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本是齐国的田氏后裔,起先只是籍籍无名,后来成了一朝宰相?

他本是齐国的田氏后裔,起先只是籍籍无名,后来成了一朝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168 更新时间:2024/2/20 17:35:00

他本是齐国的田氏后裔,起先只是籍籍无名,后来成了一朝宰相,可见一个人的际遇除了自身的实力还是要有天时、地利、人和。

田千秋,出生年月不详,《汉书》中称他为“车千秋”。这是由于他后来因年老行动不便,汉昭帝特许他乘坐小车上朝议事,所以尊称其为“车千秋”。我们今天就来说田千秋的故事。田千秋是战国时候齐国田氏的后裔,他的祖辈先人在汉初时被徙居长陵(今陕西咸阳附近)。至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之前,他一直都是一个无人理会的小人物,任职于高陵(高祖刘邦的陵墓),做了一个管理陵寝的小官。

征和年间是一个多事之秋,巫蛊妖风不断地吹,不断有人被抓,不断有人被杀。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妖风刮到了卫太子刘据那里,惊慌失措的卫太子情急之下杀掉蛊惑武帝的小人江充,起兵造反,大战数日最终不敌,出逃之后不久便引颈自杀了。看着国家正在一步步滑向深渊,必须有人站出来说话。当时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壶关三老(相当于乡镇基层干部)令狐茂,他慷慨陈词,极力为出逃的太子辩护(此时太子还未自杀),希望皇帝大人能宽心慰意,原谅自己儿子的过失,不要让太子久逃在外。

当时依旧怒气难消的皇帝看了令狐茂的上书,虽有所感悟,却迟迟不下令赦免太子的罪过。也就在上书之后不久,卫太子行踪泄露,被迫上吊自杀。卫太子的死使得朝野上下舆论一片哗然,在持续发酵的白色恐怖中汉武帝似乎也有所悔意。征和三年,时任高酸寝的小官田千秋毅然决定上书,为死去的卫太子鸣冤申辩。如果在上书中直接点名批评皇帝是不可取的,把皇帝惹恼了,那就不好了,因为勇敢也是要讲策略的。所以田千秋想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陛下,依臣之见,儿子把玩了父亲的军队(子弄父兵),其罪过最多就是打顿板子(罪当答)。天子的儿子因为过失杀人,何罪之有?”而在奏章的结尾处,田千秋加上最关键也是最精彩的一句话。“臣曾经梦见一个白头发的老翁,是他教我这么说的!”

奏章虽然简短却极其精悍。送上不久,就得到了回应。汉武帝急召田千秋覲见,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说清楚的,而君一语道破,使我感悟。这其实是高皇帝(汉高祖刘邦)的英灵让您来教导我的,您应该成为我的大臣来辅佐我啊!”言罢,当即下诏拜田千秋为大鸿胪(九卿高官),并将江充全家灭族,把散播谗言的小太监苏文抓了起来,活活烧死在横桥之上,那些曾在太子出逃之后,对太子兵刃相加的人也都一律处死。长期原地踏步的田千秋因此一日擢为高官,但他不知道,他的好运远未就此结束。几个月之后的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时任丞相刘屈牦因与贰师将军李广利谋划立昌邑王刘为太子而下狱灭族。丞相大位空缺,汉武帝毫不犹豫地将此重任给了官场新人田千秋,并封他为“富民侯”(西汉惯例,丞相必须封侯),以示国家思富养民之期望。

既无从政经历,又无朝中同党,朝廷上下对这位“空降”下来的丞相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质疑,就连匈奴单于也大发感慨:“汉朝的丞相不是贤人啊,随随便便个人上书就得到了。”但田千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能自居丞相大位,并非只靠一封上书。作为“理阴阳,顺四时”的丞相,他曾数次建议汉武帝“施恩惠、缓刑法”,由巫蛊事件造成的白色恐怖也在他的劝谏之下得以缓解。他封号中的“富民”二字,也反映了汉武帝统治后期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他主持之下的外朝,朝廷工作得到理顺,官员们各司其职,朝廷上下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不大声宣誓改革,只是默默做好手头的工作,可见,有时候不折腾就是最好的折腾。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作为示相,田千秋虽没有在五作宫中得到星帝的当面喊托,但在汉武帝的遗中却明确写着,命相田千秋为五人辅政班子成员。因为汉武帝相信,在他去世之后的汉帝国,需要这样一位敦厚有智的示相来协助儿子治理大下。一个年幼的皇帝,五位状定的辅政大臣。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合适的搭配方式但也只是看上去而已。后世人们评价汉武帝托孤得人,才得以避兔了汉朝重走秦朝的老路,其实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原因也并非如此简单。

在五位辅政大臣中,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需光为首,企日和上官副的内朝辅政体系1另一深是由丞相田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组成的外朝辅政体系。由此可见,当时汉武帝选此五人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他为了保证政令的有效传达,特意安排了这个内外兼顾的辅政格局。事实证明,这个轴政体系只成功运转了四年,而四年之后争权夺利的激烈程度,是汉武帝无论如何都没有预料到的。其实,矛盾的萌芽,在五人辅政体系组成的那一天就已经埋下。

首先说说内朝辅政体系。霍光、金日哪、上官,三人都是因为长期担任皇帝待从近臣,深受武帝信任而得以最终被选派为辅政大臣的,而且数学课上老师告诉过我们: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政治上也不例外。他们三人的最大特点是忠心、谨慎,这是作为一名辅政大臣的先决条件。所以说此三人能够辅政,其每个人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但性格这东西是说不准的,无数的事件都告诉我们,无论它曾经表现出怎样的儒弱、驯服和逆来顺受,一且有了机会,它就会立即恢复本来面口,特别是在拥有大权之后。

三人长期担任内待,交际圈子比较小,在朝中的地位和人望都十分有限,特别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之前空降下来一名示相,大家忍了,现在又突然空降了一个大司马大将军,这谁受得了?在三人之中唯一一位担任过九卿之类高官的上官桀也只是一个太仆面已,虽说内朝的设立起于汉武帝“以小制大”的需要,但这是存在一个最重要条件的,那就是一个有权威的君主的存在,如今先皇去世,新皇帝只是个八岁的孩子,想要让朝野上下心甘情愿的听话办事是很难的。代行皇帝职权的霍光在初掌大权之后屡屡碰壁就是明证。

再来看外朝辅政体系。外朝参与辅政的是整个外朝的领袖人物,丞相和御史大夫。田千秋刚刚接任丞相不久,虽说官职很高,但大家心里对这位“空降兵”却极其不买账,孑然一身的田千秋也没有自己的小团体,基本算是一个“光杆”,只得唯唯诺诺而已。御史大夫桑弘羊,在受命辅政之前曾长期奋斗在经济战线,虽说一度被降职留任长达八九年,但汉武帝仍然对这位经济学家寄予厚望,希望他发挥特长,能在将来的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让他们参加辅政,也是汉武帝精心安排的力求平衡各方的一种方案。

但在有着深厚政治斗争传统的中国官场,力量的平衡也就意味着权力斗争的派系化。外朝的两位大哥级人物在整个辅政体系中却是排在最后,这很难让他们心理平衡,特别是自认为有功于国家的桑弘羊。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陪伴汉武帝一生,历经官场沉浮,你要让他倚老而不卖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以霍光的性格,也是绝对不会允许他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

虽说这个辅政格局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也确是一个豪华阵容,五位辅政大臣都绝非等闲之辈,他们都在这深不见底的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可以算得上个个人精,生肖都是属狐理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作为钦点的辅政大臣,谁也不愿意开这第一枪,所以,至少在当时,这也是一个十分高效的辅政团体。而且即便日后他们打得不可开交,武帝的决策依然不失其英明之处,至少对其中一个人,他没有看错。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全部内容了,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个故事见。

标签: 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商鞅不姓商?你知道先秦时期人们的姓氏是如何形成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比如商鞅,他的名是叫“鞅”,文史资料和习惯上叫他商鞅,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商”地,号为商君,但他是姬姓的,卫氏,所以可以称卫鞅;他又是卫国公室的后裔,也可以算“公孙”,因此也可以叫公孙鞅。但他的老祖宗,卫国的第一代国君习惯上却称为康叔封,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卫国在康国故地,因此周成王时被称为“康

  • 诸子百家中墨家最为先进,为什么不被主流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墨子,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想大师辈出,例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他们的学说和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在诸子百家中,墨子和他的墨家最为先进。墨子身份神秘,史学界至今对他出身哪里仍有争议,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史记》记载的是宋国人,但也有人说是楚国人。不管

  • 刘宗敏犯了大错 为什么李自成却没有处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末,李自成,历史解密

    其一,李自成进京后,优待崇祯的三个儿子,还封他们为王。同时又厚葬了崇祯皇帝。李自成这一举动,让明朝皇亲国戚和官员对这支农民起义军有了好印象,也让北京城里安定了不少。但是刘宗敏为了搜刮钱粮,做了很多刑具,对明朝皇亲国戚和官员进行严刑拷打。李自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农民军的良好形象,瞬间就被刘宗敏给摧毁了

  • 身为东非大裂谷的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 它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非洲,东非大裂谷,历史解密

    人类起源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

  • 蓼国的地理位置是在哪里?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蓼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固始春秋为蓼国。《春秋左氏传·文公五年》记载的蓼国位置在河南固始县东北,都城为现安徽霍邱城关附近。国都位于固始县蓼城岗遗址。 《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记载的蓼国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后,楚国设立“雩娄邑”(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和“鸡父邑”(邑治在今金寨县开顺镇)两座城池。 秦统一中国之后,没有在

  • 宋共姬在火灾中故意被烧,为何还成了贞洁列妇被歌颂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共姬,春秋,历史解密

    春秋宋国景公时期,宋国公宫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在那场大火中宋景公的曾祖父宋共公的夫人宋伯姬因恪守礼仪而被活活烧死了,宋伯姬是鲁国宣公之女,其母是缪姜。因其嫁给宋共公为夫人,姑其死后谥号与共公同,又称宋共姬。景公是共公的曾孙,中间还跨越了宋平公和宋元公的59年,单从宋伯姬至景公年间死于火灾,可知当时其年

  • 作为东吴第一任大都督,陆逊最后为何会愤懑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陆逊,东吴,历史解密

    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东吴第一任大都督,他最后为何会愤忿而卒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孙权当时搞两党之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整治世家贵族们势力。很不巧的是陆逊也是世家贵族之一,要说陆逊死的冤吧,他确实是忠于东吴的,要说陆逊死的不冤吧,陆逊也确实当时是没搞懂君主的

  • 高适能救杜甫为什么不救李白?高适、杜甫和李白为什么绝交?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李白,历史解密

    其实,李白杜甫和高适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李白杜甫和高适的友情,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安史之乱的到来,彻底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三个就像是随着水流飘远的浮萍,按照他们的人生性格,各自漂流而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 襄樊之战的结果怎么样?对蜀汉对三国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襄樊之战,三国,历史解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赤壁之战后,蜀汉集团成为三家中收获最大的,刘孙联军不仅击败北方的曹操,拖延其一统天下的步伐,刘备也乘机取得荆州四郡,“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随后谋取益州。在汉中之战中

  • 朱元璋发明一物,流传了600多年仍被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为我们留下的瑰宝也是数不胜数,一如朱棣编修的《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而作为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同样发明一物,600多年都被沿用至今,还成为了行业准则。朱元璋出身贫寒,从放牛娃到父亲、兄长离世,进寺庙当和尚,做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