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7年初,张献忠在四川凤凰山抗清前线被清军暗箭射杀,张献忠死后,大西军被他的四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共同领导,当时大西军的第一个紧要问题便是何去何从。当时,大西军的北方有清军追赶,而东南方向则是明军的堵截,大西军显然不能原地不动,经过商议之后,大西军选择向贵州转移,而最终的目的地则是云南。
孙可望
为何会选择云南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云南远离中原四战之地,很适合大西军余部的修整;其次,云南发生了内乱,当地的土司沙定洲发动叛乱,占据了世代镇守云南的黔国公府(也就是百姓口中俗称的沐王府)。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大西军的将领们和云南的另一个土司龙在田颇有交情,他们相信在云南内乱的情况下,龙在田肯定会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1647年三月,大西军进入云南省境内,接连攻克多个由沙定洲势力镇守的城镇,沙定洲知道来者不善,自己不是对手,于是便主动撤出了昆明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于是,大西军便开始派兵到云南各地接手防务,而时任云南副使、分巡金沧道的杨畏知却不愿意与“贼”合作,拒绝大西军接手防务,结果被大西军俘虏。
1647年形势图
考虑到杨畏知在云南地方的影响,以及他是反对沙定洲的代表人物,而且是自己的同乡,于是孙可望便开始劝说杨畏知投降,为己所用,杨畏知刚开始坚决不同意与“流贼”建立起的大西政权合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杨畏知对大西军的军纪和思想有所了解,于是便开出了三个条件,表示如果孙可望能够满足自己的三个条件,他便愿意和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合作。
杨畏知开出的三个条件是:一,不用大西年号;二,不妄杀人;三,不焚庐舍、淫妇女。从杨畏知开出的三个条件看出,虽然他对大西军有所了解,但是还是存在偏见,不可否认,张献忠在世时,大西军的军纪确实很不好,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事件也多见诸于记载,但是自从孙可望等人接受大西军之后,便开始着手整顿军纪,“非接战不得杀人”,在进入云南之后,军纪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所以后面两个条件对于孙可望来说已经满足了。
最重要的是第一条,因为大西国是张献忠建立的,而孙可望等人是张献忠的养子,要取消大西国纪年就等于意味着不承认大西国的存在。虽然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是为了在云南立足、取得一块对大西军来说至关重要的根据地,不得不放弃这个虚名,于是孙可望决定接受杨畏知的条件,取消大西国年号,使用干支纪年(暂不使用明朝永历年号)。而这第一条也十分重要,因为这对南明永历朝来说,放弃了大西年号,意味着双方便不是对立的两个政权,这也为之后双方的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