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君臣一心将全国资源都集中到了海军之上,最终建立了一支战斗力登顶亚洲的海军。但完成如此壮举的同时,日本也几乎将国内的资源消耗殆尽,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出兵大清,通过战争从清朝掠夺财富,才能保证日本不会因为这次豪赌国运的行为而崩溃。 于是,1894年的时候,中日甲午战争就此爆发了。结果已经是人尽皆知了,彼时海军力量达到了亚洲第二、世界第七的北洋舰队,最终还是不敌日军而全军覆没,邓世昌以身殉国,慈禧却接下了新的耻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但即便如此,当时的清朝其实还有反击之力,有一个人在国外自己欠下巨款组建了一支舰队,聘请了外籍雇佣军,准备直接杀去日本本土,这般胆识与豪情在那个时候是难以想象的。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宋育仁。 宋育仁出生于1857年,从小生长在四川的富户家庭之中,小时候不仅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同时也早早地学习了西方的新思想和新知识。1886年,29岁的宋育仁高中进士,随后就出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后来还获赐二品顶戴,算是进入了清朝权力中心了。
宋育仁十分关心国际事务,用很多的时间认真地研究了世界各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情况,在1891年的时候还编撰了《时务论》一书,其中就包含了他对世界各国的深刻研究见解,因此他也被誉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宋育仁被任命为英、法、意、比4国参赞,随同大使龚照瑷一同出使西方。结果不久之后,甲午战争就开始了。宋育仁立即开始为大清想对策。 首先,他十分了解日本近几十年的变化,他们虽然海军建设得十分强大,但是毕竟是小小岛国,在物资、后援、兵力上都远远不及大清。因此宋育仁在给到户部尚书翁同龢以及兵部尚书孙毓汶的建议,总结下来就是两句话,日本“兵少财乏”,应当“持久足以困之”。
具体实施来说,就是海军以守待攻,不轻易出战,只是把守出海口,协同岸基火力抵御强大的日本海军,逼迫日军不得不与清军开启陆战,而此时清军就能凭借后援充足、兵力完备的优势拖垮日本军队和国内经济,从而不战而胜。 宋育仁的这个军事战略其实是相当不错的,显然他对于日本的了解也的确十分深入。但是正所谓灯下黑,他了解日本,却不了解大清。大清陆军完全没有他想象中的强大,号称80万清朝陆军,面对6万日本陆军居然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彼时正在英国的宋育仁也是急得跳脚,但在这紧急之时,宋育仁却想出来了一个奇招。彼时的日军是赌了国运的,全国的军力几乎全都放到了辽东战场之上,日本本土的防卫却十分空虚。如果这时能够有一支奇兵直袭日军本土,所谓“攻敌之所必救”,日军必然只能选择回防,而北洋水师就能伺机出海,前后夹击,反攻日军了。 因此,宋育仁就开始在英国筹措海军舰队。彼时的龚照瑷被召回了北京,宋育仁暂代大使的权力,他便以个人的名义通过一个名叫哈格雷甫的海军军官,借了一辈子也还不起的债买下了英国的先进舰船,并且雇佣了英国海军士兵,打算来一出围魏救赵,直袭日本本土。
可在陆战上失利的清军,已经不得不开始跟日军进行海上决战。而这些年来慈禧太后却一再克扣北洋舰队的军费用以作为自我的享受,比如为了1895年她的六十大寿,她就准备筹措500万两白银为自己祝寿,可彼时北洋水师一年的军费才不过180万两白银左右。因此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虽然是亚洲第二,但跟日本海军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而结果就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慌不择路选择议和。宋育仁的谋略也再次因为清廷的无能而告败,因为他的计划之中是需要北洋水师里应外合前后夹击的。
但即便如此,宋育仁还是没有放弃,继续筹措舰队,就算无法联合北洋水师剿灭日本海军,他直接攻入日本本土也完全可以将日本本土作为筹码,要求日军“班师回朝”,至少不会出现过去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之事。 可宋育仁的计划再次被清廷打乱。就在宋育仁即将组建完全自己的舰队之时,龚照瑷却回到了英国,舰队这么大的事不可能瞒过大使,龚照瑷得知之后虽然敬佩宋育仁之胆识,可到底这是不符合清朝法度的,因此他还是委婉地将宋育仁越级筹军一事告知了清廷。
李鸿章、慈禧等人听到之后都极其震惊。彼时的慈禧早已经打定主意要求和了,而李鸿章为了保留洋务运动的最后一点成果也主张求和。因此,慈禧立即下令取消了宋育仁的职务,收回了宋育仁的二品顶戴,但是宋育仁此举乃是为国为民之举,慈禧害怕引起民怨,因此对宋育仁没有进行过重的惩罚,还是让宋育仁当了个四品官,可自此之后,宋育仁就再也没有受到过重用了。 假若慈禧此前没有削减北洋水师的军费,黄海海战之时清军水师其实并不一定会输。又或者慈禧没有拦住宋育仁,那么宋育仁以英国的先进舰队攻向日本本土,其实是很有机会实现宋育仁的战略意图的。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慈禧等清朝统治者从来没有将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唯一在意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只要封建统治一日不推翻,那么中国人民就永远没有解放的一天。这就是为什么反封建跟反帝一样,是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人的任务。 而宋育仁此后虽然仍有报国壮志,却失去了让他发挥的舞台,清朝覆灭之后,他依然奋战在革命的道路上,无奈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到了1931年的时候,宋育仁就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