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线自然避免不了危险,由于北京距离北面的蒙古草原和后期辽东的满洲女真都很近,帝国的首都北京城三次被异族军队包围,还好每一次都涉险过关了。
土木堡之变
明朝洪武初年,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将蒙古势力赶出大都,赶到了草原之上,而之后的朱棣更是多次深入草原、大漠对北元等蒙古族残余势力进行打击,蒙古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两部分,大伤元气之后的蒙古也消停了一段时间。
到了明英宗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瓦剌变得强大起来,时不时的到长城边抢劫一下,杀人放火,骚扰明朝边境。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事情闹大了。瓦剌太师也先又一次率大军侵扰边境,年轻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由于指挥不当20万明军被围困在土木堡,最终明军崩溃,英宗皇帝朱祁镇成了瓦剌的俘虏。
有了皇帝这个人质,也先十分高兴,于是一路带着英宗到各地叩关,一路逛一路抢,一直来到了北京城下,准备进首都来一次更大的抢劫。因为此前京城的精锐都在土木堡被歼灭了,只剩老弱病残防守的北京城里,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建议迁都以避敌锋芒。
在这个危难时刻,于谦站了出来,他痛斥了投降派,并且主张拥立监国的朱祁钰为新的皇帝,并组织军民进行防守,同时派出使者到京城各地招兵,组织各地军队来北京勤王。由于于谦的布置得当,加上各地勤王军队的赶到,也先的瓦剌大军与于谦亲自率领的大明军队在北京城下决战,最终瓦剌军队不敌,败走关外,被围困了十几天的帝国首都终于解围了。
庚戌之变
在土木堡之变后,一度围困北京城的瓦剌在兵败之后逐渐衰落,鞑靼则逐渐强大起来,成了明朝北方边境上的强劲敌人。
土木堡之后一百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发起了对明朝的战争,俺答汗首先进攻大同,时任宣大总兵的仇鸾是靠贿赂严嵩的儿子当上的总兵,根本不会打仗,面对来犯的俺答,他居然想出用重金贿赂俺答的馊主意,然而没想到收了钱的俺答还真的退兵了。
但是俺答并没有退回草原,而是往东去了,从古北口长城进入关内,在通州附近扎营,通州离北京城已经十分接近了,一百年都没有经过战事的北京城一片恐慌。
还好俺答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攻城,他只是想以战逼和,想与明朝通商好换取游牧民族无法生产的生活用品,俺答派人送书信给嘉靖皇帝,经过几天的拖延,京城附近的各镇兵马都已齐集北京城下,眼看占不到便宜的俺答见好就收,与明朝达成通贡协议之后领军撤退。
虽然俺答主动撤退了,但是北京城周围的百姓却遭了秧,百姓和牲口都被俺答劫掠一空。
己巳之变
到了明朝后期,辽东女真族崛起,蒙古族也被女真族征服,成了他们的附庸,兴起的女真族成了明朝在关外的主要敌人。然而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始终都没有攻破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建立的关宁防线,一直都没能进入山海关内。
崇祯二年,皇太极终于想通了,他率后金、蒙古联军绕过山海关,从龙井关、大安口等地进入关内,攻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而沿途追赶皇太极的袁崇焕也与当天同时抵达北京。
面对城外的后金、蒙古联军,崇祯皇帝重新起用大学士、前蓟辽督师孙承宗为统帅,防守京城,袁崇焕在广渠门下率关宁铁骑与莽古尔泰、阿济格等大战,明将满桂则在德胜门抵抗皇太极亲自率领的大军。
初战不利的后金军队又对京城进行了攻击,但是始终没能攻破城高墙厚且有大炮防守的北京城,随着明朝后续援军的不断赶来,皇太极决定撤兵,北京宣告解围。
北京城作为明朝的首都,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坚强后盾,而北京城也不负众望,三次面对异族包围,都没有被攻破,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然而在1644年,北京城破了,不过不是被异族攻破的,而是汉族人李自成攻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