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反之罪处死,并且连坐胡惟庸党羽一万多人,在朱元璋正杀得起劲之时,从千里之外的长沙却突然传来了一个消息,朱元璋颇为宠爱的八皇子——潭王朱梓自焚了!
故事还得从头讲起。1360年,元朝疲敝,在江南地方只剩下三股强大的势力,即为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彼时陈友谅联合张士诚多次进犯朱元璋的领地,让朱元璋不堪其扰,于是召集文武百官,询问他们如何解决现在被陈、张二人两头夹击的情况。
刘伯温彼时刚刚被请到朱元璋帐下不久,正是需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之时,就为朱元璋制定了战略——首先集中兵力消灭更加强大的陈友谅,而后在进兵张士诚。朱元璋这些年被陈友谅也弄得很烦,因此就采取了这个战略。
通过4年时间的不断征讨,终于在1364彻底吞下陈友谅势力,南方基本已经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下。攻入城内之后,朱元璋想着这些年里陈友谅多次举兵进犯自己,他是越想越气,不仅将陈友谅一族男丁尽皆处死,还将陈友谅的妾室夺下,成了自己的妲定妃。
后来,妲定妃为朱元璋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潭王朱梓。朱梓生来聪颖,机敏好学,而且颇有孝道,因此很得朱元璋喜欢。朱元璋还将大都督于显的女儿指婚给了朱梓作为王妃,这是朱元璋其他皇子都很少得到的恩典,足见朱元璋对朱梓的喜爱。
可是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之后,跟胡惟庸多有来往的于显也被处死。而于显是朱梓的岳父,跟朱梓多有往来。朱梓害怕牵连到自己,于是闭门不出,惴惴不安。朱元璋得知之后,便派使者去召见朱梓想要安他的心,谁料朱梓却更加惊惧,还没等使者到长沙,朱梓却先自焚了。
以上,就是《明史》当中对朱梓死因的记载。但是其中其实有好些疑点。首先,朱元璋虽然对待功臣的手段极其狠辣,但是对自己的子女却多有宽待。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gāng)性情骄纵,曾经还实打实地筹策过谋反,最后朱元璋都原谅了他。
而朱梓在生前比朱棡更受宠爱,而且并未有谋反之举,仅仅只是跟胡惟庸略有交集而已。朱棡谋反最后都没死,且不说朱梓本无谋反之举,便是朱梓真要谋反,朱元璋也未必不能宽恕他。
而朱梓作为皇子,对这一点应该是清楚的,既然不是害怕自己因谋反而死,那为什么朱梓一定要选择自焚呢?这背后唯一的可能性,是朱梓还有比谋反更重的罪名,以至于忧惧不已,最终自杀。
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朱梓其实并非朱元璋之子,而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据明朝野史记载,朱元璋掳走妲定妃之时,妲定妃已经有了身孕,但她始终牢记夫君之死,忍辱负重,将朱梓养大。
等到朱梓长大就藩长沙之时,妲定妃在临行前就告知了朱梓的真实身份,让他牢记杀父之仇,在长沙深耕细作,以图大业。朱梓知道之后,心中大怒,不想疼爱自己十余年的父亲,居然是自己的杀父仇人。
朱梓到了长沙之后,就在一个铜牌之上写下了“宁见阎王,不见贼王”八个大字,时时警醒自己还有父仇在身,并且暗地里开始培养自己的军力,等到实力壮大之后,就攻入京城,杀死朱元璋。
而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朱元璋对所有人都产生了浓浓的猜疑之心,而派往长沙的使者其实并非是用来安定朱梓之心,而是专程来查探朱梓情况的,并且经过调查之后,发现了朱梓谋反一事。
于是随后朱元璋便派大将徐达之子来攻打长沙,此时的朱梓还羽翼未丰,并非是朱元璋的对手。一旦朱梓被俘,身世起底,让朱元璋得知自己是陈友谅的遗腹子,以朱元璋对陈友谅的恨意,朱梓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朱梓在长沙城上徘徊多日之后,最终下定决心,将那块铜牌丢到了阵前,回头就到了宫中,一把火把长沙城烧了,自己和家人也死在大火之中。军队回去之后,将事情禀报给了朱元璋,同时将铜牌呈上。
朱元璋见到铜牌上面“宁见阎王,不见贼王”的八个字时,就立即明白了朱梓的身份,让朱元璋愤怒的同时也悔恨不已,他不仅白费了多年对朱梓的宠爱之心,而且还痛失了一座长沙城,损失实在太过惨重!
而这,就是明朝野史中对朱梓的死因的解释。但以上记载也有很大的漏洞。根据《明史》记载,朱梓应该是在洪武二年所生,也就是1369年,但是陈友谅早在1363年的时候就已经死在了乱箭之中,而这两个时间点,都已经得到了其他史料、资料的认证,是没有错的,除非朱梓是哪吒转世,否则不可能是陈友谅的遗腹子。
可即便否定了野史对朱梓死因的记载,但《明史》中对朱梓死因的解释也太过牵强,因此直到现在,朱梓自焚的原因,依然是一个谜,还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考古学之中去,才有可能揭开这个谜团。但无论如何,朱梓的死都让朱元璋十分懊悔,毕竟朱元璋疼爱了朱梓如此多年,白发人送黑发人,到底还是令人颇为感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