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招降吴三桂以后,李自成竟然没有派大顺军队内部嫡系将领前去驻防,只是派降将唐通带领本部八千人马前往接防,这点人马也太少了,而事实证明,当吴三桂降而反悔,从去往北京路上杀回山海关时,唐通的八千人马的确不够看,没费多大功夫就被收拾了。以这个来看,李自成的布置的确太不走心了,但要说他一点都不重视关外大清的威胁,也不全是,首先他在进京以后,是急于招降吴三桂,许诺吴三桂父子都封侯,等到吴三桂反悔以后,更是一边让吴三桂父亲吴襄写信劝他,一边亲自率领北京的兵马前去讨伐,之所以这样,肯定是有着考虑关外大清威胁的因素,不然李自成也不会这么着急。至于兵力为何不足和只派降将唐通去接防呢,一是大顺政权自西北起兵以后攻城略地太快,是东征西讨,兵力分散在西北、湖广、河南一带,进军北京路上,及其一统北方以后,又先后派兵进驻山西和山东,因此北京一带兵力只有约十万;二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李自成虽然考虑到关外大清的威胁,但却严重低估了清军的威胁性,所以虽然有准备,却还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李自成为什么会犯下如此大错呢,一方面是因为他进军北京太顺利了,或者说他颠覆明王朝太顺利了,并没有由农民起义领袖身份及时转变为天下之主的身份,考虑大局不全面,认为关外大清跟明朝的长久战争和恩怨,是他们之间的事情,与自己没关系,殊不知当他攻破北京,占据了北京以后,无论他愿意不愿意,关外大清的头号大敌就已经从明朝变成了大顺政权,而他取明朝而代之以后,就要扛起抵御清军这面大旗。
毕竟很多乱世,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造成的,而是社会矛盾长期存在,并且积重难返之下才爆发出来的。而很多盛世,也不是一代人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之前也是有着前人努力甚至几代人汗水的。第二等是顺应局势而为之的人,所谓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顺风起,顺着大势而成就一番大业。诸如元末乱世之中,顺势而起历时15年便统一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第三等是顺应局势,承前人之荫庇,自己有大才,还有前人基业相助,又顺了天下大势,相得益彰之下,成就了一番大业。诸如唐高祖李渊就是如此,用时一年就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之唐朝,这个速度是相当之快,虽然唐高祖李渊在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之中,相对来说很一般,但只是相对来说,毕竟能成为开国皇帝,还是有着两把刷子的。第四等则是站在风口上,无雄才大略的草莽英雄,或许一时可以风头无两,甚至可以机缘巧合下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当不在风口之上,当站在更高角度,遇到更大挑战以后,那么将是站得越高,跌得越惨,将是上升的有多快,摔下来就有多快,将是巅峰之后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是缓慢下坡路,而是万丈深渊。诸如李自成,就是这类人物,时代造就了他,他顺应了大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却因为自身实力不济,到达了与能力不符的高度,最终虽然结束了一个旧世界,却没有能力维护好新世界秩序,距离真正的雄才大略就差临门一脚,却因为这一步之遥只能是空有破灭之力,却无破而后立能力的草莽英雄,而非雄才大略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