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72营农民军齐聚荥阳大会,是否真发生过?李自成参加了吗?

明末72营农民军齐聚荥阳大会,是否真发生过?李自成参加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8 更新时间:2023/12/24 12:08:51

起义初期互相独立

李自成张献忠二人虽然都同为农民起义领袖,也同为陕西老乡,但是在起义初期,二人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由于明朝末年的阶级矛盾尖锐,税负越来越重,当地农民大量逃亡,米脂县万民萧瑟、百姓流离失所。1606年八月,李自成出生于一个农户家庭,家境贫寒,幼年曾被送入寺庙,后又到地主家放羊。“二十一岁应募银川驿马夫”,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为了节省经费,下令裁撤驿站,李自成被迫离开驿站回乡。回乡的第二年,陕西灾荒,米价大涨,“米脂人从贼者十之七,邑几空”,李自成也参与了不沾泥(起义领袖的绰号)的队伍,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李自成

李自成在不沾泥的队伍中被编为“八队”,不久之后,不沾泥接受明朝的招抚,李自成便和其他几位队长单独率领部队继续战斗。

张献忠,陕西延安人,同样出生于1606年,关于张献忠的出身,说法颇多,如“父业履,母织席。献忠自少读书不售,遂与逃兵三百人起而为盗,转掠豫楚间,号八大王。”又说:“张献忠,本铁匠子,年少刚狠,承造军器,……工食克扣而限期更迫,匠不堪命,因以倾家,而追逼复首及之。乃入王嘉胤党,贼中称为八大王,自称为西王。”不管哪种说法,张献忠都是出身底层,因迫于生计而加入农民起义军。

张献忠

在起义初期,农民起义缺乏统一的思想和领袖,他们也并没有抱着一定要推翻明朝的决心,他们更多地将矛头对准剥削他们的官吏和豪绅身上,他们的斗争不过是为了逃避朝廷的征收,并且从富家大户的粮仓中夺取粮食以果腹。所以,起初的农民军组织松散,队伍虽然庞大,却拖家带口,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大。各支起义军之间也缺乏沟通,更谈不上互相配合作战。所以,这个时期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是互相独立,基本没有交集。

起义后期的竞争关系

李自成和张献忠能够从明末众多农民领袖中脱颖而出、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这就说明了他们二人的成功之处,而不屈居人下就是一个名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崇祯十五年起,明末的各支农民起义军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各自为政之后逐渐形成了以李自成为领导人的统一局面。起义军围攻开封时,李自成被推举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将军”,到后来李自成攻取湖广襄阳地区后,李自成又被推举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元帅”。当时,除了张献忠之外,其他各支起义军部队都必须听从李自成的领导。

而当李自成攻克襄阳时,张献忠也不敢落后,攻取了重镇武昌,而这个举措却使得李自成加快了对张献忠的处理,因为武昌也在李自成的计划之中,而且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到达了汉阳,只不过被张献忠抢先一步攻占了武昌。于是,李自成下令张榜悬赏张献忠的人头——“有能擒献忠以献者,赏千金。”这标志着两位农民领袖的公开决裂。

武昌

而此时,张献忠的实力明显不如李自成,李自成坐拥河南和湖广大部,收编了“曹操”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等其余几部农民军,而张献忠不过拥有武昌和附近等地,所以张献忠不是李自成的对手。于是张献忠“卑词以答,求彼此为援”,表面上看起来是互相合作,实际上是一种竞争关系,张献忠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委曲求全。没过多久,张献忠便选择离开湖广地区,到偏远的四川去寻找发展空间了。

而在张献忠到了四川之后,李自成也并没有放弃对张献忠的“赶尽杀绝”,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便四面派出部队到各地接收明军的守卫,而对于四川的张献忠,李自成也派出了将领马科从陕西汉中进军四川,意图夺取张献忠控制下的成都周边地区。不过由于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清军逼近陕西,马科的军队在与张献忠作战几次之后便退回陕西。

由此可见,从崇祯十五年之后,李自成和张献忠之间的主旋律是竞争,而非合作。

所谓“荥阳大会”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同为起义军领袖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之间肯定会有过合作,比如著名的“荥阳大会”。所谓“荥阳大会”,是指崇祯七年年底,“合七十二营头目、老回回、闯王、革里眼、左监王、曹操、……、八大王等十三家会荥阳,议逆据官军。”这段始见于吴伟业《绥寇纪略》、后被《明史》采录的文字,描述了七十二营起义军齐聚荥阳商议共同抵抗官军的情形,但是实际上这次所谓“荥阳大会”并不能说明李自成和张献忠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

荥阳大会插画

“荥阳大会”是否真的发生过是个未知数,首先,吴伟业虽然言之凿凿,但是他记载的根据只是“有人偷偷跑出报告”,而且并无其他史料的佐证,明朝的官方文件之中也未见关于“荥阳大会”的其他记载。其次,时间对不上,据记载“荥阳大会”结束于崇祯八年正月初一,而实际上农民军攻克荥阳是在正月初六,时间顺序上颠倒了。总之,种种迹象表明,所谓“荥阳大会”是一个虚构事件。

而且,即便“荥阳大会”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李自成也并没有出现在参会的大名单之中,其中“闯王”是指高迎祥,李自成在其一生之中,并没有自称过“闯王”,他的外号是“闯将”,而“闯王”则是百姓对李自成的俗称。所以,所谓的“荥阳大会”也不能证明李自成和张献忠合作过。

所以,在明末的农民起义进程中,同为领袖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从互相独立到互相竞争,但是却几乎没有过合作。

参考文献:《明末农民战争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借地安葬父母,一人嘲讽一人帮忙,最后二人结局却出奇一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借地安葬父母,朱元璋一次共处死多少人,朱元璋给父母修墓穴吗

    韩信知道自己的出境寡不敌众,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不得不受胯下之辱。后来的韩信大家都知道了,平定魏赵燕齐四国,击退项羽,逼霸王乌江自刎。项羽富贵之后又找到了那个屠夫,屠夫看见他怕得要死,以为韩信要杀他,没想到的是韩信大人有大量不仅原谅屠夫,还封他做护军卫。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受得了奇耻大辱也有能耐

  • 朱元璋问刘伯温:大明何时灭亡?刘伯温写下4字,百年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留下的四件事,刘伯温临死前对朱元璋说了什么,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的话

    ——杨慎古往今来,多少朝代,皆如潮水,兴衰往复,英雄辈出,而又销骨,天地悠悠,唯留青冢。但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而朱元璋与刘伯温,必定是这些鸟里头最大的那几只。朱元璋出身贫寒,小的时候先是做了放牛娃,被叫“朱重八”。好不容易长大一点,又死了父母兄长,从此只能乞讨为生

  • 古代有四个人去世后成为阎王,一个是包拯,一个百姓说起来就发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包拯死后被封为阎王,一部剧里面有包拯和青阎王,包拯成为阎王电视剧

    也就是说在古人的观念里,人在去世以后并不是就此消散,而是依然有着一个神秘的地府阎罗,来判定自己的一生,所以也有很多类似于“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鬼神不可欺”之类的古语流传,古人们也以此来劝诫后辈们在日常行事中要遵守道德。由于阎王需要判定一个人生前功过,需要“断案判决”,所以在民间传说中,古

  • 朱元璋发明“酷刑”:一把梳子一壶水,几乎没有女犯人能熬的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恢复酷刑,朱元璋时期有哪些酷刑,朱元璋设立酷刑

    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经常会发明各种各样恐怖的刑罚来威慑众人,以此来强调政府的权威。这一做法很明显是残酷的,是不人道的,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最有力的手段。由于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所以历朝历代在刑罚的研究上,真可谓是百花齐放,门路众多。正如民间传说所说,到清朝的时候已经有了所谓的十大酷刑,每一

  • 朱元璋吃饭时吃到一根头发,厨师情急生智回6字,成功活命还升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民间关于帝王的故事,通常少不了与美食相关,就好像是现在江南有很多美食都与乾隆皇帝有关一样,与朱元璋相关的食物故事也非常多,最有名的自然就是那一道“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是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以后,每天都是吃的山珍海味,但是日子久了就感觉并不好吃,特别怀念以前起义流浪那一段时间在一个农妇家吃过的一道菜,于

  • 南明两大民族英雄:李定国鞠躬尽瘁,郑成功却在两大利益之间摇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明郑成功与李定国,历史上李定国和郑成功谁厉害,郑成功的真实实力

    弘光朝仅存续一年,从1644年四月到1645年五月,这个以崇祯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为主的政权在史可法、马士英和江南四镇等人的主持下,在一年的时间里,不但没有趁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战争之时恢复一寸土地,反而丢失了长江天险和江北土地,江南从南京到杭州一带也沦陷。1645年形势图随后建立的隆武朝也仅仅

  • 李自成进北京后, 崇祯朝大臣除了投降和殉国, 还有这类人很无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自成与崇祯和谈,李自成怎么对待崇祯的,崇祯15年的李自成

    李自成进京对于有些人来说,一臣不事二主,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们必须为大明效忠到死,所以他们选择为崇祯皇帝和大明殉难,做出这样选择的有二十多个,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进京后,为大明王朝死难的文臣有21人,勋臣(即功勋后代)3人,戚臣(皇亲国戚)1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很鼓舞人心。而

  • 李自成逼死崇祯, 明朝还封其老婆为一品夫人, 原因耻辱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崇祯与李自成,李自成搜出崇祯的金银财宝,李自成怎么处理崇祯的尸首

    崇祯皇帝上吊高桂英,陕西米脂县壶芦山人,李自成年轻时做驿卒,后来遭遇崇祯皇帝裁撤驿站,李自成被裁员了。被裁之后的李自成到延安去学艺,结果与恶霸起了纠纷,失手打死对方后逃回米脂县。后来在被抓获,关进大狱,而监狱中有个狱卒叫高一功,高一功看出李自成非一般人,就将其私放出来,还带着李自成到自己老家壶芦山躲

  • 王阳明是否放了宁王给皇帝抓?他没照做却在别处满足皇帝的虚荣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阳明将宁王交给张永时说了什么,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哪一年,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用了哪些计策

    王守仁,又称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很多明朝的重臣,如徐阶、张居正、戚继光等人都是心学的传人,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学影响了明朝后期一大批文武人才的思想。而王阳明自身在文治武功上取得的成就也一点不差,他历任江西、福建等地地方官,官至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可谓封疆大吏。然而,这仅仅是王阳明的

  • 李自成宁武关大败, 觉得前途无望欲返陕西, 却因这些人改变主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自成打宁武城,李自成在山海关大败后还有机会吗,李自成大败起义军

    宁武关于是,李自成召集手下各军头目商量对策,在会议上很多将领都建议返回陕西,毕竟现在还有几十万军队,如果退回陕西,还可以在大明内部形成割据之势,可以与明朝分庭抗礼,再作打算,这十分符合这些农民起义军的小农意识。而李自成也觉得这些建议十分有道理,准备明天班师回朝。李自成如果后续发展真的如李自成设想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