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打的时间太长,赵国的后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战速决

长平之战打的时间太长,赵国的后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战速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373 更新时间:2023/12/17 0:53:09

要知道,这仗打的时间太长,赵国的后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战速决。换帅反间计是一部分,更多是廉颇防守没问题但根本打不了进攻,赵括还能有一点希望,输了也是正常情况。真打起来不管是不是计都要上,因为不上肯定自己先崩溃。赵国国内需要一个替罪羊来稳定民心,赵括就被黑到了现在。

赵括可能确实过于纸上谈兵,但绝不是智商掉线的将领。赵括其实可以用不幸来形容,从整个长平之战不管是最终伤亡比还是中间的阶段性胜利来看,赵括是一个有天赋的将领,只可惜他仓促上任,如果按照将领的正常发展轨迹积累各种经验,或许10年之后赵国也能有一个白起

[var1]

赵国又不能屠杀韩国上党军民和难民,毕竟他们是来投赵的,赵王之所以换帅就因为已经没余粮了,必须解决掉难民问题。当时赵王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些难民推到前线同秦军互相消耗。赢就抢夺秦军粮草和尸体吃,以战养战,坚持到秋收。输了,这庞大的难民口粮问题留给秦军去解决。

而赵括就是执行人,赵括打赢了野战,攻下了简单壁垒,获得了一些秦军来不及带走的粮草,以及尸体才得以支撑。但遇到秦军坚壁清野,兵力本就不占优势的赵军只能止步不前,别说赵括了,就算诸葛亮来也没办法对付秦军坚壁。当粮草和尸体耗尽,赵括丢下难民,五万锐卒突围回去,如果成功,也算完成任务了,至于难民无论是投降还是殊死抵抗,赵国早就不关心了。

[var1]

而秦军为了让上党军民难民停止抵抗,欺诈他们,完了全部坑杀,秦军也不愿拿出粮草供应他们,且这些难民并非真心投降,随时反覆。且秦军后续还有攻赵行动,不可能把后方交给反覆的上党军民和难民。

廉颇之所以放弃西壁垒是因为太行道掌握在秦军手中,随时可以威胁他的后路,所以大步撤退到丹水河以东。从来没听说守住会更惨这种逻辑,有什么后果是比赵军送四十五万人头更惨的?秦军比赵军更缺粮,之前秦军打韩国,打完韩国接着又打赵国,一直在征战。

[var1]

长平离咸阳五百公里,离邯郸只是一步之遥,补给方面赵国天然有优势。这场仗可以输,但是让赵国死这么惨,最大的责任就在赵括和赵王,赵括就一个傻子夸夸其谈,这种无胜算的战局,作为大将不是去劝阻赵王退出这个赌局,而是去自吹自擂,去满足赵王的欲望,最后两个人一起亏的裤裆都没了。

此战赵国的战略目标就是逼退秦国,所以廉颇只防不攻。根据记载,当时秦赵两国已呈焦灼状态,谁也无法有太大作为,比的就是谁先断粮。至于你说廉颇会输,那只是猜测。而赵括一番操作,使得赵军被围,最终被全部坑杀。

[var1]

当时整个战国,还没有一个国家对内有如此整合能力,赵王为什么慌,不光光是国库没粮了,也不光光是他摸不透秦国的底,他连自己国家的底也摸不透了(这不怪他,除了秦国没有国家有这套公务员系统,这是那个时代的大数据)。

也就是说,赵孝成王他知道赵国快扛不住了,但是具体还能扛多久,他不知道,人家秦国虽然也快扛不住了,但是能精确的估计自己还能抗多久,而且这种情况下,大概率赵国先扛不住(物质基础没人雄厚,又没有大数据,连知己都很难做到别说知彼了),所以为什么说除非再次合纵大秦才有胜算,否则赵国一国死扛无论是战是拖都大概率玩完,当然赵军如果被拖死了。

[var1]

秦军估计得被拖残,搞不好其他各国一看国际形势变了,又来了个什么合纵伐秦把秦军打回函谷关也未可知,结果仍然好过长平之战后那一超多弱的局面。在丹河防线,大粮山还有粮食的。邯郸到前线沿线或许还有军粮在转运,邯郸的库房还有,在种的粮食还有但等收成已经晚了。

赵王和幕僚算出粮食早晚会缺,所以急了,但这不代表前线马上缺粮。白起的两路奇兵目的是要加速让对手出现断粮。25000是步兵的建制,翻山绕路,在百里石城后切断运输线和形成部分包围圈。5000正面突击的应该是骑兵建制,骑兵不是用来拉战线包围的,是一个点杀。

[var1]

在丹河防线大粮山和北面主阵地之间硬打开一个缺口,把大粮山的粮食和主阵地之间的路断了。造成主阵地赵军突然窒息性的紧急缺粮,有如曹操官渡之战突击乌巢那种效果。这个战术,现在无法得知是白起接任想到的还是早有准备,因为廉颇后期专守之后,中央突破自然困难,翻山绕路而没被发现也相对难一些。但接受秦军挑战,抽调主力部队离开壁垒冲击秦军时,当然原防线的能力就会打折,这样翻山绕路和骑兵中央突破的成功概率才会增加了许多。

这场战争本质上是赵国国力耗不过秦国了,秦国还养得起几十万大军,赵国养不起,除了死磕没别的办法,既然廉颇不肯死磕那只能换个肯死磕的赵括咯,但赵括一起了,一波被秒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不完全是外线作战,赵国的后勤并不占明显优势,这时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就体现出来的。

[var1]

所以,我个人是理解赵王换将的原因的,是我的话我也得换。赵括到底打得怎么样,我个人是同意我列出来的两位专业人士的观点的。就算是保住了自己的军队,让秦兵翻过太行山进入赵国核心经济区,赵国也输了。秦国换将这一点可以从秦军兵力数量上找到原因,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没有换白起之前,秦军损失惨重,这一点是有据可查的。所以我的看法是秦国用白起是迫不得已,并非出于计谋,然后赵括不知道秦军换将,所以才会打败原主将后全军出击。

参考资料:

《战国策》《史记》

更多文章

  • 为何说六国遗贵不可能尽除,而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推翻秦的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六国分秦为何没成功,六国遗族反秦怎么办,秦灭六国视频动画

    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不断削弱宗室的力量,扶持新生的军功贵族。而这也是秦能统一六国最大的原因,到秦二世即位后对宗室继续实行高压政策。项羽攻入咸阳后又再次清理了一遍。可以说,在秦灭亡后,宗室力量已经微不足道了。其次,项羽在攻入咸阳后大肆劫掠,而刘邦进入关中留下的却是约法三章。所以秦人对项羽的恨意是

  • 雍熙北伐再无大战,宋朝迎来百年盛世,战略收缩是幸事还是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如果雍熙北伐成功的话会怎么样,雍熙北伐死了多少人,雍熙北伐的失败造就了一段恩怨

    1.北宋气势。976年,赵光义接过兄长赵匡胤皇位,成为北宋第二任皇帝。暂且不说北宋初年这场皇位继承之谜。赵光义这个人,可以算得上一个马上皇帝,他与哥哥赵匡胤同是后周的将领,助哥哥黄袍加身成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光义继位当皇帝后,979年,便出兵灭了北汉,甚至还击败了辽国南院宰相耶律沙派来的援军,并夺取太

  • 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圣旨,开篇一句话锥心刺骨,刘伯温看后不久死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得知刘伯温死讯,刘伯温传奇里刘伯温谁演的,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的话

    朱元璋能够打下江山,与他手下那帮谋臣勇将密不可分。正是在这些人竭忠尽智的努力之下,朱元璋才得以坐上皇帝宝座。不过客观而言,明朝开国功臣中,大都是才有余、德不足之辈。明朝开国之后,这些功臣宿将倚仗自己的战功和地位,有的为非作歹干犯法纪,有的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朱元璋后来大动干戈屠戮功臣,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 明朝有一奇人,每天吃两种食物,活到了120岁,名字听着有些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彻底稳固,就开始琢磨长生不老的事,他到咸阳宫中特意开辟了一座宫殿让江湖方士术士在宫中制作药丸;登基之初英明能干的汉武帝到了晚年之后也逐渐变得昏庸,甚至开始修炼仙术来实永生的愿望。 因为对于永生的渴望,人们也编纂出了很多相关的长寿传说。例如尧舜禹时期的名人彭祖就

  • 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为何贪官的问题还是源源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对贪官的狠话,朱元璋用严苛的刑罚治贪,朱元璋最残忍刑罚

    所以他建国后,采取了“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对待贪官更是零容忍,而且制定了族诛、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挑筋去膝盖等一系列法外刑。在他统治期间,一共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可是,即使如此,贪官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这也是朱元璋晚年非常郁闷的一件事。朱元璋对贪官

  •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对他没有恨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忽必烈为什么传位给孙子,忽必烈几个孙子,忽必烈算千古一帝吗

    我们不得不说,有恨意也不会怎么样,毕竟有恨意距离造反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像历史上很多有儿子的皇帝,却反而要立自己的弟弟为接班人,这样的案例也不少,毕竟最著名的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了,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却是他的弟弟。即使这两个儿子有恨意,那又如何呢?他们也没有任何能力可以改变

  • “还都之争”七十年:朱棣强行拍板后牵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国本乱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国本之争完整版,国本之争什么意思,国本之争是真是假

    众所周知,明朝是典型的两都制国家,顺天府(今北京)与应天府(今南京)各有一套中央架构及相应官吏。虽然从政治地位上来说,皇家与内阁所在的顺天府明显远胜于应天府,但这并不代表在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后,顺天府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首都。事实上,南京应天府在明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就算已有

  • 明朝清官在清朝来了后选择做和尚, 张献忠余部来了他选择做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的清官有哪些人,明朝最好的清官是谁,明朝重臣降清后誓死效力

    明朝官员 崇祯年间,郑之珖考中举人,后来被授予广东高州府推官。广东地区当时十分富饶,高州又靠海,距离京城很远,所以郑之珖管辖的地区多数官员都贪污腐败,唯独他自己勤政清廉,洁身自好,不收取贿赂,尤其是对那些想通过钱财消除牢狱之灾的人更为苛刻,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由于其政绩突出,郑之珖升为通州知府。恰

  • 朱元璋攻破大都后,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最惨烈的一战,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几次战役,朱元璋打仗史

    而在攻破大都后,朱元璋、徐达君臣,又以其惊人的军事才能,将几十万蒙古军主力一口一口吃掉了。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君臣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各个击破的战略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部署。当时,南方的主要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双雄已灭,南方的福建、两广虽还没有平定

  • 狄青领兵出征,将校不听号令,他一次斩三十二个,剩下的全老实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狄青手下24将,顾宏伯长篇评话狄青,狄青的武力

    狄青领兵出征,是去平定侬智高之乱。当时交趾准备帮助宋朝平乱,狄青说,借兵平乱,有害无利,不能和交趾联兵。宋仁宗准奏,平乱之事由狄青负责。狄传令前线将士,不准与侬智高轻易交战,等他到了前线,听他统一号令。因为狄青到前线需要一段时间,钤辖陈曙有些等不急了。陈曙出身将门,他的大小将校也都有些背景,认为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