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说六国遗贵不可能尽除,而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推翻秦的主力?

为何说六国遗贵不可能尽除,而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推翻秦的主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929 更新时间:2023/12/17 8:07:06

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不断削弱宗室的力量,扶持新生的军功贵族。而这也是秦能统一六国最大的原因,到秦二世即位后对宗室继续实行高压政策。项羽攻入咸阳后又再次清理了一遍。可以说,在秦灭亡后,宗室力量已经微不足道了。

其次,项羽在攻入咸阳后大肆劫掠,而刘邦进入关中留下的却是约法三章。所以秦人对项羽的恨意是很大的,所以都愿意帮着刘邦打项羽。第三,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就是在原秦都城处,这样天天在眼皮底下看着怎么复国,两汉灭亡后都已经400年过去了,还有谁记得前朝旧事?

[var1]

说起来,这也是广纳贤才的副作用。秦昭襄王之后的几任秦王奉行所谓“唯才是举”,说白了就是让老秦人孟西白三族、嬴姓宗族和天下顶尖的人才竞争,显然是争不过的,所以秦国朝堂根本看不见老秦人。李斯赵高就把皇位给定了,嬴姓族人根本插不上手,外来人本就是为了官位利益而来,没有家国情怀,咸阳一破,树倒猢狲散。

嬴姓老秦人被项羽杀的十之七八,六国更不可能帮秦复国,内没有领头的,外没有帮手,上哪复国去?李斯说秦无忠臣,是有道理的。当然,秦国也复国了,三秦不是秦国吗?很多人都说项羽不懂政治,但项羽在分封上做得是很有策略的。把刘邦分到蜀地,用三秦来守住刘邦,也没有让老秦地分封一个国家,防止长期以往重走战国之路,被秦国杀出来。

[var1]

关中地区除了被项羽打进来烧杀了一波,在战国末期基本上没受到什么战争的破坏。刘邦和项羽打,其实就是拿着蜀地和老关中的资源再和项羽争天下。汉朝拿着老秦国的资源,复制着老秦国的制度,你说秦国有没有复国?只不过,这个秦国姓刘不姓嬴而已。

要不是胡亥和赵高瞎搞,失了民心,加上章邯阵前倒戈,只要稳住老秦国的基本盘,哪怕是项羽加韩信联手都很难推翻秦朝。秦朝和汉朝对六国之地的统治区别在于:秦朝热水烫青蛙,青蛙烫伤蹦出来了,导致的是六国仇恨秦朝,还推翻了秦朝;汉朝温水煮青蛙,青蛙最终被煮熟,结果是六国被汉朝统一三百多年。

[var1]

这里面体现的是封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水平。秦朝过于刚且坚持刚,让六国从有名有实到无名无实,最后适得其反;汉朝从开国的刘邦到历代君主,奉行刚柔并济,实行权力共享,让六国从无名无实到有名有实到有名无实。综上,持久的过于刚导致了六国恨秦,刚柔并济成就了六国顺汉。汉就是秦。刘邦就是秦始皇。秦人效忠的不是秦国,而是军功制度。刘邦正是凭借恢复军功制度,重新动员关中、汉中、巴蜀的老秦国根基,重新出关,重新横扫六国,重新统一天下。秦始皇天下统一后,军功制度废止,晋升道路封闭阶级固化,鬼才给你效忠。

[var1]

恢复军功制度,你是鬼我也给你效忠。因为利益,骊山囚徒一夜之间爆发惊人战斗力。山东六国造反,是因为六国上层无法参与社会治理失去人间权力,下层劳役繁重法律严苛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他们反的是压迫自己的体制,只不过错误的认为体制就是秦,是祖龙。因而认为推翻秦国统治,就能回到以前的自由生活。但实际上,如此高效的动员制度一旦建立,任何统治者都无法舍弃。所谓复国,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秦从秦始皇开始统一战争到灭亡也就二十余年。

[var1]

而汉从汉太祖称帝起的二次统一战争(剪除异姓王)到七国之乱结束有五十年,如果算到汉武帝能真正集中国力开始打击匈奴的马邑之战和龙城大捷则有七十年左右。也就是说,在经历楚汉争霸、国家林立的恶果再次展现的情况下,汉花了两三倍于秦的时间才大体实现全国性的专制。其实这是历史的一个规律,统一的节奏太快了,必然导致社会阶层的矛盾激化,最后王朝危机一到过大就会爆发战争最后瓦解。你看看隋朝就知道,后面的统治者照抄前者的制度。如果秦不改变吏制法度就只有在北反抗起义中灭亡,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

[var1]

别的不讲,军功爵制就是大问题。秦国本身得以强大统一因为这给了下层向上的机会,但大前提是秦不能停下扩张,本质上是一种法西斯式的平衡。而随着秦统一扩张停止,内部矛盾的积压爆发不可避免。六国遗贵不可能尽除,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推翻秦的主力,只是在反秦浪潮中他们的身份更易打旗号。秦灭六国本身就是对诸侯的重大打击,诸侯残余势力又在灭秦的争斗中消耗殆尽,汉朝做的不过是移风易俗。

老百姓是不在乎谁当皇帝的,所以非刘姓不封王、诛除异己都没有造成社会动荡。六国复国是地方豪强的自发推动,不是王室复辟,能复辟是因为秦末中枢混乱无力维持对地方统治,地方自发独立了,你可以参照汉高和项梁在本地起兵情况。战国不是实行仁政的时代,惠不及下民,哪里得什么民心,汉高约法三章后就已收秦地民心,可见秦朝后期糜烂。

[var1]

再说项羽分封,三秦被三将直接统治,秦地又受过巨鹿之战的深渊打击和项羽入关的摧残,还有多少反对力量? 秦法成年男子就要分居,地方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秦地士人稀少,而本国公室,二世屠了一遍,剩余的又被项羽屠了一遍。要说复国的话,刘邦入关,秦地百姓夹道欢迎,算不算另类复国?

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其实严格的说不是完整的六国,比如本来能和秦国五五开的赵国是在昭襄王时代被白起打败从此一蹶不振。秦始皇只是借势而为,当有一个国家被灭后,此消彼长,其余国家也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灭亡,这就是势。当然要细说的话,原因就多了,国家地理位置、其余国家在嬴政时代也确实没啥明君贤臣这些都是使得秦始皇十年统一的客观原因。

参考资料:

《史记》《战国策》

更多文章

  • 雍熙北伐再无大战,宋朝迎来百年盛世,战略收缩是幸事还是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如果雍熙北伐成功的话会怎么样,雍熙北伐死了多少人,雍熙北伐的失败造就了一段恩怨

    1.北宋气势。976年,赵光义接过兄长赵匡胤皇位,成为北宋第二任皇帝。暂且不说北宋初年这场皇位继承之谜。赵光义这个人,可以算得上一个马上皇帝,他与哥哥赵匡胤同是后周的将领,助哥哥黄袍加身成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光义继位当皇帝后,979年,便出兵灭了北汉,甚至还击败了辽国南院宰相耶律沙派来的援军,并夺取太

  • 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圣旨,开篇一句话锥心刺骨,刘伯温看后不久死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得知刘伯温死讯,刘伯温传奇里刘伯温谁演的,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的话

    朱元璋能够打下江山,与他手下那帮谋臣勇将密不可分。正是在这些人竭忠尽智的努力之下,朱元璋才得以坐上皇帝宝座。不过客观而言,明朝开国功臣中,大都是才有余、德不足之辈。明朝开国之后,这些功臣宿将倚仗自己的战功和地位,有的为非作歹干犯法纪,有的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朱元璋后来大动干戈屠戮功臣,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 明朝有一奇人,每天吃两种食物,活到了120岁,名字听着有些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彻底稳固,就开始琢磨长生不老的事,他到咸阳宫中特意开辟了一座宫殿让江湖方士术士在宫中制作药丸;登基之初英明能干的汉武帝到了晚年之后也逐渐变得昏庸,甚至开始修炼仙术来实永生的愿望。 因为对于永生的渴望,人们也编纂出了很多相关的长寿传说。例如尧舜禹时期的名人彭祖就

  • 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为何贪官的问题还是源源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对贪官的狠话,朱元璋用严苛的刑罚治贪,朱元璋最残忍刑罚

    所以他建国后,采取了“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对待贪官更是零容忍,而且制定了族诛、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挑筋去膝盖等一系列法外刑。在他统治期间,一共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可是,即使如此,贪官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这也是朱元璋晚年非常郁闷的一件事。朱元璋对贪官

  •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对他没有恨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忽必烈为什么传位给孙子,忽必烈几个孙子,忽必烈算千古一帝吗

    我们不得不说,有恨意也不会怎么样,毕竟有恨意距离造反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像历史上很多有儿子的皇帝,却反而要立自己的弟弟为接班人,这样的案例也不少,毕竟最著名的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了,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却是他的弟弟。即使这两个儿子有恨意,那又如何呢?他们也没有任何能力可以改变

  • “还都之争”七十年:朱棣强行拍板后牵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国本乱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国本之争完整版,国本之争什么意思,国本之争是真是假

    众所周知,明朝是典型的两都制国家,顺天府(今北京)与应天府(今南京)各有一套中央架构及相应官吏。虽然从政治地位上来说,皇家与内阁所在的顺天府明显远胜于应天府,但这并不代表在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后,顺天府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首都。事实上,南京应天府在明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就算已有

  • 明朝清官在清朝来了后选择做和尚, 张献忠余部来了他选择做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的清官有哪些人,明朝最好的清官是谁,明朝重臣降清后誓死效力

    明朝官员 崇祯年间,郑之珖考中举人,后来被授予广东高州府推官。广东地区当时十分富饶,高州又靠海,距离京城很远,所以郑之珖管辖的地区多数官员都贪污腐败,唯独他自己勤政清廉,洁身自好,不收取贿赂,尤其是对那些想通过钱财消除牢狱之灾的人更为苛刻,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由于其政绩突出,郑之珖升为通州知府。恰

  • 朱元璋攻破大都后,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最惨烈的一战,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几次战役,朱元璋打仗史

    而在攻破大都后,朱元璋、徐达君臣,又以其惊人的军事才能,将几十万蒙古军主力一口一口吃掉了。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君臣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各个击破的战略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部署。当时,南方的主要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双雄已灭,南方的福建、两广虽还没有平定

  • 狄青领兵出征,将校不听号令,他一次斩三十二个,剩下的全老实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狄青手下24将,顾宏伯长篇评话狄青,狄青的武力

    狄青领兵出征,是去平定侬智高之乱。当时交趾准备帮助宋朝平乱,狄青说,借兵平乱,有害无利,不能和交趾联兵。宋仁宗准奏,平乱之事由狄青负责。狄传令前线将士,不准与侬智高轻易交战,等他到了前线,听他统一号令。因为狄青到前线需要一段时间,钤辖陈曙有些等不急了。陈曙出身将门,他的大小将校也都有些背景,认为不听

  • 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大铜缸中点燃木炭,缸中发出惨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宣宗点燃木炭,明宣宗暴死原因,铜缸烧死亲叔叔

    作为侄子,宣宗一直想给朱高煦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可是,朱高煦这个阶下囚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刚刚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竟然伸腿将宣宗绊了个跟头。宣宗摔了一跤,颜面不存。愤怒之下,命人用一个300斤的铜缸扣住了朱高熙。如果朱高煦开口求饶,宣宗或许还能饶他一命。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力大如牛,将铜缸举了起来,面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