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时将士出征,生理问题咋解决的?勾践有个奇策,被后人承袭千年

古时将士出征,生理问题咋解决的?勾践有个奇策,被后人承袭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4 更新时间:2024/1/8 3:52:16

《木兰辞》中有这样一句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战争大都旷日持久,需要士兵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大大小小的战斗,最后有人战死沙场,有人得以归还故乡。但是在这些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古代士兵们怎么解决自己的生理问题呢?对此,越王勾践曾经想出了一个高招,并且被后人沿用千年!

01

自古以来,世界各国的征兵年龄大约都在15岁到60岁之间,其虽然在几千年之中有过上下浮动,但征兵的主要对象却一直都是身体强壮,精力旺盛的20岁到40余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也正因为如此,将士们的雄性荷尔蒙大多比较旺盛,如果征战的时间一长他们难免就有生理需求,可按照古时的军制,军中又不允许将士们携带家眷,那古代将士出征,生理问题咋解决的?事实上,越王勾践曾有个奇策,被后人承袭了千年。

[var1]

▲古代士兵剧照

孟子·告子上》中讲:“食、色,性也。” 将士们的这种生理需求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类的本能,所以如果处理不当非要强行压制将士们的需求,那么轻则发生强抢民女、祸害良人等违反军纪之事,重则可能引发营啸甚至更大的事端。退一万步说,哪怕领兵之人治军有方,将士们都甘愿效死,但是不解决他们的生理需求也会严重影响士气,所以越王勾践为了稳固军心曾想出过一个高招。

[var1]

▲越王勾践画像

02

据《越绝书·卷八》记载:“句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也。” 这里的“句践”也就是越王勾践,他为了鼓舞士气,在出兵讨伐吴国之前,曾将精心挑选的国内孀妇送到军营里面,得到了将士们的以死效忠。将孀妇送进军营自然是为了解决将士们的生理需求,这就是后来“卒妻制”的开端。

[var1]

▲古代军营剧照

所谓“卒妻”者,顾名思义则是士卒的妻子,《汉武帝外传》中有言:“至汉武始置卒妻,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如果说勾践时期的“卒妻”还只是雏形和“潜规则”的话,那么到了汉武帝之时,他便将其制度化、规范化,以俘虏和犯下重罪和死罪之人的妻女替代了孀妇,并且还明确了她们的职责:献技、呈身、侍宿。

[var1]

▲“卒妻”剧照

03

当然,那时候也有不少将领反对将“卒妻”的推广,比如后来投降了匈奴的李陵。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的记载之中,李陵曾说:“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他把军队士气不振打了败仗的原因全部归结到“卒妻”身上,所以后来在出征之时就会将这些女人全部杀掉。可是仅仅以他一人之力并改变不了这种制度,“卒妻”一直被延续到了明朝时期。

[var1]

▲古代士兵剧照

到了汉朝灭亡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依然沿用了由越王勾践发明、汉武帝正式设置的“卒妻”制度,规定“死罪重者,妻子皆以补兵”。而在伟大又浪漫的唐朝,边塞诗人岑参还曾写下了《玉门关盖将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成为了唯一一首流传的与“卒妻”相关的诗歌。不过诗歌之中固然浪漫,现实的“卒妻”的生活却十分悲惨。

[var1]

▲朱元璋剧照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彻底灭亡了南宋,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此后“卒妻”除了由重罪、死罪者的妻女组成外,还包括了当时被称为“贱民”的汉家女子。因此,《明史·卷一》记载在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重新建立起了汉族政权后“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并且还直接废除了“卒妻”制度。自此,那些原本要沦为“卒妻”的女子终于有了可以堂堂正正出嫁的机会,越王勾践解决出征战士生理问题,被后人沿用千年的高招退出历史舞台。

结语

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作《过零丁洋》一诗,并于其中感叹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当国难来临战争四起之时,山河危在旦夕就犹如风中的飘絮,此时个人的命运就如同骤雨里的浮萍,根本无法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对于本就在封建社会之中地位低下的女性而言更是如此,“卒妻”只是她们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

参考资料:

《木兰辞》 《孟子·告子上》 《越绝书·卷八》

《汉武帝外传》 《汉书·李广苏建传》

《明史·卷一》 《过零丁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打的时间太长,赵国的后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战速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长平之战赵国有胜算吗,长平赵国

    要知道,这仗打的时间太长,赵国的后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战速决。换帅反间计是一部分,更多是廉颇防守没问题但根本打不了进攻,赵括还能有一点希望,输了也是正常情况。真打起来不管是不是计都要上,因为不上肯定自己先崩溃。赵国国内需要一个替罪羊来稳定民心,赵括就被黑到了现在。赵括可能确实过于纸上谈兵,但绝不是

  • 为何说六国遗贵不可能尽除,而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推翻秦的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六国分秦为何没成功,六国遗族反秦怎么办,秦灭六国视频动画

    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不断削弱宗室的力量,扶持新生的军功贵族。而这也是秦能统一六国最大的原因,到秦二世即位后对宗室继续实行高压政策。项羽攻入咸阳后又再次清理了一遍。可以说,在秦灭亡后,宗室力量已经微不足道了。其次,项羽在攻入咸阳后大肆劫掠,而刘邦进入关中留下的却是约法三章。所以秦人对项羽的恨意是

  • 雍熙北伐再无大战,宋朝迎来百年盛世,战略收缩是幸事还是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如果雍熙北伐成功的话会怎么样,雍熙北伐死了多少人,雍熙北伐的失败造就了一段恩怨

    1.北宋气势。976年,赵光义接过兄长赵匡胤皇位,成为北宋第二任皇帝。暂且不说北宋初年这场皇位继承之谜。赵光义这个人,可以算得上一个马上皇帝,他与哥哥赵匡胤同是后周的将领,助哥哥黄袍加身成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光义继位当皇帝后,979年,便出兵灭了北汉,甚至还击败了辽国南院宰相耶律沙派来的援军,并夺取太

  • 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圣旨,开篇一句话锥心刺骨,刘伯温看后不久死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得知刘伯温死讯,刘伯温传奇里刘伯温谁演的,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的话

    朱元璋能够打下江山,与他手下那帮谋臣勇将密不可分。正是在这些人竭忠尽智的努力之下,朱元璋才得以坐上皇帝宝座。不过客观而言,明朝开国功臣中,大都是才有余、德不足之辈。明朝开国之后,这些功臣宿将倚仗自己的战功和地位,有的为非作歹干犯法纪,有的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朱元璋后来大动干戈屠戮功臣,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 明朝有一奇人,每天吃两种食物,活到了120岁,名字听着有些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彻底稳固,就开始琢磨长生不老的事,他到咸阳宫中特意开辟了一座宫殿让江湖方士术士在宫中制作药丸;登基之初英明能干的汉武帝到了晚年之后也逐渐变得昏庸,甚至开始修炼仙术来实永生的愿望。 因为对于永生的渴望,人们也编纂出了很多相关的长寿传说。例如尧舜禹时期的名人彭祖就

  • 朱元璋对贪官的刑罚如此严厉,为何贪官的问题还是源源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对贪官的狠话,朱元璋用严苛的刑罚治贪,朱元璋最残忍刑罚

    所以他建国后,采取了“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对待贪官更是零容忍,而且制定了族诛、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挑筋去膝盖等一系列法外刑。在他统治期间,一共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可是,即使如此,贪官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这也是朱元璋晚年非常郁闷的一件事。朱元璋对贪官

  •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对他没有恨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忽必烈为什么传位给孙子,忽必烈几个孙子,忽必烈算千古一帝吗

    我们不得不说,有恨意也不会怎么样,毕竟有恨意距离造反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像历史上很多有儿子的皇帝,却反而要立自己的弟弟为接班人,这样的案例也不少,毕竟最著名的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了,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却是他的弟弟。即使这两个儿子有恨意,那又如何呢?他们也没有任何能力可以改变

  • “还都之争”七十年:朱棣强行拍板后牵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国本乱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国本之争完整版,国本之争什么意思,国本之争是真是假

    众所周知,明朝是典型的两都制国家,顺天府(今北京)与应天府(今南京)各有一套中央架构及相应官吏。虽然从政治地位上来说,皇家与内阁所在的顺天府明显远胜于应天府,但这并不代表在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后,顺天府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首都。事实上,南京应天府在明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就算已有

  • 明朝清官在清朝来了后选择做和尚, 张献忠余部来了他选择做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的清官有哪些人,明朝最好的清官是谁,明朝重臣降清后誓死效力

    明朝官员 崇祯年间,郑之珖考中举人,后来被授予广东高州府推官。广东地区当时十分富饶,高州又靠海,距离京城很远,所以郑之珖管辖的地区多数官员都贪污腐败,唯独他自己勤政清廉,洁身自好,不收取贿赂,尤其是对那些想通过钱财消除牢狱之灾的人更为苛刻,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由于其政绩突出,郑之珖升为通州知府。恰

  • 朱元璋攻破大都后,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最惨烈的一战,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几次战役,朱元璋打仗史

    而在攻破大都后,朱元璋、徐达君臣,又以其惊人的军事才能,将几十万蒙古军主力一口一口吃掉了。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君臣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各个击破的战略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部署。当时,南方的主要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双雄已灭,南方的福建、两广虽还没有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