,苏轼尽管不支持激进的变法,但也不认可对新法进行全盘否定的做法,甚至主动批判守旧派中存在的贪腐问题。因此,苏轼在被变法派排挤之后,又惨遭守旧派打压,彻底失去了在朝中的立足之地。不得不说,尽管苏轼失去了守旧派的扶持,但却贯彻了自己的信念,做到了彻彻底底的“对事不对人”,这是值得称赞的。

总的来说,欧阳修他唯才是举,提拔了与自己政见相似的司马光、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王安石,以及处于两种思想之间的苏轼,也因此得到了其余三人的尊敬。司马光与王安石因为一个主张节流,一个主张开源而走向了决裂。不过,司马光在王安石死后主动提出“宜优加厚礼”,且评价王安石道:“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可见二人并非不死不休。

司马光和王安石原本都对苏轼颇为欣赏,但苏轼坚持内心的想法,结果得罪了两方,换来了自己屡遭贬谪。作为四人中的晚辈,苏轼曾称赞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评价司马光“忠信孝友,恭俭正直”,也曾代表哲宗起草诰命表示王安石“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其实,这四人作为当时才华顶尖的人物,大体上还是相互敬佩的,只不过因为政见不同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更多文章

  • 李自成兵围北京前,如果崇祯同意南迁,明朝是否还有复国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自成打到北京为什么没人救崇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为什么不逃,李自成归顺崇祯视频

    首先作为大明王朝的掌舵人崇祯的执政能力不算高超。《崇祯遗录》:“上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从无宴乐事。”毫无疑问崇祯是个勤劳的皇帝,每天从鸡叫工作到深夜,常常被累倒。没有休息日,更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日复一日的辛劳工作并不能挽救濒临崩溃的王朝。崇祯极为多疑,容不得臣子犯

  • 刘邦靠张良,曹操靠郭嘉,为什么赵匡胤、朱元璋就只要靠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赵匡胤谁厉害,张良郭嘉,朱元璋和赵匡胤哪个牛逼

    我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刘邦自己的才能并不是很出众,但是他很会用人,他手下的萧何、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有非常大的能力,最后他胜了。曹操是三国时期非常出名的人物,他的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有荀彧、郭嘉、荀攸、贾诩、张辽、乐进、曹仁等人,曹操建立了功业。刘备也很平庸,但他的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诸葛

  •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什么反应,朱元璋算计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一计,刘伯温的奇谋妙计助朱元璋成功

    刘伯温名叫刘基,字伯温。在1359年的时候,被朱元璋请出家门,开始自己为朱元璋辅佐的生涯。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洪武八年,64岁的刘伯温临死前,将两个

  • 繁荣强大的北宋,为什么因为金朝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与金朝是同一时期的吗,北宋和金朝,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

    北宋时期经济是非常繁荣的,登基户数达到2000万,人口达到一亿以上。可以说北宋在很多方面要比唐朝盛世时期还发达。可是这样一个国家,在区区十二万金兵的侵略下,竟然四处溃不成军,连首都都守不住。最后大批皇亲贵族被直接掳走,无数人民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实力如此强大的北宋为何会积贫积弱,不堪一击?这到底是什么

  • 此人被杀后,明朝的辽东彻底无解,不然大明何至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辽东广宁,大明辽东高清大图,明朝十大残暴事件

    熊廷弼少时家境贫寒,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刻苦强记。在28岁那年考中了乡试第一名,次年又中进士。在大明帝国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里,时势造英雄。放牛娃出身的熊廷弼在考中进士那一刻,估计也不会想到,他将会是影响大明帝国走向的风云人物!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在与后金军的萨尔浒之战中,杨镐指挥的十二万明

  • 二郎神“神器”究竟有多强?换在古代威力如何,看看水浒传就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郎神六大绝世神通,二郎神图片,水浒传里有二郎神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体现在她独特的文化蕴含上,更加体现在其几千年古代人民的智慧积累,尤其是在关于古代的众多野史正史中小编尤其喜欢其中的武侠片段,特别是金庸老先生写的那一部部武侠剧简直是满足了小编脑海中对于侠客的所有幻想呀不过武侠剧终究只是武侠剧,在古代中虽然说有江湖的很多故事,但是像金庸的武侠剧里

  • 朱棣靖难成功,坐上皇位,其他的二十多位藩王都不反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棣靖难前参加过哪些战斗,朱棣靖难多亏了谁,朱棣靖难的成功率

    第一 实力上的差距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去太子朱标和早夭一子,其他的儿子都被他敕封为藩王,藩镇全国各地。但是相对塞边九王,内地的藩王实力要相对较小,而此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而辽王朱植又被建文帝召回,蜀王朱椿则本就模棱两可,态度暧昧。如此一来,唯一能够对朱棣构成威胁的也只有镇守宁城的宁王朱

  • 一心为崇祯分忧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何最终还是被崇祯杀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错杀三个大臣,被崇祯坑死的兵部尚书,崇祯兵部侍郎

    这时的朝堂之上,大臣们还是喊打喊杀,个个义愤填膺,要坚决的打下去。两面都无法不妥协,就导致了一个可怕局面——流贼被官军打得奄奄一息之时,后金打来了,关外战线吃紧了,必须从“剿贼”前线抽调大军支援关外,导致流贼死灰复燃;或者是辽东刚刚打败清朝,想要巩固阵地、收复失地之时,流贼势头又起来了,又需要抽调辽

  • 朱元璋写了一首打油诗,沈万三不以为然,哥哥沈万二却说:快逃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罚沈万三,朱元璋流放沈万三的借口,朱元璋用一文钱干翻沈万三

    常言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可有些时候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低调一点为好,尤其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如果稍有不慎,太过张扬的话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历史上可是有真实的案例的。就比如明朝时期有一位富可敌国的商人名叫沈万三,他为了讨好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不吝钱财,各种溜须拍马。可因为行事

  • 张居正为了预防新政改革,人亡政息,奏请万历皇帝重修《大明会典》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万历皇帝抄家张居正,超清万历首辅张居正,万历十五年张居正简介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由明代官府修撰的《诸司执掌》、《皇明祖训》、《大明集礼》、《孝慈录》、《大明律》等法律典籍汇编而成的《大明会典》正式予以颁行,这不仅标志着作为明代基本法的律、例和会典,均在万历十五年这一年成熟和定型,而且,展现出明代法制的完备体系和终极样貌,成为封建社会法制建设的巅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