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不姓商?你知道先秦时期人们的姓氏是如何形成的吗?

商鞅不姓商?你知道先秦时期人们的姓氏是如何形成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168 更新时间:2024/1/20 4:22:17

比如商鞅,他的名是叫“鞅”,文史资料和习惯上叫他商鞅,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商”地,号为商君,但他是姬姓的,卫氏,所以可以称卫鞅;他又是卫国公室的后裔,也可以算“公孙”,因此也可以叫公孙鞅。但他的老祖宗,卫国的第一代国君习惯上却称为康叔封,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卫国在康国故地,因此周成王时被称为“康叔”,他的名字是“封”,所以最常见的称谓记录就成了康叔封,但他可不是什么“康叔”氏,而是正经的第一个卫氏。其他的什么唐叔虞等也是这种情况。

这时我们就要注意了,在先秦和之前,因地位、经历等不同,到底名前面放什么来标识是各人和各人不同的,不是一概而论什么“女讲姓,男讲名”。比如,对国君就一般不称氏而称姓,比如齐桓公姜小白,就没人把他记做吕小白。而他在还没当国君前是最常被称为公子小白,表示他是齐国的一个“公子”,或者干脆就叫他的名,类似的情况比如晋文公重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对国君而言,姓比啥都重要,是不是姬姓、姜姓、嬴姓等上古八大姓那是区分是不是华夏方国的重要标准,而且一旦成为国君,那么之前的氏他自己就不再用了。还有,进入父系社会后,姓就只来源于父系,那种所谓姓随母亲的怕是把犹太人的习惯给栽过来了。

但对卿大夫,就主要用氏了,比如管仲就是管氏的,姬姓。毕竟要是一个比较老派传统的诸侯国,比如像鲁国这样,那超过半数卿大夫都是同一个姓是非常正常的,你要用姓的话那彻底分不清谁是谁了。氏来源于国名或封地名的最多,如赵、魏、卫、宋等都是(赵和魏是封地)。另外,一些特殊的诸侯国未必公室后代有以国名为“氏”的,比如晋国,这主要是因为晋国曾经经历过“曲沃代翼”和屠戮公子的内乱,一时“晋无公室”了。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氏是可以改的,尤其是得到封地后整个世系一起改,但姓不行。比如魏氏的始祖是毕万,他因功被封于被灭掉的国家魏国的地盘上,因此毕万的后人就把家族的氏给改成了魏了。当年在晋国比较搞笑的是,晋文公时很活跃的荀氏(后来曾被韩赵魏三氏连带齐国一起围着打才能灭掉的智氏的前身)是从原氏分出来的,原氏得名于原国,但原国被晋给灭了之后被封给了先轸,先轸又把自己的氏改成了“原”……

而对一般平民,则以职业来作为名前标识的最多。比如“师”在先秦是指乐手,因此很多乐手都被称为“师某”,后来甚至有些世代为乐手的家庭干脆就以“师”为氏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平民就没有姓氏,只不过是没有被记录下来罢了,真正没有姓氏的只有奴隶,尤其是世代为奴的。

而女性之所以多以姓为标识,原因在于她们在先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婚姻,而姓对于婚姻有关键作用,后面会讲到。

那为什么说先秦平民都有姓氏呢?

首先,先秦社会是从氏族社会发展而来的,还保留有大量的氏族社会特性,直到西周时所谓“平民”的政治地位都很高,他们是“国人”,是有类似古希腊城邦公民的政治地位的,有服兵役的义务(相对而言住在离城邦较远的区域,只纳税不服兵役的是“野人”)。所谓“大师维垣”(《诗经-大雅-板》),指的就是这些国人是国家的军事基石,有人也认为这是在当时“大都不城”的情况下,国人就是周天子的军事屏障。而且当时还是宗族社会,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有完整的宗族体系,平民都生活在宗族之中,特别是井田制下生产生活都是在一起的,没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姓氏。

其次,姓氏在当时都是有特定用途的。比如姓就在婚姻中起关键作用,先秦强调“同姓不婚”,同一个姓的人是不能结婚的,这明显是为了优生优育考虑。所以才会有“秦晋之好”“齐国女儿不愁嫁”等说法,因为它们一个是嬴姓,一个是姜姓,在一票姬姓诸侯里自然非常吃得开。平民百姓也都必须遵守这一规定,甚至于如果要纳女奴、妓女之类实在是已经忘记了姓的人为妾(毕竟很多人连父亲是谁都不知道),还要专门找巫师占卜一下是什么姓……

而氏也是一样,氏主要的来源是封地,但氏并不仅仅只包括那个贵族及其后代,还有一并被封给他的远房亲戚们,或者他自己的亲戚们。“卿”在先秦时代更多指的是一个家族,在当时个人奋斗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说谁“辅佐”谁,那是一个家族齐上阵的,百里奚之类“空乏其身”的那都到了春秋中晚期了,在春秋之前的官职一般都是世袭的。周厉王时连像用小一点的诸侯国国君担任卿士都被认为是在颠覆统治秩序,同样出自当时的《诗经-大雅-板》这首诗,“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大宗族才是维持统治的基石。至于姜太公之类的人,不要以为他是自己来当什么“军师”的,吕望是带着自己的族人一起跟着周武王打仗的,被封到齐国后,吕氏家族叮咣五四就把原先在齐国地盘上的莱夷给打残了,生生打出自己的国土,这可不是靠的姜太公做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天子和诸侯们的军队中,同一个氏的人通常是会被编到一起去的,军事指挥官就是那个氏的宗主,他会世袭到官职,先秦时文武不分,卿大夫平时按世袭的官职从政(官位等级一样,但未必是同一个职务),出征时就带着自己家族和封地上依附于本家族的其他氏族的人马跟着打仗,这跟欧洲封建时代的贵族带着附庸去跟着国王打仗差不多。而当时由于正处于封建时代,两个卿家族之间可是啥事都能发生的,被编到敌对的卿家族宗主率领的军队那可是前景大大不妙。而这种编制方式也为一些国家的分裂埋下了伏笔,比如晋国最后就变成了各个卿家族各自率兵一起参战的场面,打内战实在是太顺理成章了。

而要灭亡一个“氏”那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像“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是下宫之难,赵氏遭到晋国除了韩氏之外其他所有卿家族的攻击,但这也只是屠杀了赵氏的贵族本宗,其他分支的比如邯郸氏等并未被波及,赵氏的平民也颇为庞大,更有远亲秦国公室的声援,最后晋景公还是留下了赵武继承赵氏。而虽然赵氏本宗给杀得就剩一人了,因为赵氏的基础还在,在赵武的一生中赵氏又重新恢复到了一等卿家族的地位。

最后,就是很多因国名而成的“氏”是在被灭国了,公室贵族都成了平民后出现的,因为在诸侯国存在时,除非是另分出支系,否则公室根本就没有称氏的必要。比如项氏就是项国被鲁国或者齐国给灭了以后,项国的公室流落民间才以项为氏。

而姓氏合流也远比一般流传的说法要复杂得多。直到西汉时,古人对于自己的姓都还有非常清晰的区分,比如齐国的公室田氏,田氏为姚姓,但是到秦汉时田氏却有多个来源,因为很多以官职为氏的都把两个字的氏名简写为田了。齐国降秦,一部分公室分支此时已改为王氏,还有一部分公室仍称为田氏,但秦末齐国短暂复国后的最后一任国君田建,其后人也改为王氏。王氏最著名的后人是王莽,到王莽时仍能清晰分辨姚姓田氏等同姓,并将其中一些封侯。甚至一些氏族对氏源的记载流传到非常久以后,根本不会混淆。像周、姬就经常有互换的情况,特别是官员,南朝“宇宙大将军”侯景专权时,因为其祖父名侯周,在这杀官员如割韭菜的军阀面前,没奈何就有姓周的官员改回姓姬。当然也有姬姓改周姓的,唐玄宗时为避讳李隆基的“基”,姬姓官员都改了姓周,反正他们中有一部分之前是在武周的时候从周姓改过来的……

事实上,严格说来根本就没有所谓姓氏统一或者合流的说法,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统都是“氏”+名的模式,只不过以前的“氏”后来给叫成了“姓”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姬、姜、姒、嬴、妘、妫、姚、妊这上古八大姓,流传至现代的只有姜和姚姓比较多,而芈、风等华夏集团之外诸侯的姓则更加稀少了。一旦诸侯国被灭,公室成为平民,那么以故国国名为氏才是比较正常的打开方式,像周被秦灭后,周的公室都称为了周氏。保留下来以上古姓为现代姓的,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改回去的,或者是以姓为氏以纪念的。比如姜姓就是田氏代齐后,姜齐的公室一部分称齐氏,另一部分则称姜氏,并不是直接成了“姜姓”。而姚氏则是一部分因姚国而得氏名,另一部分是田齐后人中有姓田的被王莽封了侯,但眼瞅着王莽自己也很快就不行了,于是带着家族躲到了江南去,东汉时为了避祸,把田氏改回了姚氏。

标签: 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子百家中墨家最为先进,为什么不被主流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墨子,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想大师辈出,例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他们的学说和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在诸子百家中,墨子和他的墨家最为先进。墨子身份神秘,史学界至今对他出身哪里仍有争议,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史记》记载的是宋国人,但也有人说是楚国人。不管

  • 刘宗敏犯了大错 为什么李自成却没有处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末,李自成,历史解密

    其一,李自成进京后,优待崇祯的三个儿子,还封他们为王。同时又厚葬了崇祯皇帝。李自成这一举动,让明朝皇亲国戚和官员对这支农民起义军有了好印象,也让北京城里安定了不少。但是刘宗敏为了搜刮钱粮,做了很多刑具,对明朝皇亲国戚和官员进行严刑拷打。李自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农民军的良好形象,瞬间就被刘宗敏给摧毁了

  • 身为东非大裂谷的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 它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非洲,东非大裂谷,历史解密

    人类起源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

  • 蓼国的地理位置是在哪里?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蓼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固始春秋为蓼国。《春秋左氏传·文公五年》记载的蓼国位置在河南固始县东北,都城为现安徽霍邱城关附近。国都位于固始县蓼城岗遗址。 《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记载的蓼国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后,楚国设立“雩娄邑”(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和“鸡父邑”(邑治在今金寨县开顺镇)两座城池。 秦统一中国之后,没有在

  • 宋共姬在火灾中故意被烧,为何还成了贞洁列妇被歌颂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共姬,春秋,历史解密

    春秋宋国景公时期,宋国公宫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在那场大火中宋景公的曾祖父宋共公的夫人宋伯姬因恪守礼仪而被活活烧死了,宋伯姬是鲁国宣公之女,其母是缪姜。因其嫁给宋共公为夫人,姑其死后谥号与共公同,又称宋共姬。景公是共公的曾孙,中间还跨越了宋平公和宋元公的59年,单从宋伯姬至景公年间死于火灾,可知当时其年

  • 作为东吴第一任大都督,陆逊最后为何会愤懑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陆逊,东吴,历史解密

    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东吴第一任大都督,他最后为何会愤忿而卒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孙权当时搞两党之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整治世家贵族们势力。很不巧的是陆逊也是世家贵族之一,要说陆逊死的冤吧,他确实是忠于东吴的,要说陆逊死的不冤吧,陆逊也确实当时是没搞懂君主的

  • 高适能救杜甫为什么不救李白?高适、杜甫和李白为什么绝交?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李白,历史解密

    其实,李白杜甫和高适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李白杜甫和高适的友情,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安史之乱的到来,彻底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三个就像是随着水流飘远的浮萍,按照他们的人生性格,各自漂流而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 襄樊之战的结果怎么样?对蜀汉对三国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襄樊之战,三国,历史解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赤壁之战后,蜀汉集团成为三家中收获最大的,刘孙联军不仅击败北方的曹操,拖延其一统天下的步伐,刘备也乘机取得荆州四郡,“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随后谋取益州。在汉中之战中

  • 朱元璋发明一物,流传了600多年仍被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为我们留下的瑰宝也是数不胜数,一如朱棣编修的《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而作为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同样发明一物,600多年都被沿用至今,还成为了行业准则。朱元璋出身贫寒,从放牛娃到父亲、兄长离世,进寺庙当和尚,做乞丐,

  • 秦始皇不怕鬼神,渡江时还砍光树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始皇,秦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数百位皇帝中,秦始皇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十年时间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设计的中央集权帝制一直为后世封建王朝说采用。“书同文”让中国真正实现统一,就算以后再怎么内讧,最终也会统一。因此,他也被誉为“千古一帝”。关于秦始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