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雍正元年,事情有了变化,清朝在中原的统治已经有七十余年了,民间的反清复明运动已经趋于式微,朱明皇室对于清廷的统治已经不再具有威胁,为了粉饰太平,表示对前朝的尊敬,雍正皇帝下令寻找朱元璋的后裔,以承担祭祀明朝诸陵的工作。
但是前朝的宗室基本被杀绝了,哪里还能找得到呢。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个符合条件的人。
此人名叫朱之琏,根据族谱记载,他是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后裔,崇祯年间,某一任代王任洪承畴的监军,在洪承畴松山之败后,代王也被清军俘虏,最终投降了清朝,被编入汉军镶白旗。
到了雍正年间,这一支经过几代的繁衍,其中一人叫朱之琏,曾经两任亳州知府,为官清廉,且治理有方,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经过朝廷的确认,最终封朱之琏为一等侯,行祭祀明陵事宜。在朱之琏去世之后,被赠一等延恩侯,他的儿子继承了延恩侯的爵位,之后一等延恩侯世袭罔替,一直传到清末,最后一代延恩侯一直活到民国。
然而,对于朱之琏是否真的是朱元璋后裔,后世有很多人表示怀疑。
首先,朱之琏这个名字不是朱家名字的风格,朱元璋即位之后,对他各房儿子都赐予了一个二十字格言,此后,每一房的子孙取名都要遵循这二十个字,比如朱棣这一支的二十个字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而代简王朱桂这一支的二十字为“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但是朱之琏的“之”并不在族谱之列,当然也有人反驳,可能投降之后他们没有继续按照老祖宗朱元璋的要求继续排呗,也有可能。
其次,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代王监军洪承畴,如果有藩王任监军,史书必然会有记载,而且洪承畴军中有记载的军官中,连姓朱的都没有,所以所谓的“代王在松山之战中被俘”这一记载似乎并非史实。
但是延恩侯是否真的是朱元璋的后裔,这一事实并无人去关注,清廷立这一个爵位不过是为了标榜自己是明朝的正统继承者,而且自己对朱明皇室依然保持着尊敬,让朱元璋的后代继承香火,行祭祀之事,如果立一个真的后裔,反而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