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剧照
每个王朝到了末年时都是烽烟四起,要么外敌入侵,要么内部造反不断,明朝就是一个典型,明末造反的农民军可以说是多如牛毛,闯王高迎祥、曹操罗汝才、老回回、闯塌天等,这些都是如雷贯耳的农民军领袖外号,到了后期最著名的当属张献忠、李自成两位农民领袖了,这两个人都做了皇帝(当然没多久),不过更多的人没有这么大的野心、能力或者机遇,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求个裂土封王。
大西皇帝张献忠的大养子孙可望就是其中一位, 1647年初张献忠在与清军的战斗中战死之后,张献忠的四位养子率领大西军余部辗转四川、贵州等地进入云南,在云南休养生息,他们放弃了大西政权的年号,并主动寻求与南明政权合作抗清,但是此时孙可望和其他三位兄弟已经拥有数十万大军和稳定的后方,并自封平东王,所以他要与明朝合作,肯定会开出更高的要价,他希望明朝能够封其为秦王。
孙可望
但是,明朝并没有异姓封王的先例,而且秦王封号乃是亲王封号中最为尊贵的,而且明朝已经有秦王了(朱元璋次子一系),这样的要价对于南明朝廷来说,实在是太高了,当时的皇帝永历帝让大臣们讨论可行性,不出意外,这样的要求遭到了朝廷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但是唯有一人对此大逆不道的要求持支持意见,他就是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堵胤锡。
堵胤锡
面对孙可望这一看似狂妄的要求,堵胤锡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形势,向永历皇帝做出了这样的建议:
第一,孙可望父子(张献忠和孙二人)早已割据四川,而如今云南、贵州之地也被其占据,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也禁止不了他自封为王。如今孙可望还知道向朝廷请封,精神还是可嘉的。
南明形势图
第二,如今朝廷已经不能禁止其自立为平东王了,与其让其自立,还不如让朝廷主动给他封爵,这样他也会对朝廷有所感恩。
第三,朝臣们都说异姓封王与祖制不符,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结合如今的形势。孙可望虽然当年跟随张献忠作恶多端,但是如今他要改邪归正,还是可以收归朝廷所用,如今正值朝廷用人之际,怎么能拘泥于祖制呢?
第四,当年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人配享太庙,在死后进封中山、开平等王爵,如今也可按照几位开国功臣的先例,封孙可望为二字王,并在敕书中写明,以勉励孙可望为国效力。
徐达像
第五,如果现在封孙可望为王,则对于国家而言可以收复云南、贵州两省(当时永历朝廷只剩下广西一省了),而且孙可望和他的大军还可以为国效力;如果不封其为王,反而增加了一个敌国,两者相比,孰利孰害不言而喻。
在看了堵胤锡的上疏之后,永历皇帝只说了一个字:“可。”后来永历朝廷下旨封孙可望为平辽王,但是这并没有满足孙可望的要求,当然这是后话。但是仅从堵胤锡的观点来看,他身为朝廷重臣,不拘泥于祖制,而能够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手段团结一切力量抗清,可以说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再看看朝廷上其他一些所谓坚持原则的大臣,也就明白为何明朝会走向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