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的黑衣宰相,助燕王朱棣以区区燕地夺天下的姚广孝

大明王朝的黑衣宰相,助燕王朱棣以区区燕地夺天下的姚广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391 更新时间:2024/2/5 16:32:49

姚广孝帮助燕王谋反,最终打败朱允炆,让燕王以区区的一燕地而夺取了全国的土地,下文将深入分析姚广孝的仕途生涯,他如何以其超群的智谋而成功策划靖难之役的呢?

一、 毅然出家的少年

作为医生世家的姚广孝,其没有继承家族行医的衣钵,反而在只有14岁的年纪出家当了和尚,这或许与个人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关系,姚广孝之后拜高僧为师,他深入研习儒释道三教精义和阴阳术数,成为学问高深的僧人,这个时期,社会经济渐趋衰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全国各地都充斥着一支支起义军,他们与元军发生激烈对抗而致战乱不断,元朝统治即将灭亡,而待在寺院中的姚广孝则在潜心研究教术,但其也极度关心国家大事,其逐渐的成为一名有名的高僧。

二、 入仕为官,效劳燕王朱棣

1368年,乞丐出生的安徽人朱元璋打败了全国各地的起义队伍,并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帝国,随后,朱元璋派遣大军北伐,元朝统治者们从大都败逃到蒙古草原,明军入驻大都,统治中国仅仅97年的元朝帝国灭亡,公元1375年,朱元璋发布在全国招收通儒僧人的诏令,姚广孝应征入仕,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安排道义和学问高深的僧人去随侍诸王,姚广孝遇到了和他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燕王朱棣。朱棣坐镇北平,姚广孝在燕王府与朱棣相谈甚欢,共谋大业,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后,他最宠爱的孙子朱允炆继承了他的大位,朱允炆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朱元璋在世时为了帮其顺利继位而大肆杀戮功臣,曾经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元老们都被其杀尽,虽然朱元璋成功的帮助朱允炆将“带刺木棒的刺”剔除光了,这让朱允炆登上皇帝位,但同时也让朱允炆失去了可以助其稳固统治、对抗外敌的悍将。

在之后,当了皇帝的朱允炆开始大肆的实行削藩的政策,众多的藩王被朱允炆废除了藩位,这为随后靖难之役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 策划靖难之役,智取朱允炆

朱允炆的削藩之策让一个个藩王都失去了权力和地位,这让身处北平的燕王朱棣惶惶不安,朱棣是个能征善战的人,他内心并不想受到朱允炆的摆布,朱元璋曾立朱允炆为帝的事本就让朱棣很是恼火,这让朱棣有了谋反的意图,姚广孝适时的站了出来,他完全支持朱棣的谋反之举,朱棣担心以一燕地难以与整个国家之地相抗衡,况且谋反者也难以获取民心,姚广孝对朱棣陈述利弊,其认为以朱棣之军事和政治才能,最终能够打败懦弱的皇帝朱允炆,朱棣最后做出了谋反的决定,他命令姚广孝全权负责策划起兵事宜,姚广孝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命燕军在燕王府后院秘密训练,并打造军器,为了掩盖声音,他在燕王府内饲养了很多的牲畜。

四、奇谋胜敌,靖难大功臣

朱允炆从各方渠道获知了朱棣谋反的消息,其随即派遣几十万大军北上攻打燕王军,与此同时,朱棣率领燕军南下,姚广孝要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去讨伐朱允炆,朱棣要朱允炆诛杀其宠臣齐泰黄子澄,但胆小无主见的朱允炆是不可能办到的,这正中朱棣下怀,但燕军在南北要道济南城遇到了十分顽固的阻击,朱棣率军数月不能攻克济南城,姚广孝分析全国的军事形势,他认为因之前的于各地分封藩王的政策,在朱允炆到处削藩之后,这让朱允炆的大军分散在全国各地,而首都南京的军事守卫力量则很薄弱。如果燕军能绕开强敌,取道山东与河南交界的守军防御薄弱的地区深入南下,则能顺利到达长江沿岸。然后,燕军一鼓作气渡江去攻克明朝的首都南京,击败朱允炆,成功夺取天下,姚广孝提出的这个避重就轻、出奇制胜的策略是非常高明的!一直以来都十分信任姚广孝的朱棣采纳其计策,果然如姚广孝所料,燕军一路南下,几乎丝毫无阻的到达了长江沿岸。

建文帝朱允炆得知消息后仓皇至极,在被逼无奈之下引火自尽,朱棣的大军顺利入驻南京,朱棣终于夺取了天下。姚广孝成了靖难之役的大功臣。

五、有名的黑衣宰相的病逝

公元1402年,朱棣称帝,姚广孝被朱棣任命为明朝宰相,这让其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姚广孝每日僧服罩身,只上朝时着朝服,朱棣劝其还俗,但姚广孝拒绝,姚广孝全心全意的辅佐着朱棣,恪尽职守的处理明朝的天下大事,这时明朝的政治体制得以良性的运转起来,明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朱棣北上去征伐蒙古人之时,姚广孝在南京精心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让明朝的政治机构顺利运行,公元1418年,黑衣宰相姚广孝病逝。

更多文章

  • 朱棣后宫妃子无数,为何20多年来却没再生一子女?真相让人汗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建文帝削藩之时,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这一年他42岁,在这之前他跟徐皇后有四子五女。但为什么在朱棣当22年皇帝期间,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今天笔者就跟大家分析一下。1、对爱的专一朱棣在爱的时候总是对一个人专情,在徐皇后还在的时候,他独爱徐皇后一人,两人几乎每天形影不离同寝共食,在《实录》中

  • 宋朝数学家提前300年触摸到微积分门槛,为何没能发明微积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古代微积分思想,微积分产生的历史,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微积分的人是谁

    首先非常感谢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宋代数学家对中国数学领域的研究不可忽视。南宋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数”,南宋杨辉的“杨辉三角”,北宋贾宪的“增乘开方法”都是中国数学史上难以磨灭的贡献。北宋的沈括更是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也触摸到了微积分的理论核心——极限思想。为

  • 明末72营农民军齐聚荥阳大会,是否真发生过?李自成参加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自成攻占了哪里,明末清初李自成在枣园岗屠村,明末李自成起义人数多少

    起义初期互相独立李自成和张献忠二人虽然都同为农民起义领袖,也同为陕西老乡,但是在起义初期,二人并没有太多的交集。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由于明朝末年的阶级矛盾尖锐,税负越来越重,当地农民大量逃亡,米脂县万民萧瑟、百姓流离失所。1606年八月,李自成出生于一个农户家庭,家境贫寒,幼年曾被送入寺庙,后又到

  • 朱元璋借地安葬父母,一人嘲讽一人帮忙,最后二人结局却出奇一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借地安葬父母,朱元璋一次共处死多少人,朱元璋给父母修墓穴吗

    韩信知道自己的出境寡不敌众,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不得不受胯下之辱。后来的韩信大家都知道了,平定魏赵燕齐四国,击退项羽,逼霸王乌江自刎。项羽富贵之后又找到了那个屠夫,屠夫看见他怕得要死,以为韩信要杀他,没想到的是韩信大人有大量不仅原谅屠夫,还封他做护军卫。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受得了奇耻大辱也有能耐

  • 朱元璋问刘伯温:大明何时灭亡?刘伯温写下4字,百年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留下的四件事,刘伯温临死前对朱元璋说了什么,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的话

    ——杨慎古往今来,多少朝代,皆如潮水,兴衰往复,英雄辈出,而又销骨,天地悠悠,唯留青冢。但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而朱元璋与刘伯温,必定是这些鸟里头最大的那几只。朱元璋出身贫寒,小的时候先是做了放牛娃,被叫“朱重八”。好不容易长大一点,又死了父母兄长,从此只能乞讨为生

  • 古代有四个人去世后成为阎王,一个是包拯,一个百姓说起来就发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包拯死后被封为阎王,一部剧里面有包拯和青阎王,包拯成为阎王电视剧

    也就是说在古人的观念里,人在去世以后并不是就此消散,而是依然有着一个神秘的地府阎罗,来判定自己的一生,所以也有很多类似于“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鬼神不可欺”之类的古语流传,古人们也以此来劝诫后辈们在日常行事中要遵守道德。由于阎王需要判定一个人生前功过,需要“断案判决”,所以在民间传说中,古

  • 朱元璋发明“酷刑”:一把梳子一壶水,几乎没有女犯人能熬的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恢复酷刑,朱元璋时期有哪些酷刑,朱元璋设立酷刑

    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经常会发明各种各样恐怖的刑罚来威慑众人,以此来强调政府的权威。这一做法很明显是残酷的,是不人道的,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最有力的手段。由于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所以历朝历代在刑罚的研究上,真可谓是百花齐放,门路众多。正如民间传说所说,到清朝的时候已经有了所谓的十大酷刑,每一

  • 朱元璋吃饭时吃到一根头发,厨师情急生智回6字,成功活命还升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民间关于帝王的故事,通常少不了与美食相关,就好像是现在江南有很多美食都与乾隆皇帝有关一样,与朱元璋相关的食物故事也非常多,最有名的自然就是那一道“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是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以后,每天都是吃的山珍海味,但是日子久了就感觉并不好吃,特别怀念以前起义流浪那一段时间在一个农妇家吃过的一道菜,于

  • 南明两大民族英雄:李定国鞠躬尽瘁,郑成功却在两大利益之间摇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明郑成功与李定国,历史上李定国和郑成功谁厉害,郑成功的真实实力

    弘光朝仅存续一年,从1644年四月到1645年五月,这个以崇祯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为主的政权在史可法、马士英和江南四镇等人的主持下,在一年的时间里,不但没有趁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战争之时恢复一寸土地,反而丢失了长江天险和江北土地,江南从南京到杭州一带也沦陷。1645年形势图随后建立的隆武朝也仅仅

  • 李自成进北京后, 崇祯朝大臣除了投降和殉国, 还有这类人很无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自成与崇祯和谈,李自成怎么对待崇祯的,崇祯15年的李自成

    李自成进京对于有些人来说,一臣不事二主,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们必须为大明效忠到死,所以他们选择为崇祯皇帝和大明殉难,做出这样选择的有二十多个,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进京后,为大明王朝死难的文臣有21人,勋臣(即功勋后代)3人,戚臣(皇亲国戚)1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很鼓舞人心。而