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魏国的历史我们可能都不太清楚。但是说起来魏国名将奇才,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奇怪的是他们发迹于魏国,但是最后都选择了来报效其他的国家。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魏国错失的这五位人才。
[var1]
一、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后来被人们尊称为兵家亚圣。
吴起一开始是投靠在魏文侯的麾下的,作为魏文侯的一员大将,曾经帮助魏军打赢了与秦国的战争--河西战争。除此以外,吴起还帮助魏国操练军士,即史称魏武卒。这批军队在魏国争霸过程中屡立奇功。
不招人妒是庸才。吴起便是如此。在愈加受到魏王魏武侯重视的同时,他也被魏相国公叔座忌惮。最终是公叔痤的离间计起了作用,两家有了间隙。最后,吴起无奈之下只有选择离开魏国。从此楚国多了一位杰出的改革家,魏国从此就少了一位良才、将才,可叹。
[var1]
二、孙膑
孙膑,原名不详,因为受过膑刑故称孙膑。孙膑与庞涓均为兵家鬼谷子的门徒。学成后孙膑便投奔了同门师兄庞涓。然而师兄庞涓却是一个心思狭隘的小人。害怕孙膑代替自己在魏王身边的位置,庞涓一再在魏王面前诋毁自己的师弟,最终陷害孙膑使其不得不遭受膑刑,被挖去膝盖骨。所幸齐国的使臣正在魏国处理事情,暗中将孙膑护送回齐国。
孙膑入齐国后,很快受到齐国公子田忌的赏识。在田忌赛马利用孙膑的策略出奇制胜后,孙膑很快被推荐给齐威王。之后孙膑被任命为军师,依靠谋略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败庞涓,最终成功助力齐国称霸,也为自己狠狠报了仇。
[var1]
三、商鞅
提起这位人才,熟读史书的朋友一定第一时间想起来就是商鞅变法。正是通过这场变法,秦国才得以从一个边陲小国得以一步步发展成为其他六国不得不重视的对手,最终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var1]
商鞅,严格来讲叫公孙鞅。因为商是他的封地,号为商君,所以被称为商鞅。商鞅属于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代表,年纪很轻时候就喜欢研究法学,受法家大师影响很深。曾经做过任魏国国相公叔痤(是的他又出现了,就是前文中嫉贤妒能迫害吴起的公叔痤)的家臣,很受重视。公叔痤曾一再向当时魏国国君魏惠王推荐商鞅,但魏惠王始终不加以理会。直到后来公叔痤病重,一再告诫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了他。魏惠王依然不以为意。最终公叔痤病逝,商鞅出逃入秦,与秦孝公一见如故,最终大刀阔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
[var1]
四、张仪
张仪与苏秦都被称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其实这里是有区别的。合纵之策是苏秦提出的,主张六国相互结盟共同强秦,所以有一个说法说苏秦挂的六国相印,是六国之相。而张仪则是主张连横,采用游说的方式来对六国的国君采取各个击破,以达到破除合纵联盟的目的。
张仪出身于魏国安邑,却并未在魏国登上政治舞台,反而是入秦国被秦惠文王发现之后才开始发光发热,开始了他传奇的历史生涯。
看来,千里马和伯乐,自古就是时代难题啊。
[var1]
五、范雎
应该说,范雎绝对是我们今天提到过被魏国错失的人才中最最可惜的一个。
范雎身为魏国大夫的座上宾,却被人怀疑是私通齐国,差点就被人用鞭子抽死。直到后来在秦国使臣的帮助下,范雎通过更改自己的名字和姓氏,和秦国的使臣,一同逃到了秦国。面见秦昭襄王后,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战略,亲齐抗魏,最终被秦昭襄王采纳并实践。实践效果一流,如果说,张仪的连横让魏国摔了一跤,那么,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可以说是直接将魏国的双腿打断了。魏国就是这样被秦国一步步的吞噬掉了。如果一开始在魏国,范雎他没有受到惨无人道的对待,相信这位人才一定会为自己祖国贡献力量,以至于魏国早早亡国。
[var1]
纵观历史,魏国人才出走,原因不一,或者为了实现自我主张,或者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舞台,但是更多的都是被迫害不得不远走他乡。如果魏国当时有良好的职场环境,留下了这五位人才,使他们能够各展所长,那么历史的走向会不会被改变呢?这也是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